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奓包葉

假奓包葉

假奓包葉(學名:Discocleidion rufescens)為大戟科假奓包葉屬下的一個種。莖皮纖維可作編織物。葉有毒,牲畜誤食,導致肝、腎損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假奓包葉
  • 拉丁學名:Discocleidion rufescens
  • 別稱:小泡葉(陝西寧強) 或野桑葉(陝西寶雞)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大戟目
  • :大戟科
  • 亞科:鐵莧菜亞科
  • :鐵莧菜族
  • :假奓包葉屬
  • :假奓包葉
  • 分布區域:產於甘肅、陝西、四川、湖北、湖南、貴州、廣西、廣東
  • 命名者:(Franch.) Pax & K. Hoffm.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5-5米;小枝、葉柄、花序均密被白色或淡黃色長柔毛。葉紙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4厘米,寬5-1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截平,稀淺心形或闊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被糙伏毛,下面被絨毛,葉脈上被白色長柔毛;基出脈3-5條,側脈4-6對:近基部兩側常具褐色斑狀腺體2-4個;葉柄長3-8厘米,頂端具2枚線形小托葉,長約3毫米,被毛,邊緣具黃色小腺體。總狀花序或下部多分枝呈圓錐花序,長15-20厘米,苞片卵形,長約2毫米;雄花3-5朵簇生於苞腋,花梗長約3毫米;花萼裂片3-5,卵形,長約2毫米,頂端漸尖;雄蕊35-60枚,花絲纖細;腺體小,棒狀圓錐形;雌花1-2朵生於苞腋,苞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疏生長柔毛,花梗長約3毫米;花萼裂片卵形,長約3毫米;花盤具圓齒,被毛;子房被黃色糙伏毛,花柱長1-3毫米,外反,2深裂至近基部,密生羽毛狀突起。蒴果扁球形,直徑6-8毫米,被柔毛。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此植物常生長在土壤質地較粗,土層較厚的山上,垂直分布為海拔500—800米,常呈群體分布,與之伴生的植物多屬菊科及禾本科。

分布範圍

假奓包葉在我國陝西、四川、湖北、湖南、貴州等省均有分布。
產於甘肅、陝西、四川、湖北、湖南、貴州、廣西、廣東。生於海拔250-1 000米林中或山坡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陝西秦嶺。

防治方法

應廣泛宣傳不要採摘假爹包葉的新鮮葉子餵豬;如需要用其餵豬時,應曬乾、陰乾和煮沸,破壞其有毒物質,以免發生中毒。在治療方面,尚無特效藥物;若發生中毒,可採用對症療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