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紱

俞大紱

俞大紱,1901年2月19日出生於南京,著名植物病理學家,農業微生物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中國植物病理學科奠基人之一,在我國最早從事植物病毒病和細菌病害的研究;首先報導小麥稈黑粉菌生理分化性;並開創了植物抗病育種工作。60年代以來,對真菌異核現象做了大量的研究,為微生物遺傳學開闢了新的領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大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日期:1901年2月19日
  • 逝世日期:1993年5月15日
  • 職業:植物病理學家、微生物學家
  • 畢業院校金陵大學衣阿華州立大學
  • 主要成就:為發展中國植物病理學奠定了基礎
    為防治蘋果樹腐爛病作出傑出貢獻
    在微生物遺傳學方面開闢了新領域
  • 代表作品:《中國植物病毒病害的觀察》等
  • 籍貫:浙江紹興
人物經歷,貢獻,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經歷

俞大紱(1901-1993),字叔佳,植物病理學家和微生物學家。浙江紹興人。
1901——1920
1901年2月19日生於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幼年隨家在上海和安東(今丹東)讀國小,1915年進入復旦中學,1918年進入復旦大學預科專修數理
1921——1930
1924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他主學農科、兼修化學,因而打下了堅實的理科和生物學的基礎,畢業後留校任助教、講師。(註:有資料顯示,其為台灣著名學者俞大維的親弟弟,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是其堂哥的孫子)
1928年,他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到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研究生院深造,攻讀博士學位。
1931——1940
1932年獲依阿華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成為美國植物病理學會會員,Sigma Xi榮譽會員和獲得“斐陶斐”獎。
1932年回國後,歷任金陵大學教授,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評議員等職。
1941——1950
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俞大紱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北京農業大學校長、名譽校長。他歷任全國政協第三屆委員,第四、五、六屆常務委員。
俞大紱俞大紱
1951——1960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1956年當選為蘇聯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
1961——1993
自60年代到80年代當選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農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中國真菌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

