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境界

修真境界

道教將內丹術境界劃分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了卻因果後合道成聖,修得大羅道果,超凡入聖,萬劫不滅,因果不沾,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天道不滅,聖人不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修真境界
  • 外文名:realm of comprehension
  • 注音:ㄒㄧㄡ ㄓㄣ ㄐㄧㄥˋ ㄐㄧㄝ ˋ
  • 拼音:xiū zhēnjìng jiè
  • 源於道教內丹術理論
  • 套用網文影視動漫遊戲
境界介紹,小說分類,背景,劃分區別,道教五仙,簡介,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古人區分,七候,五時,修煉方法,靜功之道,外在動作,內在法訣,止念法,

境界介紹

  1. 築基
    修行起步階段,可以看出修真者的種種跡象,鑄造身體基礎,體內丹田位置有發光的蓮子形物體發育,符咒上可以表現出異相(如飛行、起火、爆炸)。祈福禳災,驅病救人。築基就是大道之基,對你未來的成就有著巨大的影響。築基有好有差,區別只是對於大道的理解。關於對天地萬物的理解程度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築基。並且,根據各人領悟到的規則不同,築的基也不盡相同。例如,假如你對時空的理解遠超常人,那么你的築基屬性就是“時空”!此階段的修者根據築基的屬性不同會具有多樣的功能區別,例如“時空”之基的“捕捉時間”“空間穿梭”(當然,要做到以肉身穿梭很難,這裡指的是築基期的意識)
  2. 開光
    能看到凡人所看不見的,堪破紅塵,超凡入聖。開光即開悟,乃悟性開竅之意。達到此境界者會對世間萬物有不同的理解。有這么一句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天才與凡人的分水嶺,開光也叫開悟,至於對悟性的提升具體有多少往往不一而足。但是凡是成功開光的修士就獲得了生命的自由權(從天道之下解脫出來,證得“超脫”),古人常說“五十而知天命”“天衍五十,唯遁去的一”說的就是修士一般在五十歲左右就能切斷操縱自己的線,來到非線性的世界。至於對“五十”這個大圓滿數的理解,也許就是“知天命”,也就是開光成功的信號。
  3. 融合
    築基的身體跟修為開始結合在一起,是個能力提升的階段。蓮子生長發育並開花,蓮花清晰的生長於丹田。諸般感覺的融合,此境界的所需悟性與腦速要求比較高,因各人的領悟程度不同而融合不同感覺。此境界的關鍵在於“融合感覺。”各位道友可以去參考佛教的末那識,阿賴耶識及阿摩羅識。保證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身與神融”“心與念融”“精與識融”融合的不僅僅是你我的“意識”,也包括了“感覺”“物質”“精神”。此境界的修士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融合萬物”,通過的學習以及先天的本能理解這個世界,以及更改這個世界的微小或者偉大之物。順道一提,“融合”也是一種大道規則,在三千大道中排行前列,僅次於“時間”以及“空間”。
  4. 心動
    修真的第一個危險階段,心靈出現悸動。蓮花開始結出獨有的心臟,兩顆心的跳躍和對真意的迷茫,是心動期的特點。對真意的迷茫,兩顆心的躍動雖然很爽快,充滿了誘惑,但是只要通過了此境界的誘惑,達到心如止水之境界就會發覺,與其思維迸發不如上善若水,修身養性,這也是此方天地的要求。來到這個境界,你將會擁有更加澎湃的情感,更加火熱的心靈。“心欲動而神不止”“身欲行而識不分”“魂欲出而魄不蛻”每一個心動期的修士的人生就是一本演繹了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書籍,這是人生的境界,這也是情感的宣洩,這就是心動!
  5. 金丹
    心動後的平穩,步入真正修真的最後階段,符咒等已經頗懼靈驗,可以幻化形體,展現萬千幻想,法術等威力大漲,永駐容顏。開始與武道界有本質上的區別。修性命,心如水。平穩的波動是跨入金丹期的前提。達到此境界的修士足以被稱為大能金丹真人了,已經可以構建思維投影,虛假記憶於識海之中,對於天地萬物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順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的壽元將大幅增長。古人云“金丹大道”所指的就是一個圓滿的道行。天有三十三重,丹有三色:金光耀世,紫光氤氳,無色萬千。凡求丹者,無不心境圓滿,金丹期的修者所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圓滿的心境,更是一顆“不畏世間渾濁”的燦燦金丹。
