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南北朝、隋唐州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信州,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行政區劃名稱,治魚復縣(今重慶奉節),北周、隋、唐三朝在此曾設定信州總管府,為一級行政區劃,管理區域包括:信(夔)、硤、歸、施、業、浦(萬)、臨(忠)、涪、渝、谷、南、智、務(思)、黔、充、思、巫、平、溱十九州,包括今天重慶直轄市全境、四川東部、湖北西部、貴州省大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信州
  • 行政區類別: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行政區
  • 下轄地區:信(夔)、硤、歸、施、業、浦、臨、涪、渝十九州等
  • 類型:行政區劃名稱
重慶奉節,歷史沿革,安徽阜陽,江西上饒,

重慶奉節

信州,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行政區劃名稱,治魚復縣(今重慶奉節),北周、隋、唐三朝在此曾設定信州總管府,為一級行政區劃,管理區域包括:信(夔)、硤、歸、施、業、浦(萬)、臨(忠)、涪、渝、谷、南、智、務(思)、黔、充、思、巫、平、溱十九州,包括今天重慶直轄市全境、四川東部、湖北西部、貴州省大部。

歷史沿革

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分益州東部而置信州,治魚復縣(今重慶奉節縣東,西魏改人復)。
武成元年(559),北周明帝開始在“州”之上建制“總管府”,作為地方最高行政管理機關,統一管理地方軍事、民政全部事務;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州、郡、縣地方3級管理模式,構成新型的總管府、州、郡、縣4級地方行政管理體系。
至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共設定包括信州總管府在內的22個總管府,其中信州總管府初始下轄7州,轄區大約為今天重慶直轄市、川東、鄂西等整個四川東部。
大象二年(580)九月,北周將益州(成都)管內“新(今四川三台)、遂(今四川遂寧)、普(今四川安岳)、合(今重慶合川)、瀘(今四川瀘州)、戎(今四川宜賓)”6州並隸信州總管府,至此,奉節信州總管府轄區範圍擴大到13州,相當於今天鄂西、重慶直轄市,再加四川省一半以上的地理,凸現了當時奉節信州的重要地位。
唐武德二年(619年),因避皇外祖獨孤信之諱,改名夔州,仍置夔州總管府。

安徽阜陽

唐武德四年(621)五月,平王世充,於安徽阜陽市區北部西北5公里置信州,領汝陰、清丘、永安、高唐、永樂、潁陽6個縣。武德六年,改信州為潁州,移治汝陰。

江西上饒

乾元元年(758),析饒州,置信州。析弋陽復置上饒縣,為州治。宋開寶八年(975),屬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屬江南東路管轄。建炎四年(1130),改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為江南路江西路,隸屬江西路。紹興元年(1131)復置江南東、西二路,仍隸江南東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屬江浙行中書省信州路,為路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