貢獻

育成抗黑粉病小麥、抗莢疫病大豆、抗稻瘟病水稻品種;首創中國禾本科作物黑粉病菌生理小種的研究;對粟病及蠶豆病害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對蘋果樹腐爛病、穀子紅葉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首先開展赤黴素的研究,培養出優良菌種,研究提出發酵工藝流程及提純技術;在稻惡苗菌的異核遺傳研究中,提示該菌在自然界中三種不同核型組成的異核體,闡明異核現象在自然界中是否普遍存在的國際上長期爭論問題,受到國內外科學界的重視。
為發展我國植物病理學奠定了基礎
俞大紱虛心好學,知識淵博,對植物病理學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20年代到30年代,中國科學很不發達,植物病理學尤其落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寥寥無幾,他與其他幾位同行,經過艱苦努力,在不少領域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發展我國植物病理學奠定了基礎。
早在20—30年代,俞大紱即從事禾穀類作物抗病育種及種子消毒的研究,育成抗黑粉病的小麥品種,抗莢疫病的大豆品種,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種等。並和同事們研究小麥條鏽病和禾穀類作物黑粉病。這些30年代後期的研究結果曾在美國有關雜誌上發表。他還和同事們首先報導小麥稈黑粉菌具有生理分化性,開創了我國生理小種研究的先河。30年代,首先對粟病害和蠶豆病害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研究資料成為我國經典資料,並出版了專著。
信札信札
40年代,在日本侵略中國,戰火紛飛,工作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他克服各種困難,取得了多項突出的研究成果。例如,他對我國作物病毒病害和細菌病害作了開拓性的研究工作,首先研究並發表了《中國植物病毒病害的觀察》及《豌豆耳突花葉病毒》、《蠶豆細菌性莖枯病》等多篇研究論文,這些研究成果在當時我國植物病理學領域都是開創性的。
為防治蘋果樹腐爛病作出傑出貢獻
50年代初期,俞大紱主持了東北蘋果樹腐爛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1951年,在我國東北地區發生了嚴重的蘋果樹腐爛病,並迅速蔓延。當時,300多萬棵蘋果樹瀕臨死亡。俞大紱帶領防治小組奔赴病區,對發病規律及侵染循環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制定了防治措施。當地政府動員了數萬民眾,參加這場防治蘋果樹腐爛病的戰鬥。在俞大紱和防治小組及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制止了正在蔓延的病害,果樹又恢復了生機,民眾異常高興和感激。他們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當地政府的嘉獎。
信札信札
穀子紅葉病、柑桔潰瘍病防治工作
不久,俞大紱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的同事一起又承擔了防治穀子紅葉病的任務。他們奔波於華北、西北等地,採集標本,深入生產第一線反覆試驗,終於找出了藥物防治和抗病育種的有效措施。這項工作不僅在我國穀子紅葉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成果;而且在病毒病害的深入研究以及學科的發展方面,也做出了貢獻。
50年代中期,俞大紱主持開創了我國植物抗疫工作。開辦了植物檢疫培訓班,培養了首批檢疫人才,為發展我國植物檢疫工作,從組織上,普及植物檢疫知識上打下了基礎,在學科上也填補了空白。在此期間,俞大紱還帶領學生到浙江黃岩,以柑桔皰痂病作為主要檢疫對象進行防治和檢疫工作,與當地密切合作,終於控制了病害,從而增加了出口量,支援了國家建設,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檢疫技術幹部。在這一時期,他還為四川防治柑桔潰瘍病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農業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表揚。
植物病理學教材植物病理學教材
在微生物遺傳學方面開闢了新領域
1959年,在多年工作實踐和培訓人才的基礎上,北京農業大學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農業微生物專業。俞大紱為創辦這個專業做出了貢獻、並主持專業工作多年,為培養農業微生物人才工作打下了基礎。
60年代以來,在俞大紱主持下開展了真菌的遺傳變異,特別是異核現象的研究,在微生物遺傳學方面開闢了新領域。他和他的助手們先後以水稻惡苗病菌、玉米葉斑病孺孢菌、棉花枯萎病菌和炭疽病菌為材料,研究真菌變異性、異核現象、致病力以及菌種在自然界中形成異核或進行準性生殖對抗病育種的影響等問題。1966年在水稻惡苗病菌(能夠產生赤黴素也叫赤黴菌)的異核遺傳研究中,揭示了該菌在自然界中以3種不同核型組成異核體,並證明各異核菌株系在赤黴素產量和寄生力上均有差異。該項研究採用選擇培養基直接自病株分離、培養、簡便地觀察現象,從而有力地闡明了異核現象在自然界中是否普遍存在這個長期有爭論的問題,並指出異核體內致病力極弱或根本無致病力的異核如何能傳遞下去。此項研究結果《赤黴菌的自然變異研究》,發表在1966年的《中國科學》(英文版)上。這類研究,當時只有少數幾個先進國家有所開展,俞大紱及其助手們的研究成果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深受國內外同行的重視。上述論文曾被國外多種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所引用。
柑橘潰瘍病柑橘潰瘍病
“文化大革命”期間,研究工作中斷,俞大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但他對研究微生物遺傳學的意志絲毫沒有消沉。在極困難的條件下,1973年又開始了赤黴菌的遺傳變異研究工作。這時,他已年逾古稀,一眼失明,仍然每天風雨無阻地去實驗室。這種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給教師們以很大的激勵和鼓舞。1978年北京農業大學遷回北京原校址,俞大紱帶領他的助手和研究生繼續進行了大量的真菌遺傳變異的深入研究。這項研究在1980年獲農業部科技成果獎。
言教身教五十年,希望寄予新一代
俞大紱執教50多年,為祖國農業戰線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其中有些人已成為我國知名的植物病理學家、教授,如林傳光裘維蕃吳友三方中達王煥如王清和等。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到了耄耋之年,俞大紱仍在勤奮地工作著,身體不好,行動不便時,還錄音給大學生講課,親自輔導年青教師備課,深受師生的敬佩。他還主編和翻譯了植物病理學和微生物學方面的許多教材、書籍和資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一代的身上。
他一生虛心好學,“嗜書成癖”。他的主要財產就是書籍。在“文化大革命”和學校搬遷期間,他仍然把被丟掉的書籍收集並珍藏起來;甚至住院治病期間,直至目前行動不便時,仍然堅持每天看書學習。“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這是他刻苦學習的動力所在。
俞大紱在工作上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不分節假日,經常工作在實驗室里。一次,他患了瘧疾,高燒畏冷,但他在發病間隔時,仍照常去實驗室工作或去教室上課,同學們無不深受感動。
俞大紱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田間試驗他都親自動手。在西南聯大清華農業研究所工作條件很差,他和助手管理幾十畝試驗田,整地、播種、記載、考種都親自參加。對這種單調的重複勞動,有的助手表示厭倦,俞大紱說:“學打鐵要先拉五年風箱”,以此教育青年樹立紮實的學風和堅強的意志。
俞大紱自持極嚴、自奉極儉,體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風。在西南聯大農業研究所期間,雖極清貧,但他不為國民黨政府高官厚祿所動。新中國建立後,他身為大學校長,清廉自持,纖塵不染,身著布衣,粗茶淡飯,深受師生們的敬佩。同時,他平易近人,年齡不分長幼,學問不分高低,都樂於和他接近。向他學習或請教問題時,他總是熱情洋溢,笑聲朗朗,且不乏幽默感。助人為樂,誨人不倦的精神。給後輩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俞大紱用辛勤的汗水,驚人的毅力,堅韌不拔的拚搏精神和真誠、坦蕩、直言不諱的科學道德,為我國植物病理學、農業微生物學的發展鋪墊出來一條道路,他執著求索,要使這條道路向著光明遼闊的遠方一直延伸……

