健康長江

健康長江

基本介紹

  • 書名:健康長江
  • 作者:蔡其華
  • ISBN:7-80708-000-0/TV.1
  • 定價:98元
  • 出版社:長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6-1
  • 開本:異16開
目錄,代表作簡介,歷史使命,基本內涵,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目錄

維護健康長江 促進人水和諧
維護健康長江 促進人水和諧
探索實施水庫生態調度 充分發揮水庫的生態功能
三峽工程與長江治理開發
長江堤防建設——矗立在歷史長河與人民心中的巍巍豐碑
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係 合理開發怒江流域水能資源
關於金沙江治理、開發和保護
加快洞庭湖區綜合治理 實現人與湖泊和諧發展
論人水和諧
努力實踐新時期治江思路 全面推進治江事業新發展
努力實踐新時期治江思路 全面推進治江事業新發展
當好長江代言人
新時期治江格局和重大課題
讓人民永遠共飲一江清水
為維護一條健康的長江而不懈奮鬥
治江形勢變化與治江科技研究
長江治理與防洪形勢
長江中下游幹流與荊江河道治理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於長江口綜合治理
關於西藏水利工作
探索水資源統一管理新途徑 積極推進流域綜合管理
探索水資源統一管理新途徑 積極推進流域綜合管理
正確處理好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關係
長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形勢和對策
長江流域節水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強化水功能區管理 保護長江水資源
水土保持是長江治理開發的重大任務
肩負時代重任 構築長江偉業
肩負時代重任 構築長江偉業
充分發揮科技委的重要作用 不斷推動治江科技進步
巾帽不讓鬚眉 再立治江新功
讓長江委這棵“大樹”永葆生機
光榮與使命
繼往開來 再創輝煌

代表作簡介

維護健康長江 促進人水和諧
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如何對待自然的問題。人水關係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核心。正確處理河流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是促進人水和諧的重要戰略選擇,是維護河流健康的根本要求,是人類社會在吸取了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得出的必然結論。近年來,我們根據長江治理、開發和保護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可持續發展水利要求,積極探索,初步形成了以“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為宗旨的新時期治江思路。

歷史使命

作為世界第三、中國第一大江,長江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脈。長江流域國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不到全國的1/5,但涉及到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匯集了超過全國1/3的人口、城市,生產了全國1/3的糧食,創造了全國1/3的GDP,提供了全國36.5%的水資源、48%的可開發水能資源、52.5%的內河通航里程以及豐富多樣的水生生物,是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線路等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我國水電開發的主要基地、連線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寶庫,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治理好、利用好、保護好長江,不僅是長江流域4億人民的福祉所系,而且關係著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我國已初步建成了由堤防、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組成的長江綜合防洪體系。三峽工程初步發揮效益,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工程全面開工建設,興建了一大批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和供水工程、農業灌溉工程,進行了大規模的河道及航道整治,為流域乃至全國提供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水資源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重要進展。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長江仍然面臨著比較嚴峻的水問題:一是洪澇災害仍然威脅著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局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仍較突出。三是水生態環境總體狀況沒有根本好轉。長江總體水質尚好,但局部污染嚴重。四是水土流失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蓋率還不高。五是乾支流河道及河口整治任重道遠。長江中下游幹流河勢相對穩定,但局部河段河勢變化仍較劇烈。三峽水庫蓄水後,清水下泄對中下遊河勢及防洪形勢也會帶來一定影響。
當前,長江流域人水關係正發生著重要而深刻的變化,長江治理開發和保護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突出表現是,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增長對長江流域水資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對水資源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據有關研究,2020年全國總需水量將達到6000億~6500億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500億~1000億立方米,其中華北地區需水總量為826億~869億立方米。緩解我國水資源緊缺的矛盾,最根本的要靠節約用水,輔之以跨流域調水。長江流域目前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15.2%,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更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水平,長江將成為我國調水工程的主要水源。長江流域已建、在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分別只占全流域經濟可開發量的30.5%和27.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更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水平,水能資源開發潛力很大。未來15年,水能資源開發大部分集中在長江上游地區以及西南國際河流。初步預測,2020年長江幹線(含江海直達)貨運量將達到8億噸以上,其中貨櫃運量將達到800萬標準貨櫃,分別為2004年的1.86倍和4.39倍。目前長江航道的運輸能力只利用了15%左右,發展潛力很大。
縱觀長江治理開發的歷史進程,保護與開發始終是一對矛盾。處理得當,矛盾雙方就會得到統一;處理失當,矛盾雙方就會走向對抗。我們認為,解決這對矛盾既不能離開中國國情,也不能離開流域實際。我國正處於加快實現現代化的階段,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長江的開發利用程度還較低,健康狀況總體尚可。因此,進一步開發利用長江,讓長江更好地造福於人民,不僅是長江流域而且是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的長期要求。同時,治理和開發又必須是可持續的,要從治理開發為主轉變為保護與治理開發並重,決不能重蹈國內外一些大江大河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老路。簡而言之,就是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基本內涵

