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全寺(寧夏中衛縣寺廟)

保全寺(寧夏中衛縣寺廟)

保全寺位於寧夏中衛縣高廟村,前平後台,分上下兩院,上為高廟,下為保全寺,占地面積四千一百多平方米,因重樓疊閣,建築面積邊五千六百多平方米。其下原有廟產油坊一所。車院房舍一區,寺前廣場五畝,戲台影樓對座於廣場之南。習慣地把下邊的保全寺包括在內,通稱“高廟”。據地方志記載保全寺建於宋代,為佛教僧眾靜修弘法之地。中衛高廟集中國南北古建築特點於一體,充分顯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精湛技藝。保全寺以其獨特的群體古建築和包羅萬象的合體宗教信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全寺
  • 外文名:baoansi
  • 位於:寧夏
  • 占地面積:四千一百多平方米
  • 建築面積:五千六百多平方米
  • 建造時間:宋代
  • 通稱:高廟
  • 建築特點:集中、緊湊、重疊、回曲、高雅。
簡介,特色,現狀,自然氣候,寺廟歷史,人文景觀,寺內佛像,寺內壁畫,

簡介

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因強烈地震,高廟保全寺殿堂傾圮,後經四年修整方復原貌。至乾隆年間,廟寺再次傾於地震之災,時由住持廣壽法師,率徒續因、續行,啟發地方善信,保其存者,補其毀者。至鹹豐八年同增建的磚牌坊、東西天池、轉圈樓以及山門,廣場、影樓戲台全部竣工。地方紳士尊其三教同源之說,將最頂層供奉玉皇大帝,故爾新廟又稱“玉皇閣”。一九四二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因廟會失火,高廟保全寺磚牌坊以上的建築全部付之一炬,次年由信士梁邦振、詹毓麟等助捐募化,陳銘信士提任木工總設計,再與土木,歷時四年方完工。新建寺廟因其執事瑤池徒,將瑤池金母和十二仙女之像供於最頂之層,所以新建廟宇又稱“高廟”。

特色

高廟保全寺的建築特點是集中、緊湊、重疊、回曲、高雅。整個建築設計縱向沿中軸線展開,橫向左右對稱,逐次伸進,升高,平地高台渾為一體。其布局上下貫通,前部分是保全寺,山門建接引樓,簡樸淡雅。進山門通院落,迎面是三鳳朝陽的木刻小牌坊,小巧俊秀,亭亭玉立,往北步和古樸大方的天王殿,東西兩側各有祠堂,院落左右廂各配殿宇。通天王殿,登十二級台階,下有東西貫通的弧形隧道,叫地獄宮,清鹹豐八年增建的三孔磚牌坊,巍然屹立在隧道之上。設計別具匠心,磚雕工藝精美,內容豐富多彩。再十二級台階,通過“華藏玄門”,繞過屏障,迎面是重疊三層的主樓,一層為“大雄寶殿”,二層為“西方三聖殿”,三層為“五方佛殿”。主樓高二十九米,為九轉七工程,大層頂騰空拔起,氣勢宏偉。主樓前建有三層玲瓏俊秀的“大悲閣”(俗稱中樓),其造型之奇特,雕刻藝術之精美為全寺這精華。其底層為透風過廳,四通殿宇,排列有序的翹首飛檐三層共有三十六個。在三樓脊頂中起一座八角塔,猶如鳳冠;在大悲閣東兩側又建雙層樓閣(即鐘鼓樓)如鳳凰之兩翼。從整體看,整個建築似鳳凰展翅,給人以欲飛的感覺。
寧夏中衛縣高廟村保全寺寧夏中衛縣高廟村保全寺
保全寺是近代三教合一的典型寺院,如寺內小牌樓有寓意三教合一的對聯∶上聯“廟貌巍峨清淨通一氣”,下聯“神靈感應慈悲忠恕不二門”,橫批“三教同源”。磚牌坊之磚柱上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裡”,下聯“天在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殿內塑像有佛像、神仙和孔聖牌位,反映出明清時期儒釋道三教融合、和諧相處的狀況。
保全寺保全寺
“十年浩劫”期間,歷代儒釋道神像盡遭搗毀之厄,高廟保全寺除一口古鐘和部分建築物外,殿堂內的設施,經書、法器全部毀壞,蕩然無存,寺僧被逐。

