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屍還魂(《三十六計》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三十六計》第十四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借屍還魂原意指已經死亡的東西,又藉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出自《三十六計》第十四計-借屍還魂。迷信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附著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借屍還魂
  • 出處:《三十六計》第十四計
  • 案例:田子春借“屍”謀兵權
  • 計名由來:源於鐵拐李得道成仙的傳說
基本概念,原文,注釋,譯文,按語,出處,解析,計名由來,前人批語,歷史探源,用計賞析,用計案例,

基本概念

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

注釋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為世間許多看上去很有用處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去駕馭而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與①句相對言之。即有些看上去無什用途的東西,往往有時我還可以藉助它而為己發揮作用。猶如我欲“還魂”還必得藉助看似無用的“屍體”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說兵家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是看去無什用處的東西,努力爭取主動,壯大自己,即時利用而轉不利為有利,乃至轉敗為勝。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語出《易經》 .蒙》卦。蒙,八卦名。本紛是異卦相疊(下坎上艮)。本卦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草木叢生,故說“蒙”。這是蒙卦卦象。這裡“童蒙”是指幼稚無知、求師教誨的兒童。此句意為不是我求助於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於我了。

譯文

凡是自身能有所作為的人,往往難以駕馭和控制,因而不能為我所用;凡是自身不能有所作為的人,往往需要依賴別人求得生存和發展,因而就有可能為我所用。將自身不能有作為的人加以控制和利用,這其中的道理,正與幼稚蒙昧之人需要求助於足智多謀的人,而不是足智多謀的人需要求助於幼稚蒙昧的人一樣。

按語

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魂之意也。凡—切寄兵權於人,而代其攻寧者,皆此用也。

出處

《借屍還魂》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解析

歷史上常有這種情況,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都喜歡推出亡國之君的後代,打著他們的旗號,來號召天下。用這種“借屍還魂”的方法,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在軍事上,指揮官一定要善於分析戰爭中各種力量的變化,要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時,我方即使受挫,處於被動局面,如果我方善於利用敵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夠轉被動為主動,改變戰爭形勢,達到取勝的目的。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
在人類社會中,借他人幌子,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謂隨處可見。
改朝換代之際,一些人擁立亡國國君的後代,並不是真心恢復故國,而是打著前朝的旗號,利用人們的正統觀念,來實現自己的軍事與政治願望,即使在江山穩固的時期,也有一些野心家,以帝王為傀儡,為掌中玩物,操權弄術,把持國政。
把前述中“有用者,不可借;有能用者,求借”,改成“有才智者,不可用;無才智者,求而用之。”不正是一些長官們的用人方略么?

計名由來

計名“借屍還魂”可能源於一個關於“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得道成仙的傳說。
鐵拐李借屍還魂鐵拐李借屍還魂
相傳鐵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離開軀體,飄飄然遊玩於三山五嶽之間。臨行前,他囑咐徒弟看護好遺體,但李玄魂魄四處遊山玩水,流連忘返。徒弟們等待久了,見師傅的遺體老是僵在那裡,總也活不過來,便誤以為他已經死去,就將其火化了。待李玄神遊歸來時,已不見了自己的軀體,魂魄無所歸依。恰好當時附近路旁有一餓死的乞丐,屍體還算新鮮,李玄於慌忙之中,便將自己的靈魂附在了這具乞丐屍體之上。借屍還魂後的李玄,與原來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頭垢面,坦腹露胸,並跛一足。為支撐身體行走,李玄對著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桿噴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變為鐵杖,借屍還魂後的李玄也因此被稱為鐵拐李,而原來的名字卻反被人忘卻了。
鐵拐李借屍還魂的故事還見於元代岳伯川所寫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 ,後《東遊記》也有記載,只是情節不盡相同罷了。借屍還魂這一帶有迷信色彩的民間傳說。後來被人們喻指某些已經死亡的東西又藉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的現象;有時也可以用來喻指某些新的事物或新的力量藉助某種舊的事物或舊的形式求得發展的現象。在上述兩種情況下,所謂“屍”、“魂”、“借”、“還”的寓意便不盡相同了。

