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浯溪亭記

該文曾收入1770年(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宋溶(1767年,即乾隆三十二年任祁陽知縣)編撰的《浯溪新志》卷十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修浯溪亭記
  • 作品名稱:修浯溪亭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者韋詞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修浯溪亭記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韋詞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修浯溪亭記[1]
元公刺道州[2],有嫗伏治亂之恩[3],封部歌吟[4],旁浹於永[5]。故去此五十年而里俗猶知敬慕[6]:凡琴堂水齋[7],珍植嘉卉[8],雖欹傾荒翳[9],終樵採不及焉。仁聲之感物也如此。
今年春,公季子友讓以遜敏知治術[10],為觀察使袁公所厚[11],用前寶鼎尉假道州長史[12],路出亭下,維舟感泣。以簡書程責之不遑也[13],乃罄撤資俸[14],托所部祁陽長豆盧歸修之[15]。
後假歸,喜獲私尚。會余亦以恩例[16],自道州司馬移佐江州,帆風檝流[17],相遇於浯溪。寒暄畢[18],寶鼎竦然曰[19]:“茲亭創治之始,既銘於崖側矣。至於水石之勢,詠賦所及,則家集存焉。然自空闃[20],時餘四紀[21],士林經過[22],簡翰相屬[23]。今圬塓移舊[24],手筆亡矣。將編於左方,用存此亭故事[25]。既適相會,盍為志焉[26]?”余嘉其損約貧寓而能以章復舊志為急[27],思有以白之[28],故不得用質俚辭命[29]。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六日江州員外司馬韋詞記,羅洧書[30]。

作品注釋

[1]浯溪亭:元結舊居,既漫郎宅。《一統志》載,漫郎宅“在浯溪東。上元中,元結罷道州歸,愛其山水家焉”。分為中堂和右堂,中堂元結自住,取“中道不欹”之意,座南向北,以示不忘故土。右堂是客房,居中堂之右。元結季子元友讓,三歲時隨父母居此。五十年後,元友讓過浯溪修舊居,有《復浯溪舊居》一詩紀其事。
[2]刺道州:刺:刺史,為一州之長。刺道州:擔任道州刺史。
[3]嫗伏:鳥孵卵。《淮南子·原道訓》:“羽者嫗伏,毛者孕育。”這裡有養育、愛撫之意。
[4]封部:封:古代帝王把土地賜給臣子。部:舊時按察區域名。封部:指所管轄的區域。
[5]旁浹(jiā):通徹。旁浹:旁及,影響擴展到。
[6]里俗:鄉里的風俗習尚。里:古時居民聚居之地,後來稱在城市裡的人為“里弄”,在鄉村裡的人為“鄉里”。
[7]琴堂:據《呂氏春秋·察賢》載:春秋孔子的學生宓子賤在單(shàn)父做官,他身不出公堂,只是彈琴,而單父卻得以大治。後人把琴堂作為縣衙門的代稱。水齋:水邊的書房。
[8]珍植嘉卉:珍貴的樹木,美妙的花草。
[9]欹(qī)傾:傾斜倒仆。翳(yì),通“殪”,木自斃(枯死)為翳。
[10]季子:最小的兒子。季,指排行最小的。遜敏:即遜志時敏,謂謙虛好學,時自策勵。治術:治理的策略、方法。
[11]袁公:湖南觀察使袁滋,蔡州朗山(今河南確山)人。知識廣博,待人誠信,曾隨附道州刺史元結,元結非常器重他。厚:看重。
[12]假:借,暫代。
[13]簡書:臨時急告的文書。此句是說,用文書按照規程來解決問題已經來不及了。
[14]罄(qìng)撤資俸:拿出全部的資財和薪俸。
[15]祁陽長:祁陽一縣之長,即祁陽縣令。豆盧歸:806年(唐憲宗元和元年)任祁陽縣令。
[16]恩例:帝王對臣下在規例以外的恩賜。
[17]檝(jí):“楫”的異體字,划船的短漿。
[18]寒暄: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
[19]寶鼎:指前寶鼎尉元友讓。竦然:非常肅敬的樣子。
[20]闃(qù):寂靜。
[21]紀:古代的紀年單位,十二年循環一次為一紀。元友讓離開浯溪舊居已五十年,故說時餘四紀。
[22]士林:謂文士所薈萃。這裡指騷客文人。
[23]簡翰: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後世沿用為書籍的通稱。翰,原指羽毛,後來借指毛筆,引申為文詞。簡翰,這裡指詩文。
[24]圬(wū):同“杇”,指塗飾、粉刷。《論語·公冶長》:“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塓(mì):塗牆壁。
[25]故事:舊事。
[26]盍:何不。志:記。
[27]損約貧寓:謂衣食起居非常減省節儉。
[28]白:說明白。
[29]質俚:質樸粗俗。俚:指民間的,通俗的,舊時封建士大夫認為是鄙陋,不文雅。辭命:推脫使命。
[30]羅洧:此記和元友讓的《復浯溪舊居》一詩均為羅洧書,共刻在一活石上。羅洧爵里、生卒年及事跡不詳。

作品賞析

818年(唐憲宗元和十三年)春,元結的季子元友讓經湖南觀察使袁公所薦,由寶鼎尉而代任道州長史,路經祁陽浯溪,見先父苦心經營的林園荒廢,田地易主,不勝感慨,便拿出自己的薪俸,委託祁陽縣令豆盧歸修復舊居,這一年冬告竣。適逢韋詞由道州司馬移佐江州,舟過此地,二人欣然相遇。受元友讓之請,韋詞撰《修浯溪亭記》一文。該文簡介了重修浯溪亭的經過和作記的緣由,展示了元結在道州刺史任上行德政所產生的巨大人格力量,讚頌了元友讓傾囊搶修舊跡的壯舉,也表明了作者崇教化、重人文的心跡。《修浯溪亭記》原刻在一活石上,嵌在摩崖中興碑左上方,“文革”中此碑失落。

作者簡介

韋詞(773—830),字踐之,唐代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早年任秘書省校書郎,貞元(785—805)末年,東都留守韋夏卿闢為從事,後累佐幕府,都是以參劃稱職。814年(元和九年)自藍田令入拜侍御史。兩年後,因事改任朗州刺史,後又貶為道州司馬和江州司馬。長慶(821─824)初年,為戶部員外郎,轉刑部郎中,遷吏部郎中。文宗即位,拜中書舍人。後求外任,出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為政清廉,廣受稱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