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lǐ),形聲。字從人從里,里亦聲。“里”意為“鄉里”。“人”與“里”聯合起來表示“鄉里之人”。本義:鄉下人。引申義:鄙俗(之人)、粗魯(之人)。特指:南方散居山野的少數民族。說明:“俚語”本指鄉下人的習語,即不正規的語言辭彙,與“雅言”相對,後者是“城裡話”、“標準語”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俚
  • 外文名:li
  • 拼音:lǐ
  • 詞性:名詞、形容詞
  • 部首:人
  • 結構:左右結構
  • 造字法:形聲
  • 五筆:WJFG
  • 統一碼:U+4FDA
  • 倉頡:OWG
  • 鄭碼:NKB
  • 四角:26215
  • 筆順編號:322511211
基本字義,古代族稱,歷史記錄,歷史事件發展,現狀,古籍解釋,

基本字義

民間的,通俗的:~俗(粗俗)。~語。~歌。~曲。

古代族稱

歷史記錄

太平御覽》卷七八五引萬震的《南州異物志》說:“廣州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往往別村,各有長師,無郡縣,依山險,不用城。俚就是鄉里之人、土人、本地人,指的是壯族人。(黃現璠莫克撰《銅鼓製造及其花紋的探討》、學術論壇,1985年 09期)。
中國南方古代民族。亦稱“里人”。東漢隋唐屢見於史籍,常與僚並稱。主要分布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廣東省西南部和北部,以及湖南零陵武夷地區。

歷史事件發展

兩晉、南北朝至隋唐,嶺南俚、僚等族聚居的僻遠地區,盛行蓄奴、劫掠和買賣奴隸,有的因債務無法償還被沒為奴,甚至父子相質。各部落間因劫掠奴隸互相攻殺。社會組織以峒為單位,擁有銅鼓的首領稱都老,都老擊銅鼓集眾聚會或出戰。善鑄銅鼓、銅鏑、銅釵,銅鼓以高大為貴。主要從事農耕,畜養牛犢。狩獵用竹矛、竹弓箭及毒箭。多巢居或洞居。父子別業分居。衣飾穿貫頭衣,椎髻。俗尚鼻飲,用手搏食。刻木契記事。崇信雞骨卜。
6世紀俚人傑出的政治領袖冼夫人,順應嶺南地區各族人民在政治上要求全國統一的願望,擁護南朝梁、陳政權和隋朝的統一,為海南島俚人地區恢復郡縣設定和加強鞏固郡縣制起過積極作用,有利於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她所實行的和輯各民族的進步主張和措施,增進了當地越人內部及漢族與俚、僚等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友好。她和孫子馮盎先後保障了嶺南地區的安定局面達百年,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現狀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部分地區的俚人與漢族融合。現今海南島的黎族及廣西的壯族與俚人有較密切的淵源關係。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李。《說文》俚,聊也。《前漢·季布傳贊》其畫無俚之至耳。《注》晉灼曰:計畫無所聊賴。
鄙俗也。《前漢·司馬遷傳贊》質而不俚。《司馬貞曰》俚卽鄙也。
野人歌曰俚。
《博物志》交州夷名曰俚子。
通作里。《詩·大雅》雲如何里。《注》愛也。與俚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