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吃新節

侗族吃新節

“吃新”是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於廣大侗鄉。各地吃新的時間和儀式不盡相同。天柱、錦屏、三穗等縣的侗族村寨,有的在小署後的第一個卯日,有的則在七月的“寅”日或“卯”日舉行嘗新儀式。節日之前,家族中的婦女,依長房二房的順序排列,集體到河邊將竹筒、水桶及粽巴葉、乾蕨菜洗淨,回家以糯米、高粱和鹽巴拌勻,醃入壇中備用,並用剛從井裡擔來的“新水”泡糯米,釀製甜酒。節日菜餚以魚為主,還要吃不放鹽的玉米和瓜菜,這是“憶苦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侗族吃新節
  • 別稱:新米節
  • 流行地區:廣大侗鄉
  • 節日飲食:以魚為主 吃不放鹽的玉米和瓜菜
簡介,北部地區,南部地區,客家“吃新”,天柱、錦屏、三穗等縣,黎平、從江、榕江一帶,榕江縣七十二寨的侗族地區吃新節,侗族吃新節祭祖,侗族吃新節祭祖以外活動,各民族吃新節,

簡介

侗族節日以侗年最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節。亦稱“新米節”。“吃新節”是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於南北地區,各地吃新節的時間和儀式 雖不盡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體現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節不公是祭祖節,也存在著農事豐慶的複合內容。
侗族吃新節

北部地區

北部地區,有些村寨以農曆六月交小署後的第一個“卯”日為“吃新節”,有的則在七月“寅”或“卯”日舉行“嘗新”儀式。過節之前,由家族中的婦女依長房二房的順序排列到河邊將竹筒、水桶、粽粑葉乾蕨菜糯米高粱等物洗淨。回家將蕨菜、糯米、高梁與鹽巴拌勻醃入壇中備用,並用剛從井裡擔來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釀製甜酒。這天宴食以魚為菜餚,還燉一鼎罐不放鹽的包穀和瓜菜。
侗族吃新節
節日那天,火塘邊的方桌上擺著滿盛糯米飯的長凳,飯上蓋四張雲南葉(接骨丹),桌邊置一長凳,凳上按一定距離給各房擺若干張雲南葉。葉上放一堆糯米飯。並加三節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魚,兩碗煮爛的瓜菜和兩碗甜灑,以及乾蕨菜拌和糯米、高粱製成的醃菜。旁邊放上一雙實心竹製的新筷子。擺放完畢,開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齡最大者燒香化紙祈禱祖先英靈。品嘗各種飯菜,接著,按各房長次的順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地區

南部地區吃新節,有的在六月十二,還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
從江的侗族吃新節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前一天,由婦女們到河邊將炊具洗淨。席上的菜餚以魚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剛砍來的實心竹所制,並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筍殼葉包成的糯米飯表示新米飯祭祖先。房屋門一律敞開,以讓祖先英靈同來吃新,凌晨天未亮時,走廊上香燭燈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宴罷,男人們便去宰牛備為待客葷菜。敞門待祖習俗反映了古人在節後中的幻覺心理所產生的祖公門現象。
吃新節的慶賀活動,有對唱大歌、鬥牛等,但從江縣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為紀念其祖上遷徙的辛酸,於半夜裡打著火把,背著行李離開家,摸仿爬山水的儀式。
“吃新”是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於廣大侗鄉。各地吃新的時間和儀式不盡相同

客家“吃新”

福建龍巖連城縣四堡鄉至今仍保留著客家傳統的“吃新”習俗,每年早稻或晚稻收割完後,各村就輪流按照傳統定下的日期品嘗新糧,慶祝豐收。當日前一天,各家各戶都要做米、糍粑或炸米蛋送給外村的親戚朋友品嘗,而當日則要邀請親戚朋友到家裡舉行宴餐,村里還要舉行演戲、游神等慶祝活動,以示感謝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年豐物阜。

