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媒介論

信用媒介論

信用媒介論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界關於銀行信用的本質和作用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銀行的功能在於為信用的提供作媒介;認為銀行必須在收受存款的基礎上,才能發放貸款。所以銀行作為受授信用的中介者,其受信業務 (各類負債業務) 優先於授信業務 (各類資產業務),並且受信業務決定著授信業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用媒介論
  • 又稱:自然主義信用論
  • 創立時間:18世紀
  • 代表人物:亞當·斯密、李嘉圖、約翰·穆勒
定義,相關言論,評價,

定義

該理論的觀點是:
1、貨幣只是簡單的交換媒介和一種便利交換的工具,這是信用媒介論的全部理論基礎;
2、信用僅僅是轉移和再分配現有資本的一種工具,並不能創造出新的資本;
3、銀行的作用在於媒介信用,而不是創造信用;
4、銀行必須在首先接受存款的基礎上才能實施放款;
5、銀行通過充當信用媒介,發揮著轉移和再分配社會現實的資本,提高資本效益的作用。

相關言論

正如信用媒介論的代表人物約翰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中論述了信用的性質,信用如何促進生產,信用可以節省貨幣的使用。他說“信用只是使用別人資本的許可,人們不能由此增加,而只能轉移生產手段”。信用媒介倫認為貨幣只是簡單交換媒介和便利的交換工具,此為信用媒介倫全部的理論基礎,銀行的功能在於媒介信用,而非創造信用。  約翰.穆勒還認為信用是一種購買力,“具有信用可以用來購買貨物的人,其所創造的對貨物的需求,及其所引起物價上漲的趨勢,有信用的人,可用信用購買貨物,由此創造貨物需求”。穆勒看到信用對供求關係的影響。
亞當·斯密認為,銀行通過貼現和放款,只起著將死資財轉化為活資財的作用,而不能額外增加一國的資本,貨幣在商品交換中只不過起媒介作用,銀行通過信用方式以紙幣代替金屬貨幣流通,也只能起著媒介工具的作用。
大衛·李嘉圖認為,信貸可以用來購買機器,但不可能創造機器,信用能夠使資本轉移,能夠改變資本的用途,這種改變既可以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評價

信用媒介論把經濟關係中相互信任和經濟交換安全作為信用依據,從而使信用在生產、交換過程中發生積極的媒介作用,有其正確而積極的意義。但我們從研究信用媒介倫的許多觀點中,分析可以發現,信用媒介倫的主要缺陷是,只看到銀行信用的媒介作用,認為信用僅僅是轉移和再分配現有資本的一種工具,儘管所創造的資本不是真實資本而是虛擬資本,而否認創造資本的作用。  信用媒介論的出現是由當時客觀經濟基礎決定的,有它合理的成份。但是它排除了銀行超過其吸收的存款數量而進行貸款的可能,這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就不十分正確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由普通的中介者變成萬能的壟斷者。面對這一現實,簡單樸素的信用媒介論無法解釋。於是信用創造論便應運而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