河流是陸地水流及其載體的總稱,是生物圈物質循環的主要通道。河流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服務功能。根據健康河流的一般特性和長江的特點,健康的長江應該是:在流域內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具有足夠的、優質的水量供給;在污染物質和泥沙輸入以及受到外界干擾破壞的情況下,河流生態系統能夠自行恢復並維持良好的狀態;水體的各種功能發揮正常,能夠可持續地滿足人類需求,不會對人類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構成威脅或損害。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水土資源與水環境狀況。水資源消耗率及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具有足夠的水量,供給和維持河流的動力和活力,滿足水沙平衡、水生生物生存環境和入海水量的需要;水質能夠滿足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的要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體泥沙含量能夠基本滿足沖淤平衡;血吸蟲病得到有效控制。
2. 河流完整性與穩定性。河流的上中下游、乾支流、河湖的連通性較好,濕地保留率適當,河勢保持良好的狀態,能夠滿足水流連續性、水生生物生存環境、防洪除澇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河流服務功能的需要。
3. 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豐富的水生生物。珍稀和特有水生動物能夠生存繁衍,以魚類為標誌的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經濟魚類的種群數量得到較好恢復。
4. 蓄泄能力。具有足夠的調蓄洪水空間和河道泄流能力,防洪工程措施完善率和非工程措施完善率滿足防洪安全需要。
5. 服務能力。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控制在能夠承受的範圍內,維持健全的供水、灌溉、發電、航運、水產養殖、旅遊等諸多為人類服務的功能。

主要任務

1. 加強水環境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加強水環境的保護,把保證飲水安全、維護人民民眾的生命健康作為首要任務。一是強化重要水域的綜合治理。以恢復和改善水體功能為目標,以水源地保護為重點,採取綜合措施加大重要水域的治污與水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切實抓好三峽庫區、南水北調水源區、河口、血吸蟲病疫區等關鍵區域的保護與治理。二是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制度。對江河湖泊等各類水域進行水功能區劃,確定各個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和納污控制總量,建立健全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和入河排污口審批制度。三是加強水環境監測。對重要水域進行實時監控,建立健全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四是加強科研,提升科技保障能力。開展湖泊富營養化防治技術等一批科研攻關項目。五是建立健全水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六是建立健全聯合保護的長效機制。加強流域與區域以及水利與環保、城建、國土資源、交通等相關部門的協作與配合。
2.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加強對重點水土流失地區的綜合防治。一是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以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上游為主的長江主產沙區、以烏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為主的石漠化地區和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步伐,儘快啟動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二是加強管理,繼續把依法防治人為水土流失作為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的重點。三是重視和加強規劃、監測、科研等水土保持基礎性工作。
3. 加強防洪減災體系建設。按照人水和諧、給洪水以出路的理念,不斷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逐步實現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一是加強防洪工程體系建設。繼續加快分蓄洪工程、河勢控制工程、乾支流重點河段整治以及連江支堤、洞庭湖、鄱陽湖和其他支流堤防工程建設,興建對支流防洪有明顯作用和對長江中下游防洪起一定作用的水庫,加快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啟動山洪災害防治工作。二是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劃定防洪保護區、蓄滯洪區、洪泛區以及規劃保留區,在此基礎上,進行風險分析評價,逐步建立洪水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洪水影響評價制度、蓄滯洪區管理制度、社會化減災和救助補償制度,研究洪水保險制度。三是積極探索洪水資源化的有效實施途徑。
4.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根本,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努力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一是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體系建設。適當興建水源工程,確保重點城市和重點地區的供水,基本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問題。加大重點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力度,適當興建灌溉工程;加快上游地區骨幹水電工程建設步伐,為實施“西電東送”創造條件;重視小水電開發和農村電氣化事業,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加大幹支流通航河流的航道整治力度,合理安排港口碼頭建設,不斷提高運輸通過能力和利用率;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和區域調水工程的實施步伐,緩解流域內外缺水地區的供需矛盾。二是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在滿足河流動力、活力及生態需水量的前提下,儘快研究確定流域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方案,確定各省市自治區的用水指標,初步建立水權制度和轉讓制度,完善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取水許可制度。三是建立抗旱減災應急管理制度。制定流域和區域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應急預案,加強抗旱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四是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抓好試點,以點帶面,逐步建立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
5. 妥善解決好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也給多方面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需要高度重視,妥善解決。一是移民安置問題。應根據移民安置的環境容量,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實事求是地制定好前期安置規劃,並深入研究後期扶持方案,正確處理好後期扶持與移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關係,努力實現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二是河流泥沙問題。要利用先進技術加強原型觀測,實時掌握泥沙沖淤的動態變化。工程的調度不僅要考慮防洪、發電、航運,而且要考慮調沙,通過合理的調度,既延長工程壽命,又減少對下游的沖淤影響。三是對魚類和水生生物的影響問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對魚類和水生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問題。首先要科學規劃並採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建魚梯或魚道等等。同時要加大對洄游魚類進行人工繁殖的力度。此外,在水庫調度中要考慮生態調度,如下泄生態基流以防止河道脫流,儘可能減小對魚類和水生生物的影響。

保障措施

1. 強化流域綜合管理。正確處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統一管理與部門管理的關係,明確各自許可權分工,建立有效的會商機制和信息交換制度,充分運用間接管理、動態管理和事後監督管理等手段,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協調機制,通過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管理以及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保護、開發和利用好水、土、生物等自然資源,實現流域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最大化以及可持續發展。
2. 加強法制建設。從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三個層次上,進一步加強法規體系建設。重點是抓緊研究制定《長江法》、《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條例》、《長江河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建立綜合執法體系,切實履行流域管理職責,依法行使權力。
3. 健全投資體制。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投資主渠道作用,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建立長期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積極培育水市場,建立初始水權、排污權的有償轉讓機制。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補償機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調動全社會共同維護健康長江的積極性。
4. 加強基礎工作。規劃是實施維護健康長江的龍頭。按照新時期治江思路的要求,抓緊開展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修編。在規劃中,科學合理地配置水資源,調整水工程建設布局,突出水生態環境保護。著力開展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技術的專項研究。
5. 促進公眾參與。向公眾傳播河流健康理念,使每一位公民把“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進決策民主化,保障公眾享有涉水公共信息的知曉權,涉水公共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通過長江論壇,圍繞保護與發展的熱點問題和重要議題開展交流和研討,集思廣益,尋求共識,探討合作解決流域保護與發展的具體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