  6. 元嬰
    蓮花心臟發育成一個本相嬰兒,真正步入修真殿堂。可以使用飛劍飛行。法術道術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符咒等已經具備某些實體的性質。丹田處有個處於更高維度的嬰兒,法術威力大漲,已能溝通天地,推演萬物之始轉終,神遊太虛,渺渺大羅,指日可待。此境界的心境將無比自信與強大,壽元翻倍,元神處於增長狀態中,隨時可以跨入下一個境界。真正可以被稱為大能的境界,肉身與元嬰可分可合,穿梭物質界與靈魂界,“我眼中的世界,可以二分”。道家的元嬰之所以強大,其根源來自於修士自身的三魂七魄,所謂陽神就是可以出竅了的元嬰,但是想在物質界顯化出陽神所需要的魂力十分龐大,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凡人一生的魂力,因此今世的元嬰大能幾乎不可見。但是,一旦嬰成,就將擁有“神遊太虛”“天眼通”“推演萬物”的無上神通,其中“神遊太虛”可以讓你在不同次元遨遊,“天眼通”可讓你足不出戶預知天下事,區分陰陽,“推演萬物”知吉凶,每一個元嬰期的大能幾乎在最後都平靜了下來,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跌跌蕩蕩最後所余之物就是這顆平靜的心。
  7. 出竅
    類似元嬰性質的神識可以飛出體外,進行諸如觀察,操控物體,影響其他低修為的心智等活動,對物的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陽神出竅,遨遊世間,與佛教的第七感,第八感,末那識,阿賴耶識有重疊之處(空間感,元神的空間覺與時間覺),各位道友可以去查一下資料。順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可以感應到陽神的感覺。比如你看相遠處的某一物體,想像著自己的手指掠過此物體的表面,就能感應到真實的觸覺反饋回來。這就是陽神代替你做的。“肉身與陽神的分離不僅僅是代表著物質界與靈魂界的隔離,更是代表著你的魂魄已經有了一定火候,甚至能承受住物質界的混沌了”。在這個境界,你將學會體驗元神的感覺,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體驗能讓你的道行得到大幅增長。
  8. 分神
    可以操控分身了,可以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可以同時對不同的地點施加影響。身化萬千,操縱分身體,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神識大幅增長,已經能支撐雙人乃至多人的操縱行為。在這個境界你將學會“一心二用”這個技能。比如你在走路的時候感受到腳踏實地的感覺,同時你的陽神卻漂浮在虛空中,感悟著這既矛盾感覺。陽神本身就是漂浮線上性的時空矩陣之中,因此你可以感受到飛行的感受,同時也可以感受到腳踏大地的充實感。
  9. 合體
    外神與元嬰結合在一起共同修為,分身基本趨近實體化,好像再造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陽神,元嬰,陰神與本尊肉身合而為一,體味這種圓滿的感覺。此境界已經能支撐空間規則的瞬移了,也就是俗話說的“縮地成寸”。真正跨入“規則”的境界,元神與肉體的強大可以讓你感悟更多的規則之力,比如“時間規則”“空間規則”“衍生規則”,這是一個探求世界本質的境界,同時也是利用規則的最基礎的境界。
  10. 洞虛
    身體已經具備宇宙萬象,是一個能量與精神的結合體。洞察虛空,看到超現實的景象。“虛無之力”體悟“空”的境界,其本意是“靜”“無雜念無渾濁之意識”也就是菩提心,清淨識,真正切斷自我的思與念,不生不滅,惡念無法滋生,真正奪回“真我”的本質,明了“天道規則”的運轉,達到順應天地,天人合一的強大境界。
  11. 大乘
    神體純淨,爐火純青,鞏固修為,累積力量,趨自圓滿。超越真我,誕生超我,粉碎真空,“我識”的最強化,取代天道細線對“我”的操縱,意識的極盡升華,凡與仙的分界線。
  12. 渡劫
    登峰造極,逆天抗劫。渡劫成功,飛升仙界;渡劫失敗,修成散仙。來到仙之境界的第一站,“大羅天,玉京山冠於八方,上有大羅天,其山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株乃彌覆一天,八樹彌覆八方,故稱大羅天也。《元始經》大羅之境,無復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羅諸天。頌曰:三界之上,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蛾峨。”尋回“我”輪迴之中的記憶,體悟過去,超越未來。為了追求那虛無縹緲的“混元大羅金仙(聖人)”之境,從初臨仙境開始,一步步攀登仙道風景,可別醉倒在路途之中啊!“仙道之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小說分類