現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政府拔款三十六萬八千元,信眾集資七十多萬元,對高廟保全寺進行全面整修。按照佛教內容雕塑佛像、精工彩畫,十六位僧人常住,由佛教界自主管理,現成為寧南佛教中心,為振興中寧夏佛教作出貢獻。現任住持為宗相法師,一九八八年選為自治區佛協常務理事,中衛縣佛協副會長,一九九五年選為中衛縣佛協會長。
寧夏中衛縣高廟村保全寺寧夏中衛縣高廟村保全寺

自然氣候

中衛市保全寺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靠近沙漠,屬半乾旱氣候,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和沙漠氣候的特點。春暖遲、秋涼早、夏熱短、冬寒長,風大沙多,乾旱少雨。年平均氣溫在7.3-9.5℃之間,最佳游寺時間在春秋兩季。

寺廟歷史

保全寺,原名新廟,又名高廟。位於寧廈回族自治區中衛縣城北,環境清幽,保全寺布局緊湊,建築巍峨,層樓重疊,飛檐翹角,雄偉壯觀。保全寺景觀具有70多年歷史的保全寺位於安達市區北引路北側,是安達著名的佛教寺院和宗教活動場所。該寺俗稱姑子庵,始建於民國20年(1931年),稱念佛堂。偽康德9年(1942年)正式命名保全寺,供奉彌勒佛、觀音,大勢至菩薩。1996年重新修建,保全寺現占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保全寺創建於明代以前,明永樂年間(1403-1424)曾增修,先修天王殿,後又增建中樓。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秋,因地震坍塌重修。後經道光二年(1822)、鹹豐三年(1853)、光緒八年(1882)陸續增建東西轉角樓,並與中樓相互銜接。
貴州織金縣保全寺貴州織金縣保全寺
到民國初年又增修大雄寶殿三層。1942年中樓與大雄寶殿三層毀於火,1943年至1947年除按原樣修復外,又增建了鐘樓鼓樓僧舍。現已成為擁有相當規格的寺院古建築群。地安門西大街路北。元至正年間建,原有寺僧義佛住錫,相傳僧聰慧異於常人,學習佛經過目能誦。寺本無名,由於義佛聰慧如半部藏經,被稱為半藏寺。元至正七年(1347),義佛之徒智存請求寺名,丞相布哈奏請,賜名為義利寺。明嘉靖年間重修,改名保全寺。明隆慶二年(1568)重修。寺內有明萬曆十七年(1589)、清康熙二(1663)、清嘉慶十七年(1812)所立碑。寺坐北朝南,分東西兩院。西院依次為山門3間、正殿3間帶廊、後殿5間(3間吞廊)、東西配殿各3間。東院有殿三重,規模較西院略小,其西配殿即為西院之東配殿,一重殿3間,二重殿3間,東廂房3間,三重殿5間。全寺共有古建房屋37間。有3通石碑砌築牆內,山門已無存。現為民居。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九月,寧夏發生強烈地震,使上層建築全部傾圮。地震後重修,四年內修繕完工,起名新廟。清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1739年1月3日),寧夏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寺廟內的大部分建築倒塌。之後,又逐年重修。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增建了門前廣場上的法戒樓和寺院內的磚砌牌坊、東西轉樓、東西天池,改稱玉皇閣。1942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在此舉行廟會,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災,使南天門以上建築一時間全部焚毀,蕩然無存。翌年再度興工重建,並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4年,於1946年竣工,起名保全寺,即為清鹹豐年間和20世紀40年代重修、增建後的定型。其建築風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築為主體。

人文景觀

古城中衛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鹹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保全寺,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群。保全寺坐北朝南。前院為保全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全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台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副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裡;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中樓靈巧別致,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為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為瑤池宮,東西兩側為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群,令人敬慕。
貴州織金縣保全寺貴州織金縣保全寺
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髮,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像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艷,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2000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高廟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保全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婷婷玉立,結構獨特。由於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由此上踏15級台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為地藏宮,西側為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里,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台階,直抵南天門。台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周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為地獄輪迴洞。在清鹹豐八年建造的磚雕牌坊上,雕刻著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裡,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為無上法橋。由此可見,保全寺是一座儒、佛、道三教合一寺廟宋朝以後,尤其是明清兩代,這種現象在中國也是常見的。
高廟建築的特點是:集中、緊湊、回曲、高聳,在占地僅4100多平方米面積上,建造了260多間建築物,最高建築高出中衛街面近30米。站在中衛街頭,遠遠望去,高廟氣勢磅礴,雄偉壯麗,重樓疊閣,錯落有致。深入其間,又見殿宇玲瓏,清幽文雅,廊橋高懸,構思奇異。中衛高廟集中國南北古建築特點於一體,充分顯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精湛技藝。保全寺以其獨特的群體古建築和包羅萬象的合體宗教信仰,吸引著八方來客,使廟內香火不斷,興盛不竭。高廟也因此而馳名,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佛像