前人批語

換代⑦之際,紛立亡國之後⑨者,固⑤借屍還魂之意也。凡切寄兵權於人④,而代其攻守者,皆用此也注釋 。
⑦換代:改朝換代。
⑨亡國之後:已被推翻的王朝國君的後代。
⑤因:本來。
④官兵權於人:寄,依託。此語意為、手中實際握有兵權,卻在名義上依託在別人門
每當改朝換代的歷史時刻,那些紛紛將某個已被推倒的王朝君主的後代暫時捧為新君的做法,原本就是借屍還魂的計謀。凡是將兵權寄托在某人的名下,而以代理之名實際掌管征伐大權的人,也是用的“借屍還魂”的謀略。

歷史探源

秦戰爭中往往有這類情況,對雙方都有用的勢力.往往難以駕馭,很難加以利用。而沒有什麼作為的勢力,往往要尋求靠山。這個時候,利用和控制這部分勢力,往往可以達到敢勝的目的。
秦朝實行暴政,天下百姓“欲為亂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願望,但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就難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徵發到漁陽戍邊。當這些戌卒走到大澤鄉時,連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沒,眼看無法按時到達漁陽了。秦朝法律規定,凡是不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的戌卒,一律處斬。陳勝、吳廣知道,即使到達漁陽,也會誤期被殺,不如一拼,尋求一條活路。他們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這種思想,正是舉兵起義的大好時機。
陳勝又想到,自己地位低下,恐怕沒有號召力。當時有兩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個是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溫良賢明,已被陰險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殺害,老百姓卻不知情,另一個是楚將項燕,功勳卓著,愛護將士,威望極高,在秦滅六國之後不知去向。於是陳勝,公開打出他們的旗號,以期能夠得到大家擁護。他們還利用當時人們的迷信心理,巧妙地作了其它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飯時,在魚腹中發現一塊絲帛,上寫“陳勝王”(這個王字是稱王的意思),士兵大驚,暗中傳開。吳廣又趁夜深人靜之時,在曠野荒廟中學狐狸叫,士兵們還隱隱約約地聽到空中有“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他們以為陳勝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讓他來領導大家的。陳勝、吳廣見時機已到,率領戍卒殺死朝廷派來的將尉。陳勝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說:我們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們拼個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個樣兒來。於是,陳勝自號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占大澤鄉,天下雲集回響,節節勝利,所向披靡。後來,部下擁立陳勝為王,國號“張楚”。

用計賞析

歷史上常有這種情況,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都喜歡推出亡國之君的後代,打著他們的旗號,來號召天下。用這種“借屍還魂”的方法,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在軍事上,指揮官一定要善於分析戰爭中各種力量的變化,要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時,一方即使受挫,處於被動局面,如果一方善於利用敵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夠轉被動為主動,改變戰爭形勢,達到取勝的目的。
借一個屍體用之以讓自己的靈魂能復生核心內容:
a)借用新的名目,使舊的事物復活。以新復舊計。
b)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給舊事物(舊的思想、傳統、風俗、習慣、事件、文學作品等)披上現代化的外衣,以把它們作為現代思想政治鬥爭的工具。古為今用計。
c)讓實際全新的東西具有古老而受人敬重的莊嚴感。仿古計。
d)將新的機構、制度作為舊的行為方式的工具。將新人作為舊;政策的執行人。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換新裝計。
c)借用他人的力量,奪取地盤,建立自己的實力範圍。寄生計。
f)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渡過難關。再生計。
這條計謀的實踐定義,同它的原始定義有所差異。“強者(有用者)”指活著的。“弱者(不能用者)”指死了的或忘了的。所以,這條計謀建議我們藉助死人或忘了的人,去同活人較勁。使老的、死的或丟棄的東西復原的戰術,被稱為借屍還魂。
《韋伯斯特新通用足本大辭典》對“創新”一詞下的定義是:“一種新的或與眾不同引入的東西。”我們常常把“新的”和“與眾不同”等同起來,認為與眾不同的東西,必然是新的。但公司是從差別化,而不是從新東西取得優勢的。當然,新東西會帶來好處。例如,它能使對手複製我們創新的努力複雜化。但對於創造優勢,新東西既不充分,也沒必要。
優勢要求獨闢蹊徑。如果對手拋棄老的模式、主意或技術來求“新”,我們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重拾被棄的模式、主意或技術來取得優勢。尤其當對手無法回復到過去的方式時,這樣做特別有力。
關鍵要素:
–你採用了被忘掉/拋棄的東西(模式、主意或技術)。
–因為對手已拋棄,只有你在用它。
–你把這種惟一性轉化為實力。