天柱、錦屏、三穗等縣

天柱、錦屏、三穗等縣的侗族村寨,有的在小署後的第一個卯日,有的則在七月的“寅”日或“卯”日舉行嘗新儀式。節日之前,家族中的婦女,依長房二房的順序排列,集體到河邊將竹筒、水桶及粽巴葉、乾蕨菜洗淨,回家以糯米、高粱和鹽巴拌勻,醃入壇中備用,並用剛從井裡擔來的“新水”泡糯米,釀製甜酒。節日菜餚以魚為主,還要吃不放鹽的玉米和瓜菜,這是“憶苦飯”。舊時節日禮儀在火塘邊的方桌上,擺著盛滿糯米飯的器皿,飯上面蓋四張接骨丹葉,桌邊置一長凳,凳上按一定的距離給每一房族擺若干張接骨丹葉,葉上放糯米飯和三節未出穗的禾苞,四尾魚,兩碗煮爛的瓜菜,兩碗甜酒以及乾蕨菜拌醃菜,旁邊放上一雙實心的竹製的新筷子。擺放完畢,由年紀最大的先品嘗各種飯菜,然後各房按長次順序入座,一起吃飯。

黎平、從江、榕江一帶

黎平、從江、榕江一帶的吃新節,有的在六月十二,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有的在七月十四、八月初一等不同的日子。很多地方過節的前一天,由婦女到河邊把餐具洗淨備用。過節當天,晚餐特別早,席上菜餚以魚為主,筷子全是新制的實心筷,房門一律敞開,並用未出穗的禾苞或用筍殼葉包糯食,祭供祖先。次日清晨天未亮,走廊上香火通明,全家共進晨宴。飯後,男人殺雞宰鴨,為迎接客人作好準備。節日期間,還要舉行對唱大歌、鬥牛等活動。

榕江縣七十二寨的侗族地區吃新節

榕江縣七十二寨的侗族地區吃新節,沒有統一的日期,各地侗族村寨根據本地傳統習慣而定,一般選擇“卯”、“酉”的日子吃新,有的寨子吃新節選在小暑後的第一個“卯”日(農曆五月底至六月初);有的寨子選擇六月第一個“卯”月或農曆六月第一個“辛”日,而有的寨子選在農曆七月初五、初七、十一、十四過吃新節。還有的村寨分別在六月初和稻穀成熟後過兩次吃新節。
侗族吃新節時,用3棵新谷穗來祭祖,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侗 族的祖先原住在廣西梧州、潯江一帶,因為那裡“田在高,水在低”。當時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低下,加之人口發展越來越多,由於人多田地少,種出的糧食不夠吃,生活非常艱辛。為了生存,侗族祖公商量決定遷徙,沿著都柳江逆水而上,先是乘船,後來徒步,翻山越嶺,他們來到一個三岔河口,不知該走哪條路為好?就默默地向祖先禱告,然後向天空甩出自己的拐棍,拐棍落地後,見到 拐棍尖指著中間那條路,祖公們就從所指這條路往前走。於是,來到了黔、桂、湘三省(區)相互毗鄰的地帶,開荒造田,種植水稻、蔬菜瓜果,不出所料,水稻長勢茂盛,一片片稻穀和蔬菜瓜豆成熟,一派豐收的景象。有了吃之後,人們喜笑顏開,都說這是祖先引來到了好地方。為了感謝祖先之恩,吃新節這天,每家每戶到稻田裡摘取谷穗3棵,象徵當年的新谷,開田捕捉當年放養的鮮鯉魚。並 備好祖先愛吃的糯米飯,雞鴨肉以及蔬菜等,祈望祖先保佑當年糧食獲得豐收。