造型和色彩上都充滿鮮明的民間特色和民族風格。最引人注目的是琳琅滿目的彩繪,其中釋迦牟尼佛會彩畫人物多、場面大,尤為生動傳神。保全寺和高廟共兩部分。保全寺在前,山門朝南,全寺共分三進,每進一級,其地勢高出數丈,緩步前行,宛若梯。山門前地坪寬闊,有石獅雄踞門前,山門牌樓花紋絢麗。往裡是一個方正庭院,院內松柏翠綠,盆景花香。院內有一石坊,高約四米,上有一座玲瓏小殿,紅柱雕欄,古雅精緻。出天王殿,拾級而上,台階呈垂帶式,共十二級,其上建有一座仿木磚砌牌樓,磨磚對縫,造型美觀。其間迴廊相接,轉樓圍繞,兩側飛橋,似雨後彩虹橫跨晴空。殿後為高廟,有二十四級磚砌台階,循階而上,至南天門樓,門樓寬兩間,高兩層,門頭一層廊檐,覆蓋著藍白色青瓦,飛檐高挑。門樓後建有二層三重檐、四面坡頂的中樓一座,它們分別通過飛橋與南天門相接。閣樓相對,犀脊層翹;畫棟朱楹,彩繪精美,其間由過橋直通鐘樓、鼓樓、乘涼亭。樓里塑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神態逼真,樓頂上有座潔白玲瓏古樸的小寶塔風鈴垂於塔檐四角,風吹角鈴,鈴聲悅耳動聽。續行向前,便是雄偉壯觀、重樓迭閣的三層寶殿,高二十幾米,是寺內最高大的建築。底層即大雄寶殿,殿旁有木梯伸向二層中樓,名三聖殿,再登梯上三樓,是五方佛殿,供阿閦佛、寶生佛、毗盧那佛、無量壽佛、不空成就佛像
貴州織金縣保全寺貴州織金縣保全寺
保全寺雖在十年文革動亂中遭毀壞,但自撥亂反正以來,在人民政府資助和四眾教友支持下,修復了殿堂、佛像和文物古蹟
貴州織金縣保全寺貴州織金縣保全寺
該寺屢毀屢建。現僅存無梁殿和殿前一棵明代銀杏樹無梁殿殿名穢跡,建於明嘉靖年間。通體磚石拱結構,不施寸木,不設樑柱,俗稱無梁(量)殿。這類建築流行於明代,現存實物很少。殿原為三間兩進,現僅存明間,面闊8.24米,進深14.35米,高約7米。東、西次間於1958年拆毀。1988年市文物管理部門對僅存的明間作了修葺。無梁殿現存壁龕中,原有一座木雕穢跡金剛像,俗稱瀨疥菩薩現已不存。高廟保全寺,創建於明永樂年間,和北京故宮同年開工,同年竣工,為一大謎底,建築緊湊,造型獨特,重樓疊閣,氣勢雄偉,似鳳凰展翅,凌空欲飛,五百羅漢堂,雕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在全國首屈一指;十八層地獄,陰森恐怖,驚心動魄,是全國四大古地獄之一;不僅是中外罕見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佛教聖地。

寺內壁畫

登上南天門,迎面是一座建在高台基上的九楹三層樓閣。下層為五嶽殿,東陪三宮殿,西陪祖師殿,從兩側陪殿登木梯上至二層,是玉皇樓,內塑玉皇大帝造像;登上三層,為三清宮,內塑道家祖聖老子造像,並繪有天宮朝無、玉闕仙宴、天女散嫦娥奔月等彩繪圖案。在三層主樓的正面,還十分别致地建造了一座三層中樓,小巧玲瓏,婷婷秀麗;下層繪二十八星宿,中層塑觀世音菩薩和接引佛像,上層塑太白金星。中樓的兩側是鐘鼓樓、四仙閣、觀景台等,這些建築用廊橋相互連線溝通,使之左右對稱,逐次升高。形似鳳凰展翅,瑰麗挺拔。檐角高翹,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檐牙相啄,又使人有爭妍鬥巧之覺。
貴州織金縣保全寺貴州織金縣保全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