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播種節

侗族播種節

播種節,又稱三月三節,是報京侗族的一個民俗節慶,大約有4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湖南,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毗鄰地區。侗家為勸民適時耕種而設,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節期三天。節後進入春耕大忙。節日活動各地不一,有的舞春牛,有的放花炮,有的踩蘆笙,有的走親串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侗族播種節
  • 別稱:三月三節
  • 節日時間:農曆三月初三
  • 流行地區:湖南
  • 節日起源:勸民適時耕種而設
  • 節日活動:舞春牛,放花炮
  • 歷史:400多年
來歷,進行階段,

來歷

有關“三月三”侗族節日的來歷,傳說很多。後人統一為“播種節”。其一,農曆三月將開始農時播種。為慶賀播種順利,秧苗易長,秋天豐收。村民們舉辦農忙前的播種節,痛痛快快地玩幾天。過了“三月三”節,寨上將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他們不再吹蘆笙,跳舞,走村串寨,專心一意的搞好農業生產。其二,三月春暖花開,是男女青年播種愛情的好時光。男女青年藉此機會互相認識、了解、溝通感情。如今的“三月三”節已成全寨人請客會友,廣交親朋,相愛定情,經商貿易的綜合性節日。但那獨特濃厚的民族風俗,依然一點不變。

進行階段

(一)撈魚撈蝦贈笆簍
三月初二,姑娘們三五成群地相約。每個人身背笆簍,手拿蝦筢、撈斗。這一天不管到哪一家的養魚田裡撈魚,田主人都非常歡迎。讓姑娘們隨意撈,盡情撈。姑娘們把撈來的魚蝦,連同笆簍贈給各自的心上人。小伙子得到了笆簍,也就表示已得到了姑娘的愛。他們高興的奔走相告,邀請自己的朋友,到附近的山坡上,把魚蝦煮熟一起吃。坡上這一堆,那一堆的青年人,吃得津津有味。
(二)迎客進寨蘆笙舞
三月初三,報京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準備迎接遠道來的賓客和附近村寨來的親朋好友。男青年手捧蘆笙,女青年手拿牛角,端著“酒海”。中年人手握鐵炮、鞭炮。到寨子外一里遠的路上,列隊等待客人的到來。
走入蘆笙場,主人高唱迎客歌。主客幾百人手拉著手,圍成一圈又一圈。大家歡快地跳蘆笙踩鼓舞。一邊跳,一邊唱。寨老和年輕姑娘手捧裝滿米酒的牛角,不時敬獻給跳舞的客人。人們跳呀,唱呀,直到太陽落山。主人們才分別請上客人到自己家中,盛情款待。
(三)意中之人討蔥籃
三月初三,侗家姑娘早早起來,梳洗打扮。穿上自己繡花的新衣,新褲,新花鞋。圍上新圍腰。頭插銀花,戴上銀手鐲、銀項圈、銀鎖、銀鏈。手提精製小竹籃,到菜園裡扯上半籃蔥蒜苗。早飯後相約幾個提籃的女伴,一同到井邊洗蔥蒜。並低聲地唱著洗菜歌。蔥蒜洗淨,放進竹籃。姑娘們提著籃子來到金壙洞傍的莫嗄樹下,很自然地排成一長排,等待著自己的意中人來討蔥籃。
三月三討得了蔥籃的小伙子,選好以後的一個節日,準備好較豐盛的禮品,約上好友,到姑娘家還籃子。以便徵求女方父母的意見。進一步把婚姻關係確定下來。
(四)豐盛酒食待佳賓
蘆笙場歌舞后,主人們各自邀請外地賓客,親朋好友到自己家中,熱情招待。客廳里擺上一長排矮桌凳。男女分坐。主人先獻上甜酒粑或炒米煮的“油茶”。客人吃後,再端上魚,狗肉,羊肉,豬肉,豆腐等菜。主客幾十人圍在一起,對歌飲酒,相互勸食。年輕婦女則向客人唱敬酒歌。每唱一首,客人必須喝一杯酒。直唱到客人無力再喝下去為止。
(五)隔著板壁唱情歌
三月初三晚上,報京寨格外熱鬧。人們互相串門,老年人在一起敘舊情。年輕人在一起下棋,打牌,吹門子。姑娘和小伙子三五成群在一起唱情歌。按報京寨的習俗,只有“三月三”的3天才能在屋裡唱情歌。其它日子只準在坡上唱,不準在寨子裡唱。
(六)化裝舞會更狂歡
三月初四,來自各地的客人,不管是侗族、苗族、漢族。與報京寨上的主人一齊在蘆笙場跳拉手舞。人人都可參加。老年男子一會兒身穿錦緞長袍,一會兒換上家機布短衣。舞會中要換衣好幾次。婦女們則在新衣、新圍腰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剪紙花卉。圖樣精細好看。舞會到高潮時,蘆笙場上歌聲、吶喊聲、鐵炮聲響成一片。
(七)牽心掛腸喜送客
侗寨“三月三”節臨近尾聲。客人告別主人,準備回程。寨上的男女老少又和接客時一樣,吹著蘆笙,放響鐵炮,送客人上路。邊走邊唱送客歌,一路依依不捨。中年男子男扮女裝,頭插銀飾,身穿女衣女褲。挽著男客相送,說笑打趣,以示親熱。主人把豬頭、豬尾巴送給最主要的客人,把豬腸子掛在客人的頸上。表示交朋友一定要有頭有尾。別離時牽心掛腸。其它客人頸上也分別掛上草繩串的雞蛋殼和過年泡的糍粑。此至,“三月三”侗族節日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