用計案例

田子春借“屍”謀兵權
漢高祖駕崩後,呂后獨攬國家大權,排除異己,大封呂氏一族,劉邦的後裔不是被殺,就是被削去了兵權。就在大家惶惶不可終日、無計可施時,齊王劉澤的一個部下田子春自告奮勇地給他出計:田子春要了兩匹快馬,飛速趕到漢都長安,田子春把兩匹良馬送給呂后的心腹——張石慶,從而套取了張的信任,二人自此來往密切。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
一天,田子春對張石慶說:“你如果能使呂后封呂后三人為王,呂后肯定很高興,說不定你也能晉升為上大夫的。”。果然,呂后聽了張石慶的奏摺,正中她的下懷,馬上封呂超為東平王、呂祿為西平王、呂產為中平王,張也被封了個末廳宰相。事後,田子春又故作驚訝地對張說:“糟了,那是我酒後失言,劉氏在外的三個王聽到這個事後,肯定要造反的。你不如再跟呂后說說,給劉氏王一些兵權,這樣,他們就不會造反了。”,張石慶本來就是個沒主見的庸才,他趕忙給呂后進諫,呂后又召見宰相陳平商議,陳平本來就暗中支持劉澤三人,也唆使呂后恢復他們的兵符。劉澤如願獲得兵權,與田子春會合,趕緊拔寨起程,率二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回山東去了。張石慶此時才知道,田子春是劉澤的謀臣,而呂后得知實情後,嚴厲地查辦了張。
台灣案例
●1949年轟動全球的借屍還魂事件。
1949年,台灣發生了一件轟動全球的借屍還魂案。
事件的主角名叫朱秀華,原住在金門的新街,父親叫朱清海,母親叫蔡葉,當她十八歲那年坐漁船在海上被歹徒搶去財物推下海去害死了。之後,她藉助台灣麥寮鄉村女林罔腰來重投人間。
當時林罔腰的先生吳秋得突然發現她的太太不省人事,於是立即把太太送醫院,結果死於不明原因。後來在林罔腰出殯那天,她的屍體竟在眾人眼前突然起來,並對眾人說我叫朱秀華,我已藉助林罔腰的身體復活。當時眾人都給嚇呆了。
事後這件借屍還魂案公諸海外,全球的靈異學家包括美國、日本等地的都前來台灣訪問。這位朱秀華女士,一時成為轟動國際的焦點人物。
最終吳秋得為了避開各國傳媒,便帶著這位借他太太軀體的朱秀華遠離家鄉,到台灣的郊野去生活了。
這例事件被楊大省居士編入《科學時代輪迴錄》。
除此之外在《閱微草堂筆記》里,也記載了好幾則借屍還魂的事例!
三國案例
諸葛亮幫助劉備成就了王霸之業,後來又輔佐劉禪統兵北伐,而六出祁山一直未能成功,因為碰到了對手,就是司馬懿,諸葛亮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重了,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所以將平生所學傳給了姜維
這一天,諸葛亮旨強支病體,最後一次出寨遍觀各營,回到帳中安排後事。最後吩咐楊儀道:“我死之後,不可發喪。可做一大龕,將我屍體坐於龕中,以七粒米,放我口中,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司馬懿必然驚疑,不敢劫營。可令後軍先退,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若司馬懿來追,可布成陣勢,回旗返鼓。等他到來,將我先時所雕木像,安於車上,推至軍前,令大小將士,分列左右。司馬懿見之,必然大驚而走。”楊儀領諾。此是諸葛亮安排的最後一計:“借屍還魂”。
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諸葛亮死於軍中。因為諸葛亮事先有了安排,楊儀和姜維按其囑咐,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訊息。令魏延斷後,各營緩緩而退。司馬懿親自率兵引司馬師司馬昭一起來追擊蜀軍。眼見要追上了,就在這時,忽然一聲炮響,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只見中軍姜維等數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著孔明(與平時一樣)。楊儀等將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司馬懿最後嘆到:“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
