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濮人

俚濮人是彝族中的一個支系。早在先秦及秦漢時期,在西南領域內活動著兩大族群,土著的“”和自北方移入的“”。濮族是西南地區最先居住的土著少數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俚濮人
  • 屬於:彝族
  • 起源朝代:秦漢時期
  • 類別:少數民族
  • 地區:西南地區
  • 起源:元謀猿人
簡介,淵源,語言文字,古彝文遺蹟,論彝濮關係,

簡介

西南的土著民族——濮人是元謀猿人演化的!大裂谷中的土著俚濮人是古彝人和古濮人的後代,是元謀猿人的後裔之一。

淵源

根據各種史料記載,對於攀西裂谷土著俚濮彝族人的淵源有以下四個方面可以證實:

語言文字

(一)、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有6種方言,即東部方言、北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東南部方言、中部方言,文字屬彝古文。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由於歷史的原因及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地區方言不同,彝族在全國形成了多個支系。俚濮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全國約有60多萬人,在攀枝花約有4萬人。屬操彝語中部方言——俚濮土語的彝族“俚濮”支系,至今仍然保留、使用古彝文,傳承著以其它支系不同的崇拜禮儀和風俗禮儀。
根據《雲南民族史》記載,秦漢時間的“西南夷”(稱今川西南、貴州、雲南境內的各少數民族為西南夷)。邛都地區(現今四川涼山州、雲南永仁、大姚、永勝、麗江)以叟族為主,也有一部分僰族和昆明族。叟、昆明族散及“西南夷”地區的絕大部分地方,分別與僰、僚、濮等族相互交錯雜居。

古彝文遺蹟

(二)、根據民族出版社《彝族古代文明史》全書的“彝族之源—濮、巴、蜀、氐、叟等‘夷’系統民族之關係一文中所講述的:任何地方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彝經,包括遷入長江以北以及更遠地區的都留下了古彝文遺蹟。
濮,秦漢前世居西南的一個龐大的族群。他與夷(彝)人同源於元謀,而發展遲緩於彝,後融入彝,成為今彝人祖先之重要組成部分。
濮人,當為彝族先民之一部分。《華陽國志》云:“濮,當作僰”。濮,古時讀如僰”。僰為“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從人”,在常璩“濮”,即“滇僰”。《南詔野史》云:浦人,即古百濮,周書所謂微、盧、彭、濮也”。《中華大辭典》釋“濮:倮倮族,即爨蠻之一種”。爨蠻:……古百濮之一種”。林惠祥的《中華民史》言:“濮,今稱倮倮”。今彝族(倮倮)中存有以僰、"濮”之祖先名為“姓”者。“濮”仍在彝語中以詞根而用,指“人”“族”、“祖先”等義,如“尼蘇濮”、“撒尼濮”、“濮坡(祖先)”等。

論彝濮關係

(三)、根據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彝族專輯》全書“論彝濮關係”,早在先秦及秦漢時期,在西南領域內活動著兩大族群,土著的“濮”和自北方移入的“羌”。濮族和羌族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成員。濮族是西南地區最先居住的土著少數民族。慓悍的彝族先民,以強大的戰鬥力逐漸由西南夷之西部向東推進,約在東漢初年,已達川南、黔西北一帶,成為這片濮人聚居區的征服者。自此之後,彝族歷史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受濮人地區原有社會制度的影響(在戰國、秦漢時期,滇、夜郞、僰、邛等都已進入奴隸制社會),彝族開始由“毋君長”的原始社會末期迅速發展到奴隸制社會,東漢末年出現了擁有相當政治實力的高定元、孟獲、濟火等大奴隸主“叟帥”。其次受到濮人地區“耕田、有邑聚”的社會經濟影響,從原來“隨著遷徙,毋常處”的遊牧民族漸漸變為農耕民族而定居下來。再次由於農耕,定居及奴隸制地方政權的建立,對文字的需要及產生的可能性提供了物質基礎與社會條件,彝族文字應運而生,明清兩代出現篇卷浩繁的各種彝文經典。彝族先民進入濮人地區以後,使西南地區民族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起初人數較少,立足末穩固的彝族遵循“入境隨俗”的客觀規律,不少變成濮人。後來隨著實力的增強,人口的繁衍以及彝族奴隸主統治的鞏固,彝族統治者轄區內的許多濮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彝族的文化習俗,或融合於彝族之中。現俚濮人的風俗習慣、崇拜禮儀約有70%和古代濮人相似,有30%和古代彝人相似,且自稱俚濮人,這樣就足以證實裂谷中的土著俚濮人就是古彝人和古濮人的後代,是元謀猿人的後裔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