侗族吃新節祭祖

侗族吃新節,祭祖是一項重要內容。這天早上,過吃新節的寨子,殺豬宰牛,殺雞殺鴨,開田捕魚,家家蒸糯米飯。在吃飯之前,全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由家長舉行。“斗煞苟妹”儀式,即在火爐正面擺放3張紙錢,3個酒杯,把已煮熟的糯米飯、豬肉、雞、魚等各取3點放在紙錢上,接著,燒香化紙,把燒的香 紙分成3份,各插在火塘邊和神龕上;一邊念《祭祖吉利詞》,大意是:“尊敬 的祖先,今天是吉日,我們家過吃新節,已備有酒、豬肉、魚和糯米飯,請你們先來嘗,我們再後嘗。你們生長在前,我們生長在後。我們晚輩喊你們,聽到喊聲後,你們要互相邀約,互相轉告,老小都要來,一起到我們家過節。並望你們保佑我們全家安康,人丁興旺,富貴發財,富貴得像千娘八妹,狠得像薛仁貴,雄得像包丞相;保佑我們種糧豐收,種棉成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千年萬代,越吃越有,富貴長久。”祭祖詞有長有短。念完祭祖詞後,把敬的3杯酒,先 倒一杯淋在已燒的紙錢灰里,乘下兩杯拿給在場的人吃。敬祖用的3棵谷穗收藏 起來,一棵放進倉庫,意味著當年稻穀滿倉,一棵放在火炕上,預祝糯禾滿炕,一棵放進罈子,象徵醃魚,醃肉滿壇。然後全家人統一面朝一方,一般是朝東方轉一下,默默祝願,這樣就可開飯了。為啥要統一面朝一方呢?老人,有一種說 法,如果在吃飯之前,全家人東轉西扭,這年田裡的稻穀就會亂七八糟,會減產又不利收割。統一面朝一方,諸事就順了。

侗族吃新節祭祖以外活動

侗族吃新節,除了祭祖祈禱豐收外,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一般以鬥牛、斗鳥、演侗戲等形式為多見。侗族多數居住山區,鬥牛娛樂是他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民間流傳的《鬥牛古詞》中曾這樣寫道:“孔明天相號召娛樂,苗、侗祖先湊銀買牛,吹笙鬥牛,樂而忘返。”吃新節這天,人們身著民族盛裝,尤其是姑娘們打扮得極為漂亮,她們穿著自己親手精繡的新衣;小伙子們身著青布侗衣,全寨男女老少來到打牛坪,觀看鬥牛活動。只見鬥牛場上,人山人海,非常熱鬧。鬥牛結束後,主寨人各自邀約親戚到自家作客。在酒席上,一邊談論鬥牛以及交流生產經驗,傳遞信息;一邊吃飯喝酒,猜拳行令,互相敬酒敬肉,有的猜拳吃酒至深夜。侗族吃新節,既是一次物質交流活動,又是一次廣泛的精神文明活動。侗族人民十分好客,有“人不走不親,橋不走要爛”的說法。
吃新節前,舉行吃新的寨子,殺豬宰牛,家家殺雞殺鴨,開田捕魚,準備菸酒糖等節日所需的東西,主動去請客人來自家做家。吃新節這天,四方八寨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一來預祝當年糧食獲得豐收,二來交談生產經驗,傳遞信息。從而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友好往來,吃新節還給男女青年提供談情說愛的機會。白天鬥牛,小伙子們三五成群,借看鬥牛機會去找姑娘,相互認識,對姑娘們評頭論足,姑娘們也是如此而來的。晚上,姑娘們和小伙子們則另有一番心意,小伙子們白天與姑娘認識後,晚上,就拉著牛腿琴,來到姑娘窗前對唱情歌,談情說愛,有的通過互相認識,建立感情,結成了終身伴侶。