背景

凡界,仙界,魔界,佛界,妖界,冥界,靈界,神界,天界,道界,盜界。
  • 修真
旋照期,開光期,融合期,心動期,靈寂期,元嬰期,出竅期,分神期,合體期,渡劫期,大乘期。
聞道期,開光期,靈智期,消融期,神動期,元嬰期,出竅期,靈虛期,玄靈期,渡劫期。
上人期,靈人期,真人期,飛天期,太上期,上仙期,靈仙期,真仙期,真王期,真皇期,至仙期。
練氣期,築基期,結丹期,元嬰期,化神期,煉虛期,合體期,大乘期,渡劫期,真仙期,玄仙期,散仙期,地仙期,偽仙期,金仙期,太乙期,大羅期,道祖期。
  • 修佛
聚元期,脫凡期,元心期,意散期,明心期,舍利期,魂動期,太虛期,清靈期,渡劫期,大乘期,佛祖期。
見佛期,開凡期,靈心期,無谷期,意散期,神心期,魂動期,太虛期,青靈期,渡劫期,佛祖期。
空明期,入途期,初窺期,舍利期,元神期,神心期,心劫期,行者期,覺悟期,聲聞期,緣覺期,薩埵期,覺知期,佛祖期。
明心期,樂福期,初窺期,舍利期,金身期,心劫期,天魔期,天人期,天神期,護法期,天佛期,佛祖期。
聚元期,明心期,清心期,樂福期,舍利期,涅盤期,金身期,渡劫期,心劫期,天人期,天神期,天佛期,行者期,覺悟期,聲聞期,緣覺期,薩埵期,見佛期,靈心期,無谷期,意散期,神心期,魂動期,太虛期,青靈期,覺知期,大乘期,神佛期,佛祖期。
  • 修魔
開魔期,魔腦期,潛魔期,靈魔期,無魔期,魔皇期,魔祖期。
聚氣期,煉體期,凝元期,意欲期,吞噬期,魔嬰期,出竅期,離識期,合體期,魔皇期,魔祖期。
擴脈期,煉體期,煉神期,元神期,合體期,魔劫期,真魔期,天魔期,魔將期,魔君期,魔王期,魔帝期,魔神期,魔皇期,魔祖期。
脫身期,入體期,胎動期,凝神期,聚頂期,魔夢期,元丹期,幽靜期,魔尊期,魔皇期,魔祖期。
引魔、入魔、魔頭、魔丹、魔胎、魔變、魔出、散魔、聚魔、原魔、祖魔、半魔、真魔、天魔、魔主、魔君、魔尊、魔王、魔帝
  • 修妖
聚靈期,通智期,鍛體期,煉骨期,妖丹期,化形期,凝魄期,神遊期,淬體期,妖皇期。
通靈期,啟智期,精怪期,成精期,妖精期,半妖期,小妖期,內丹期,大妖期,元神期,妖王期,天妖期,妖神期,妖聖期,妖皇期,神妖皇期。
啟靈期,精怪期,妖獸期,妖丹期,化形期,妖精期,妖仙期,妖帥期,妖王期,大妖期,上古期、妖神期,妖聖期,辟穀期,妖祖期。
凝丹期,中青期,夢結期,七靈期,萬象期,元丹期,幽靜期,金鼎期,妖道期,妖尊期。
啟靈期,精怪期,妖獸期,妖丹期,妖怪期,化形期,妖精期,妖仙期,妖帥期,大妖期,上古期,妖聖期,妖君期,妖王期,妖帝期,妖神期,妖皇期,妖祖期。
吐納期,開竅期,通靈期,妖丹期,妖胎期,化形期,妖王期,妖皇期,返祖期,妖祖期,渡劫期,天妖期
  • 修靈
胎動期,凝神期,幻靈期,幻體期,天通期,靈尊期,神靈期。
游鬼、行鬼、靈鬼/惡鬼、鬼丹、鬼胎、鬼尊、鬼王、鬼帝、渡劫、鬼神
種族設定:人,僧,魔,妖,冥等。
寫小說的作者可自己創造後續境界,其餘部分就要靠各位作者自己探索了。

