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鴻鈞

俞鴻鈞

俞鴻鈞,廣東省新會縣人,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國民政府高級官員,財經專家。北伐時出任上海市財政局代理局長而邁入政壇,以具備傑出英語能力和財政專長而知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鴻鈞
  • 外文名:O.K.Yui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新會
  • 出生日期:約1898年
  • 逝世日期:1960年
  • 畢業院校:上海聖約翰大學
  • 主要成就: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台灣當局“行政院”院長
概述,綜述,個人簡歷,生平事跡,聖約翰大學人物風雲錄(四):俞鴻鈞,

概述

俞鴻鈞(1898?~1960)台灣當局“行政院”院長(1954~1958)。廣東新會人。1919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歷任英文《大陸晚報》記者、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的英文秘書、上海市政府英文秘書兼宣傳科長、代理市財政局長、上海市政府秘書長、上海市長、中央信託局長、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1950年後任台灣“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台灣省“主席”、“行政院”院長。1960年6月卒於台北。
俞鴻鈞書法俞鴻鈞書法
俞鴻鈞在上海亦曾擔任市府秘書長,抗戰初期已擔任上海市長,中國政府撤往重慶後調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中央信託局局長,財政部長。勝利後接任中央銀行總裁,於動員戡亂時受命主持上海央行黃金儲備運往台灣。國民政府遷台後復任財政部長兼任央行總裁與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台灣銀行董事長。1953年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任台灣後備司令部司令。1954年至1958年升任行政院長,因拒絕監察院約詢案遭到彈劾。辭職後復任中央銀行總裁,1960年病逝台北。對於俞鴻鈞之貢獻,國民政府曾頒發褒揚令明令褒揚。
(1898年?—1960年) 廣東新會人。早年進上海聖約翰大學,任《約翰聲》報總編輯,1919年畢業留校任助教。旋任英文《大陸晚報》記者。1927年任外交部部長陳友仁的英文秘書,不久辭職任上海市政府英文秘書兼宣傳科科長,主編《市政周刊》。後任市財政局代理局長、參事、秘書長等職。1936年代理上海市市長,l937年7月任市長。抗戰爆發後任中央信託局常務董事,駐香港辦理外交事務。 1944年11月任財政部部長,同年兼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處長,1946年2月辭中央銀行總裁職,3月為國際貨幣基金及國際復興建設銀行理事,6月兼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1948年國民黨政府政治、經濟、軍事面臨崩潰,蔣介石改組政府,又任俞鴻鈞為中央銀行總裁,授意他進行幣制改革以挽救危機。1948年8月19日出台了實行金圓券的一系列辦法,為了逼勒黃金、美鈔,蔣介石又任俞鴻鈞為上海經濟督導員,負責上海地區的經濟管制工作,在短時間內收兌了大量金銀外幣。1949年4月代中國農民銀行董事長。赴台後任國民黨“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兼交通、農民銀行董事長。1953年4月任國民黨台灣省政府主席。1954年任國民黨“行政院”院長。1958年7月辭職,專任國民黨“中央銀行總裁”。1960年6月1日在台灣去世。
俞鴻鈞

綜述

個人簡歷

俞鴻鈞少時在上海讀書,後畢業於民生中學,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攻讀,其間擔任學校辦的《約翰聲報》總編輯。1919年畢業,獲文學士學位,留校任助教。後在上海任英文《大陸報》記者。

生平事跡

1927年初,廣東國民政府遷武漢,俞往武漢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陳友仁的英文秘書。數月後辭職返上海,先後任上海市政府英文秘書兼宣傳科科長、《市政周刊》主編、代理財政局局長、參事室參事、上海市政府代理秘書長、上海市政府秘書長、代理市長、、上海市長、等職。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上海形勢緊張。當時俞任市長,適墜馬折斷左臂,但仍帶傷處理市政。8月上旬,日軍製造“虹橋事件”,挑起戰端。俞往返多次向日本駐滬總領事及日本駐滬海軍頭目提出嚴重抗議,並指斥他們破壞停戰協定行為。“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俞又通過新聞媒介,特別是用英文向外國記者發布訊息,揭露日本侵華的真相,博得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
上海淪陷後,奉召至武漢,任中央信託局常務理事,駐香港辦理外交事務。
1939年應宋子文、孫祥熙電召赴重慶,任財政部政務次長。
1941年6月任財政部政務次長。8月任外匯管理委員會委員及中央信託局局長。
1944年初(國民政府)全國水利委員會當選委員。
1944年11月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同年兼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處長。
1945 年5月行政院改組,任中央銀行總裁,並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銀行理事會常務理事。7月任中央銀行總裁。因諳熟財政金融事務,受到蔣介石的賞識。
1946年2月辭中央銀行總裁職,3月為國際貨幣基金及 國際復興建設銀行理事,6月兼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
1948年國民黨政府政治、經濟、軍事面臨崩潰,蔣介石改組政府,又任俞鴻鈞為中央銀行總裁,授意他進行幣制改革以挽救危機。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奉命主持將中央銀行金庫庫存黃金92萬兩及8000萬元美鈔搶運往台灣。
1949年夏到台灣後,俞歷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省府”主席、“行政院”院長,並先後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七、 八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交通銀行”(1949)及“農民銀行”(1953)董事長等職。
1953年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任台灣後備司令部司令。
1954年至1958年升任台灣當局“行政院”院長,因拒絕“監察院”約詢案遭到彈劾。
1958年7月辭職後,專任台灣當局“中央銀行總裁”。
1960年6月1日病逝於台灣台北。對於俞鴻鈞之貢獻,台灣當局曾頒發“褒揚令”明令褒揚。