各民族吃新節

仡佬族每年農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馬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新糧都不為基諾族吃新節是在八九月間穀子成熟時舉行。節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糧、蔬菜來做,並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裡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徵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徵兆。飯菜煮熟後,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後來一位白髮老人傳給他們種穀子的知識,於是他們收穫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的傳統。
景頗族在每年穀物成熟時為感謝眾神賞賜豐收,並祈求以後年年豐收,也舉行嘗新祭祀。先從全寨集體祭祀,然後各家再辦。著新裝的老年婦女們將盛滿新谷的竹籃(籃四周插滿鮮花、玉米、高梁等)背到山官或寨頭家,新谷用鍋炒後由年青婦女舂成米,再拌以薑末煮成飯。男子捕來魚等做菜。飯菜準備就緒後,請宗教師主持祭祀儀式,念祭詞,祈求保佑全寨平安無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後,參加的村民每人分得一小包新米。還以新米飯祭狗,以示謝恩。相傳古時景頗人學會種穀後,不料有一天谷魂上天去了,因而穀子長不好,人們挨飢受餓。這時狗日夜不停地吠叫,終於叫回了谷魂,穀子又長好了。
阿昌族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要過嘗新節。相傳有一老寡婦,擅長農事,鄉親們在她的幫助下,家家豐收,人們尊稱她為"老姑太"。她死前對兒子說:"我死後,每到八月十五,用我的拐棍捆上一棵新包穀,靠在堂屋裡,保管你們有吃有穿。"從此,阿昌人有了過嘗新節的習俗。節日當天,先把屋裡屋外打掃乾淨,再到地里拔一個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再砍一棵結雙穗的新包穀,將它們捆在竹棍上,靠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煮上新米飯,殺一隻雞,又摘來脆栗和梨,擺在祭桌上。全家人站在堂屋裡,由家長念誦祭詞,祈求老姑太賜福免災。
藏族
四川鐵布藏族在每年青稞收穫後,每家用新打下的青稞磨麵,做一頓新糧飯。做好後,首先供佛過,反而以此為榮。
侗族:
侗族也有吃新節的習俗。各地時間並不太一致,大都在農曆的六、七月。在早稻成熟時,家家摘取新谷,嘗新米飯,用雞、鴨、魚來供奉祖先,同時舉行唱侗歌、侗戲、鬥牛等活動。
念經,敬請神佛享用。他們認為豐收是神佛保佑的結果。他們會在這一天請親朋到家中吃飯。
佤族在新谷成熟時也要慶賀。各地的日子不太一致,請村中有威望的老人來選擇日子,過節時找幾個小姑娘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背包到田裡摘谷穗,並把"谷魂"帶回村中交給主祭的頭人,用新米煮成雞肉爛飯以後全村人一起吃,並請經師看雞卦。飯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哈尼族
哈尼族在每年農曆七月或八月選擇一個屬龍日舉興,為期三天。節日早晨,各家一早就到田間背回一叢單數連根拔起的稻子。將新谷焙乾後捋成穀粒,舂成新米。用甑子蒸飯時,要先放一層舊米,加一層新米,表示年年有餘,歲歲增長。下午,要殺一隻公雞,希望生活像公雞的羽毛一樣美麗。各種蔬菜都要嘗一下,特別是要吃一碗竹筍,表示當年的莊稼要象竹筍,節節向上。在嘗新前,要先盛一碗米飯給狗吃,相傳在哈尼人還不會開田種地前,整天靠吃野菜度日,天神的女兒很善良,要求父親給人間一點稻種,卻受到父親的反對,於是偷偷地把谷種帶到人間,並教哈尼人種植稻穀的方法。這事觸怒了天神,他把女兒貶為了一隻狗。哈尼人民不忘姑娘的恩德,每逢新米節時,把第一碗米飯給了狗。
拉祜族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這天,到稻田裡掐取熟了的谷穗,烘乾脫殼,殺雞煮新米,並將新米飯敬獻給天神厄莎。傳說天神厄莎的女兒舂米時不小心把米灑了幾粒在地上,被一隻斑鳩吃在嗉子裡。厄莎來到人間告訴人們,要想過好日子就學會種穀子,谷種就在天天飛到水塘邊喝水的斑鳩的嗉子裡。拉祜人按照天神的指點學會種稻穀。為了感謝天神厄莎,拉祜人形成了過新米節的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