人物簡歷

1901年2月19日 出生於南京市。
俞大紱俞大紱
1924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獲學士學位。
1924—1928年 任金陵大學助教、講師。
1928—1932年 在美國衣阿華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獲博士學位。
1933—1938年 任金陵大學教授。
1938—1945年 任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教授。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學教授、農學院院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評議員。
1949—1982年 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
1993年5月15日 逝世。

主要論著

1 俞大紱.穀子白髮病.植物病害叢刊第一種,上海中華書局,1951.
2 俞大紱.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技術彙編(卷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3 俞大紱.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技術彙編(卷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俞大紱等.微生物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第一版),1985(第二版).
5 俞大紱.粟病害.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
6 俞大紱.蠶豆病害.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7 Porter R H.T F Yu,and H K Chen.The effect of seed disinfecants on smut and on yield of millet.Phytopathology,1928,18:911—191.
8 俞大紱,陳鴻逵.江蘇省大麥之堅黑穗病.科學,1929,14(2):213—242.
9 TF Yu,H K Chen and L Hwang.Varietal resistance and susceptibility of wheats to flag Smut (Urocystis tritici Koern).金陵學報,1933,3(1):217—234.
10 T F Yu.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acillus tracheiphilus E. F. Smith on species of Cucurbitaceae.金陵學報,1933,3(1):47—128.
11 T F Yu.Studies on Helminthosporium leaf spot of maize1.1933,Sincensia 2(11):273—310.
12 俞大紱,陳鴻逵,黃亮.粟粒黑粉病種子消毒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934,122:1—18.
13 T F Yu.Pythium damping off of cucumber.1934,Agricultura Sinical (1):91—106.
14 T E Yu,L Hwang and C T Tsiang.Varletal resistance and susceptibility of wheats to flagsmut(Urocystis tritici Koern) Ⅲ.Bulletin of Chinese Bolanical Society,1936,2(2):111—114.
15 T F Yu.A list of plant viroses observed in China.Phytopathology 1939,29:459—461.
16 T F Yu.Fusarium diseases of broad bean.I.A.wilt of broad bean caused by Fusarium auenaceum var.Fabase n.var.Phytopathology,1944,34:382—393.
17 T F Yu.A seeding blight of foxtail millet caused by Fusarium nivale(Fr.)Ces..var..setariaevar..nov.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e,1949,1(1):13—22.
18 俞大紱.防治柑桔潰瘍病的幾點意見.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55,1(1):63—76.
19 俞大紱.中國鐮刀菌屬(Fusarium)菌種的初步名錄.植物病理學報,1955,1(1):1—17.
20 俞大紱,方中達.中國植物病原細菌的初步名錄.農業學報,1956,7(3):359—368.
21 俞大紱,裴美雲,許順根.小米紅葉病的研究I(紅葉病,小米的一個新的病毒病害).植物病理學報,1957,3(1):1—18.
22 Y N Min,P C Lin and T F Yu.Heterokaryosis in Fusarium fujikuroi (Saw.)Wr.Scienta Sinica,1966,15(3):371—37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