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結核病

假結核病是由假結核棒狀桿菌感染而引起羊的一種化膿性淋巴結炎,由於眼觀上與結核病結節相似,故稱假(偽)結核病。有時膿腫也見於肺、肝、脾和子宮角等臟器,因膿汁如乾酪,故又稱乾酪樣淋巴結炎。

病原,流行現象,發病機理,病徵,病理變化,診斷,預防治療,

病原

假結核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pseudotuberculosis),是一種多形性的桿菌,由球狀至桿狀,單在或呈柵狀或叢狀排列。革蘭氏染色陽性,不能運動,不產生芽孢,無莢膜,大小為0.5-0.6μm×1.0-3.0μm。本菌為需氧和兼性厭氧菌,在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在血清瓊脂平皿或鮮血瓊脂平皿上生長良好。在固體培養基上,本菌呈球桿菌集合成叢,在陳舊培養基上,常呈多形性,化膿灶中的細菌其多形性更明顯,在新鮮膿汁中桿狀占優勢,而在陳舊膿汁中則以球狀占優勢,美藍染色著色不均勻。本菌能產生外毒素,可致死豚鼠、小鼠和家兔,內毒素可損害紅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
本菌對乾燥有抵抗力,在自然環境中能夠存活較長時間,對熱敏感,60℃10min死亡,普通消毒藥能將其迅速殺死。

流行現象

假結核棒狀桿菌存在於土壤、肥料、腸道內和皮膚上。病畜和帶菌動物體內的病菌可隨糞便排出並污染環境。羊主要經皮膚創傷而感染,也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吸血昆蟲感染。病羊體表膿腫破潰後,其膿汁可污染羊舍、運動場、環境和健羊被毛。本病常為散發或地方性流行,有的羊群發病率很高,可達15%左右。世界許多國家的養羊地區均有此病存在。山羊最易感,奶山羊、肉用山羊都有發病報導,以群養舍飼的羊多發,主要發病年齡為2-4歲,但4月齡與5歲以上者亦有發病,公羊和母羊均受侵害。綿羊也可發病。此外,本菌可引起馬潰瘍性淋巴管炎、牛化膿性淋巴管炎和駱駝膿腫。

發病機理

假結核棒狀桿菌首先感染皮膚傷口,隨之擴散到局部淋巴結,並引起化膿,以後可通過淋巴或血液播散於各臟器,引起轉移性膿腫。感染的皮膚傷口常無明顯變化,即使化膿一般都會自然恢復,約20%病例的淋巴結髮生化膿。細菌到達淋巴結時,在局部引起多量中性粒細胞集聚,隨即淋巴結的固有組織和白細胞都發生壞死崩解,變為無結構的乾酪樣物質,內含崩解的細胞核碎片及細菌凝塊,若時間較久,則會有鈣鹽沉積。在壞死灶的外圍,有一層由巨噬細胞、上皮樣細胞形成的帶狀區包裹,其外還有一層含有較多淋巴細胞的結締組織包囊。以後包囊的新生肉芽組織又發生乾酪樣壞死,並被巨噬細胞、上皮樣細胞和結締組織構成的包囊所環繞,如此反覆進行,便形成同心層的結構,特別是鈣鹽在不斷擴大的病灶邊緣層沉積時,這層結構會更為明顯。淋巴結膿腫的直徑一般為4-5cm,有時可達15cm,體表淋巴結膿腫可壓迫局部皮膚,使其萎縮和脫毛,膿腫也可破潰或形成瘺管向外排膿。

病徵

本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按病變部位,可分為體表型、內臟型和混合型。
體表型:此型較多見。體表淋巴結腫脹化膿,但全身症狀一般不明顯,病變多發生於頸淺(肩前)和髂下(股前)淋巴結,但也見於頜下、乳房等淋巴結。淋巴結逐漸腫大,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如桌球,甚至拳頭大,最後可破潰化膿,其膿汁最初較稀,以後變得黏稠,呈淡黃綠色。破潰處可結痂自愈或形成瘦管。有時可見幾個體表淋巴結同時發生膿腫。
內臟型:體內淋巴結或內臟形成膿腫,膿汁如豆腐渣或乾酪樣,病羊常有體溫升高、消瘦、食慾減小,咳嗽等症狀,最後可因惡病質而死亡。死後剖檢才發現內臟等處的膿腫病變。
混合型:兼有體表和內臟型的症狀,病羊體表多處出現膿腫,全身症狀較重,體弱無力,食慾減退、咳嗽、腹瀉,最後虛弱而死,病程較長。

病理變化

屍體消瘦,體表淋巴結腫大,內含化膿性乾酪樣壞死物,膿腫切面可見鈣化灶、結締組織條索,有時切面呈同心層結構;膿腫外圍有明顯的厚包囊。上述膿腫也見於肺、肝、脾、腎等處。組織上,膿腫中的膿汁主要為壞死物質,有密集的核碎片,外圍是肉芽組織和厚層纖維結締組織構成的包囊。

診斷

生前根據臨床症狀和膿腫破潰後排出的淡黃綠色膿汁,死後根據膿腫的病理特徵可做出初步診斷。膿汁塗片染色鏡檢,如為革蘭氏附性,抗酸染色為陽性,呈多形性特徵,可初步懷疑為假結核棒狀桿菌,必要時再進一步做細菌分離培養和鑑定,即可確診。本菌需與放線菌病和結核病相鑑別,放線菌病的膿汁中含有“硫磺顆粒”,而結核病灶內可發現抗酸菌。也應注意與其他棒狀桿菌(如化膿棒狀桿菌等)相鑑別。

預防治療

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對環境、用具進行定期消毒。病羊要隔離治療,最好不要讓膿腫自行破潰,以防膿汁污染環境。目前尚無有效疫苗進行預防接種。
對沒有全身症狀的體表型病羊,最好的治療辦法是促使體表淋巴結膿腫成熟,及時切開排膿,再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先後沖淨膿腔,最後塗擦碘酊,間隔3-5d處理一次,一般2-3次即可治癒。
對有全身症狀的病羊,可用0.5%黃色素10nd靜脈注射,同時肌肉注射青黴素,可提高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