諸葛亮用借屍還魂之計嚇退了司馬懿,使蜀軍全身而退。
曹操挾持漢獻帝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胸懷大志,決心改朝換代,統一中原。
古代聖賢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曹操一度為自己大動干戈的名義問題而煩惱。謀士對曹操說:“在歷史上,晉文帝接納了周襄王,各地諸侯便紛紛地投靠於他。漢高祖為義帝孝服東征,天下之人都歸心於他。自天子蒙難,您首倡義兵以來,無時無刻不感念漢室。現在,天子已到達洛陽,正是您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您若把天子迎奉到許都,至少有三點好處:一可以順從民心,得到百姓的擁戴;二可以借輔佐天子之機,使各地諸侯順服;三可以取義於天下,使英才前來投效。到那時誰能與您相比呢?”
曹操聞言大喜,遂親赴洛陽,將漢獻帝奉迎至許都。說是“奉迎”,實際上是“挾持”。自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權傾朝野的梟雄
奉迎天子,以令諸侯,確實有利可圖。曹操欲借已經衰落的漢朝之“屍”,還自己成為中原霸主之“魂”。曹操這一謀略對於他日後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劉備名正言順占荊州
劉備要占據荊州的打算由來已久。早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中,就提出了以荊州為根據地的主張。所以,劉備在與孫權聯合在赤壁大勝曹操之後,便迫不及待地搶占了荊州。
荊州原是劉表的屬地,劉備初來乍到,對當時的混亂局面一時無法控制。名士馬良向劉備獻計說:“主公如果舉薦劉表的兒子劉琦做荊州刺史,那么荊州人一定會心悅誠服。劉表是荊州的故主,劉琦是劉表的兒子,子承父業,名正言順。這樣,孫權就沒有藉口索要荊州了。”劉備覺得很有道理,便讓劉琦做了荊州刺史。果然,荊州的局勢很快安定下來,孫權也沒有索要荊州。後來劉琦死了,劉備自領荊州牧,長期占據了荊州。
劉備剛入荊州,立足未穩,便借劉表之子劉琦,來收買人心。在這裡,劉備借用的只是劉琦的名義,而要達到的是長期占據荊州的目的。一旦劉備站穩腳跟,所借之物也就失去了作用。
劉備取西川(四川)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勢力增強,但還不雄厚。他和孫權都把眼睛盯住四川,那裡地理位置好,資源豐富,是個可以大展宏圖的好地方。但是,曹操統一中原的決心已定,虎視眈眈,牽制住了孫權的力量。劉備、孫權一時都對四川無法下手。公元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降曹。益州劉璋集團形勢危急。這時,劉璋集團內部爭權奪利,分崩離析。劉璋深怕曹操進攻四川,心想,不如請劉備來,共同抵禦曹操。劉備得訊,喜不自勝,正中下懷,這不正是他進軍四川的大好時機嗎,他派關羽留守荊州,親自率步卒萬人進入益州。劉璋推舉劉備為大司馬領司隸校尉,自己為鎮西大將軍兼益州牧。
劉備、劉璋的這段好日子肯定長不了。一日,劉備接到荊州來信,說曹操興兵侵犯孫權。劉備請劉璋派三萬精兵、十萬斛軍糧前去助戰。劉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劉備乘機大罵劉璋:我為你抵禦曹操,你卻吝惜錢財,我怎能和你這種人合作共事!於是向劉璋宣戰,乘勝直搗成都,完成了占領四川的計畫。劉備就是借劉璋這個“屍”,擴充了實力,占據了四川,為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