聖約翰大學人物風雲錄(四):俞鴻鈞

先生姓俞,諱鴻鈞,廣東新會縣人。先世以商起家,父遷桂先生始遷於滬,母李太夫人生二子三女,先生其長也,敏慧逾恆,賦性厚重果敢,遇事必盡力以赴,抵於成而後已。廷桂先生雖習於商,而於子女教育,督責甚嚴,於先生企望尤殷。時當有清末造,舊家世族,仍以詩書課子弟。先生當其時,幼即讀畢群經,涵濡禮教,此於先生平之持躬處世,踐履篤實,可以見之,蓋其素養然也。年十九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院肄業,辛苦力學,每試輒冠其曹,於中英文造詣均深,在校曾任《約翰聲》總編輯,1919年畢業留校任助教。繼再從事法律研究,尤多心得。迨入社會,初任上海英文大陸晚報記者,新鍘初試,已自不凡,深為該報主者所器重。迨北伐軍興,參加革命,1927年俞鴻鈞任外交部部長陳友仁的英文秘書,不久改任上海市政府英文秘書兼宣傳科科長,主編《市政周刊》。後任市財政局代理局長、參事、秘書長等要職。1936年代理上海市市長,1937年7月任市長。據[錄自國史館藏褒揚俞鴻鈞專檔]案:“民十六年上海改設特別市,第二任市長張定璠先生稔知先生之能,邀入市府參議,未幾復任上海財政局局長,整頓稅收,厘剔弊竇,提倡科學管理,收入大增,績效稱最。張岳軍、吳鐵城兩先生繼任市長,均以先生為秘書長,倚重至深。滬市為遠東第一商埠,華洋雜處,治理之難,遠非其它各地可比。先生綜其緩急,悉洽機宜。其中尤以收回越界築路一事,為當時人士所稱道。”抗戰爆發迨滬市撤退,國民政府撤退,政府西遷,先生乃向關赴渝(重慶),任中央信託局常務董事,1941年6月,初受任財政部政務次長,8月旋兼外匯管委會及中央信託局局長,至1944年11月任財政部部長,同年兼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處長。1945年5月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7月任中央銀行總裁。1946年2月辭中央銀行總裁,3月為國際貨幣基金及國際復興建設銀行理事,6月兼最高經委委員。1948年,國民黨政權陷入全面危機,其時時局失利,面臨撤離台灣前夕,金融劇烈波動,復因改幣關係,全國紛如,先生力支危局,雖未能力挽狂瀾,然大勢已去,盡心盡力,蓋良苦矣。適值京滬處於共軍兵臨渡江前夕,朝不保夕時,舉國騷然,唯國民黨政權命脈所系,能搬運的僅是庫存黃金,先生默審事機,首須默審事機,謀其安全,毅然排除各方非難阻撓,密將全部庫存黃金,於數夕之間,以海軍巡艦,悉數運台。猶慮旅途有失,中心沉重,朝夕繞室彷徨,及台灣安抵電至,始欣然若釋重負。未幾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京滬相繼被共軍占領,長驅直入,而黃金庫存及時應急轉移至台灣,皆俞先生力也。旋台灣改革幣制,即以此筆黃金庫存作為新幣發行準備,以堅幣信,用能奠定今日新台幣之基礎,使台灣草創殆興,得以順利成章,累積其功尤足多也。當年政府以外省人幣份的總代表入駐台灣。所謂入台問境,入境問俗,入鄉隨俗,務必有熟悉的過程,同時政府發行紙幣,充裕庫存以堅幣信的執行貨幣政策,俞鴻鈞立下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耶!國民黨政府念先生前勞,敦促復出,三膺國政,規劃復興,同時兼交通、農民兩銀行董事長。嗣後兼台灣銀行董事長,悉心規劃,獻替益多。值得補上一筆其臨危受命於國民黨,準備退移台灣前夕的1948年,俞鴻鈞被蔣介石任命為中央銀行總裁,進行幣制改革以挽救危機,1948年8月任上海經濟督導員。1949年1月,蔣介石隱退不久,俞鴻鈞也辭去中央銀行總裁一職,改任中央銀行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1949年4月代中國銀行董事長。赴台後任台灣省主席,新任之初即以“從安定中求進步,從進步中求安定”為施政根本。其時適值糧價暴漲,民心惶惶,先生稔知各地存糧尚裕,且收穫有期,不以為慮,且指示主管糧政人員,建立糧食預算制度,整頓糧倉儲量,盡力抑平米價,卒以安渡難關。對於耕者有其田政策,尤徹底執行,以固國本。他從嚴吏治,如停止林班特賣,革除積弊,政風為之丕變,觀感為之一新。並主持經濟安定委員會,以簡化財經機構,推動經濟建設。迨1950年總統第二任膺選,提名先生為行政院院長,謙辭不獲,兢業從事,四年之間,雖嚴脞多端,而先生身許黨國,昕夕焦慮,不以難易櫻心,不因勞怨自餒,肩負重任,悉力以赴,其成敗毀譽,非所計也。在其任內所持政策,穩健而開明,以崇法務實的精神,創造良好政治風氣,並使經濟維持長期安定。1953年辭去行政院院長,專任中央銀行總裁,鑒於時機未熟,一時不能全部復業,居恆引以為念。頃奉命全部復業,乃計畫甫上,而先生因積勞觸發舊疾,未及兩日,竟以不起,可痛也已。病逝於1960年(1898年?-1960年)。綜其一生,見危授命,竭忠盡智,實國家之干城也。(摘錄自台灣國史館褒揚俞鴻鈞專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