劃分區別

  • 現代修真小說
旋照、開光、融合、心動、靈寂、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
開光、靈虛、辟榖、心動、元化、元嬰、離合、空冥、寂滅、大成、渡劫。
鍊氣、築基、結丹、元嬰、化神、煉虛、合體、大乘、真仙。
靈動、築基、結丹、元嬰、離合、洞玄、分神、渡劫、真仙。淬體、練氣、築基、虛丹、金元嬰、化神、出竅、分神、合大乘、渡劫、地仙、真仙、玄仙、天仙、玉仙、金仙、仙君、仙尊、仙王、仙帝、神話、禁忌、問鼎、天道、超脫
鍛體、煉神、入道、神海、神丹、神宮、涅槃、蛻變、羽化、合道、大羅、混元、亞聖、聖人、玄聖、大聖、聖君、聖尊、聖王、聖皇
胎動、入竅、感應、凝煞、煉罡、丹成、道基、脫劫、溫養、元神化身、元神法身、合道、純陽、不朽、造化。
靈動、幻寂、靈嬰、化虛、凝神、浴劫、羽化。
鍛體(鍛體養魂)、養氣(養氣壯魂)、出竅(靈魂出竅)、引氣(引氣鍛魂)、神魂(神魂合一)、金丹(金丹培神)(金丹三品,心性為上)、陰神(陰神凝練)、元神(四九重劫)、天人(天人五衰)、半步金仙、金仙道祖、造化之主、永恆。
凝丹、中青、夢結、聚魂、蝶飛、元丹、分神、歸宗、入神、萬劫、天道、仙尊。
鍊氣、築基、凝脈、金丹、元嬰、返虛、大乘。
鍛體、練氣、築基、虛丹、金丹、元嬰、化神、合體、大乘、真仙、仙尊、仙王。
修真:練氣、築基、金丹、元嬰、虛神、凝體、乘鼎、劫變、化真。
凝氣、築基、結丹、元嬰、化神、嬰變、問鼎、(陰虛、陽實)、窺涅、淨涅、碎涅、空涅、空靈、空玄、空劫。
築基、開光、融合、心動、靈寂、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
鍛體、鍊氣、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
  • 修仙
天仙:虛仙、金仙、玄仙
大仙:大乙仙、大至仙、大羅仙
位仙:仙王、仙尊、仙帝
  • 修道
塑道、育道、化道。
道元、混元、合道。
造界、合界、造化。
修真:一品躍凡、二品真師、三品戰王、四品先天、五品靈皇、六品靈君(真君)、七品靈尊(尊者)、八品玄聖、九品劫仙、長生者(證道長生)、天道(吊打諸天萬界)、九幽主宰(實力僅次於天道,是天道的半體)(出自《修真聊天群》)

道教五仙

簡介

道教經典《鐘呂傳道集》中將仙分為五等,分別是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鬼仙

《鐘呂傳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人輪迴,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就舌而已。”又稱:“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紫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
武術匯宗》:“一味閉目寂坐,冥心寂照,則靜中尋靜,悟人頑空寂滅矣.而未滅盡定,只煉得一個強定之陰神,到氣盡時,陰神一出.便為靈鬼,謂之鬼仙。”

人仙

《鐘呂傳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修持之人,始也或聞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難而改初心,止於小成。雲法有功,終身不能改移,四時不能變換。如絕五味者,豈知有六氣,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納之為錯。著採補者,笑清靜以為愚。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導引。孤坐閉息,安知有自然。屈體勞形,不識於無為。采陰、取婦人之氣,與縮金龜者不同。養陽、食女子之乳,與煉丹者不同。以類推究,不一可勝數。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於大道,止於大道中一法一術功成安樂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悅於須臾,厭於持久,用功不謹,錯時亂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修真境界
仙術秘庫》:人仙者,五仙中之下乘也,修真之士,未悟大道,只於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守此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合,而形質因之固矣。八邪之疫,不能為害,而疾病自少,安康自多矣,形質固而少病多安,全其天命,樂其天年,益壽延齡,乃稱人仙。

