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裝壺

倒裝壺,又有倒灌壺、倒流壺、內管壺之稱,這一名稱的得來,與其獨特的使用方式有關。倒裝壺雖然具有壺的形貌,但壺蓋卻與器身連為一體,無法像普通壺那樣從口部注水。原來,在這種壺的底部有一個小孔,使用時把壺倒轉過來,才能注水入壺,所以有倒裝之稱。注水時,水不會從口部流出來;注滿水後,將壺放正,也不用擔心下邊的小孔漏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倒裝壺
  • 被查出內管壺
  • 發明時期:宋代
  • 出處:《元代瓷器目錄》
名稱來源,設計原理,

名稱來源

因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稱內管壺,是始於宋、遼時期,流行於清代的壺式之一。由於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又稱倒灌壺、倒裝壺。據有關資料記載,“倒流”壺在宋代時最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藝發展得更加爐火純青。據《元代瓷器目錄》記載,“倒流”壺的製作工藝比較奇特,燒制需經過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複雜。將這3道工序燒制好後,然後依次連線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壺。由於該壺逆反了傳統的壺頂注水法,而是把壺倒過來,將水從底部注進壺裡,放正後倒出,因此被稱為“倒流壺”。如北宋耀州窯青釉剔花倒裝壺

設計原理

倒裝壺的設計製造,體現了古代工匠所具有的較高的科技知識。倒裝壺之所以具有這樣的功能,是因為其壺內設計有特殊結構——兩隻隔水管,其中一管與壺底部的孔洞相連,另一管由壺的流口向下延伸。這一結構看似簡單,卻運用了物理學連通器的原理,設計嚴密、構思巧妙。向壺內注水時,水如果從壺嘴往外流,表明水已灌滿(圖1),因為這時液面的高度取決於與流口相連的隔水管的高度;將壺翻轉過來,如果液面不超過流口和內管的高度,水就不會流出來,這就是倒裝壺的神奇之處。如此設計可謂渾然天成,匠心獨運。
倒裝壺內部結構示意圖倒裝壺內部結構示意圖
倒裝壺奇特的構造,巧妙的內部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我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現在,倒裝壺仍在普通百姓家中發揮著它的作用,並以其頗具趣味的獨特使用方法引人入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