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管理

供給管理

供給管理是由巨觀管理部門採取措施,提高國內生產部門的生產能力,增加供給,以滿足一定生產力水平下社會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供給管理包括兩種政策手段:①提高生產要素 (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並在競爭性部門之間進行資源的有效分配,以提高近期產出量。②促進國內儲蓄和投資,提高教育水平,鼓勵技術革新,以提高長期的產出增長率。與此相關的政策包括鼓勵外資流入。但供給管理調節速度慢,微調效果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供給管理
  • 政策分類收入政策、人力政策
  • 經濟調節:十分注重通過經濟手段來調節
  • 分類:經濟學
分類,歷史背景,經濟調節,

分類

供給管理政策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指數化政策和經濟成長政策等。

歷史背景

1,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美國典型的“滯脹”情況看,有必要提及的一點,是政府的福利主義政策傾向引致發展活力削弱。這一經驗教訓,正要加速起飛的中國也有必要深思。
2,中國現階段的總綱是構建和諧社會,特別需要關注基本民生、改進福利狀況,但也需注重在統籌協調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在福利增進過程中對“度”作出合理把握,積極穩妥地掌控好漸進過程。
3,以為民生問題政府可以包攬,以為政府增收的財力可以不加區別地按平均主義方式分光,於是過早地提出不切實際的高要求、過急推行吊高胃口而不可持續的“均等化”,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活力減退與滯脹風險,結果將有損於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
4,以供給管理中的清醒設計、理性方案,作出“托底”保重點、漸次展開的民生改進,追求統籌協調、瞻前顧後的和諧增長,也是中國巨觀調控中供給管理所不可或缺的內容,要明確地擺在中長期的視野之中。

經濟調節

1,如果只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作用會比較有限。比如說要節能降耗,到底什麼樣的企業能在節能降耗中有競爭力,能夠站住腳,這要通過競爭才能知道。
2,推進大量的結構最佳化事項,往往政府只需要給一個導向,再加上經濟槓桿的規範化設計,比如有一系列有針對性、體現產業政策和技術經濟政策的稅收或者支持補助的優惠措施,而後讓企業自己在競爭中形成最佳化配置,通過市場來進行優勝劣汰,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在稅制方面,要達到淘汰落後產能,最佳化結構的目的,需要充分利用資源稅、消費稅、環境稅的區別對待措施。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消費領域,資源要素的相對價格都應該上調,從而使各方面更加珍惜資源,節約使用初級產品,刺激各種主體千方百計地開發節能減耗的工藝、產品和技術,從長遠來看,這個經濟槓桿不但要用,而且要用好、用充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