地仙

《鐘呂傳道集》: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於小成之法。不可見功,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於人間者也。……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時刻。先要識龍虎,次要配坎離。辨水源清濁,分氣候早晚。收真一,察二儀,列三才,分四象,別五運,定六氣,聚七寶,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顛倒,氣傳於母而液行夫婦也。三田反覆,燒成丹藥,永鎮壓下田,鍊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以作陸地神仙,故曰地仙。
《抱朴子·論仙》:“按《仙經》云:‘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雲笈七籤·卷一百十四》:“此飛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聞。”

神仙

《鐘呂傳道集》:神仙者,以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關節相連,抽鉛添汞而金精煉頂。玉液還丹,鍊形成氣而五氣朝元,三陽聚頂。功滿忘形,胎仙自化。陰盡陽純,身外有身。脫質升仙,超凡入聖。謝絕塵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一氣者,昔父與母交,即以精血造化成形。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是此陰以精血造化成形,其陽止在起首始生之處,一點元陽而在二腎。且腎,水也,水中有火,升之為氣,因氣上升以朝於心。心,陽也,以陽合陽,太極生陰,乃積氣生液,液自心降,因液下降以還於腎。肝本心之母、腎之子,傳導其腎氣以至於心矣。肺本心之妻,腎之母,傳導其心液以至於腎矣,氣液升降如天地之陰陽。肝肺傳導若日月之往復。五行名之數也。論其交合生成,乃元陽一氣為本。氣中生液,液中生氣。腎為氣之根,心為液之源。靈根堅固,恍恍惚惚,氣中自生真水。心源清淨,杳杳冥冥,液中自有真火。火中識取真龍,水中認取真虎。龍虎相交而變黃芽,合就黃芽而結成大藥,乃曰金丹。金丹既就,乃曰神仙。
史記·孝武本紀》:“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鹽鐵論·散不足》:“當此之時,燕齊之士釋鋤耒,爭言神仙方士。”

天仙

《鐘呂傳道集》: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脫,乃曰神仙。地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為天仙,若以厭居洞天,效職以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官官升遷,歷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仙術秘庫·卷一》:天仙者,功成於三乘之中,跡超乎三乘之外,不為法拘,不為道泥,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或效職為仙官天官為尊,地官次之,水官又次,既為仙官升遷不已,歷任於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歷任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總之,所謂天仙不離於天者近是,至其所以成之著,由於神仙厭居三島,傳道人間,道上有功,人間有行,與造物同參,經萬古而不朽,及其一旦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乃為仙乘中之無上上乘。

古人區分

七候

第一候,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在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鳳初境:疾病不生,身輕體健,練氣。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之人,勿令舊識。
琴心境:返老還童,明晰自身,築基。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蚻人。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眕霞,彩雲捧足。
騰雲境:飛行天地,騰雲駕霧,金丹。
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立。
暉陽境:元嬰。天地能源為己用
第五候,鍊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乾元境:移山倒海,雷霆震怒,分神。神飛天外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無相境:陽神。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賢聖集會,弘演至真, 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太清境:混元。

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念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心,而心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動策,進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未能常靜,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觸亦不動,由攝心熟,堅固準定矣。

修煉方法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劃分,隱世門派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別,此處不便多述)。根據門派不同,所持論調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後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坤元經(女子修煉功法),為孫不二撰寫。清代賀龍驤編氣功內丹術女功叢書時,收書17種,總計19卷,其中有一卷便是《坤元經》,清代的《大成捷要》中也對此功法有收錄,可在網上找到原文。世人皆稱此為氣功修煉功法,乃武學入門功法。

靜功之道

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採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1、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2、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3、臥式,一般為側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 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如今我們在做修煉功夫時,首先要從動作上進行調整,然後自然而然的就能進入放鬆狀態。
  2. 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 舌頂上齶,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 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 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又稱“子午決”,兩手抱訣這時,左手食指和拇指畫圓,右手拇指放在圓內,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從拇指方向看,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道家沒有男女之分。

內在法訣

  • 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像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 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鍊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