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佛

佞佛

佞佛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nìng fó,諂媚討好於佛。含義有爭議。

甲:佞者必挾私。佞佛,實指拜佛動機不純;或因行惡不悔改而求佛保佑,或因愚昧不知佛不受佞。

乙:是指討好於佛。後以為迷信佛教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佞佛
  • 拼音:nìng fó
  • 讀音:ㄋㄧㄥˋ ㄈㄛˊ
  • 釋義:諂媚討好於佛
簡介,古例,例句,甲方觀點,歷代君王,品行,結果,評論,

簡介

nìng fó ㄋㄧㄥˋ ㄈㄛˊ
佞佛,本意為諂媚討好於佛。其他含義有爭議,以甲乙別之。
甲:佞者必挾私。佞佛,實指拜佛動機不純;或因行惡不悔改而求佛保佑,或因愚昧不知佛不受佞。可用於譏諷盲目拜佛。
乙:諂媚佛;討好於佛。後以為迷信佛教之稱。

古例

《晉書·何充傳》『郗愔及弟曇奉天師道,而充與弟準崇信釋氏,謝萬譏之云:“二 郗諂於道,二何佞於佛。”』
唐.王績《游北山賦》『戒非佞佛,齋非媚道。』

例句

郁達夫 《遲桂花》『城裡的某巨公,的確是一位佞佛的先鋒。』
佞於明主,有如佞佛;媚予親人,無異媚道。註:東漢.趙岐《十三經註疏》『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阿意曲從於親,不孝之首。以此媚不可施予親。
盲目拜佛者,不知佛為何,譏諷其佞佛,再恰當不過。

甲方觀點

佞佛,與身份無關,也並非迷信佛教,反而是信佛不誠,或不明而信。原因只有兩個:一,作惡不思悔改,佞佛以求佛保佑或求心理安慰。二,愚昧到以為佛也吃阿諛奉承。
《達摩血脈論》『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以此,信佛須了解佛;不識佛而拜、拜佛以求佛保佑,皆是盲目拜佛。以“佞佛”譏諷盲目拜佛者,無不可。
以下皆為乙方觀點。

歷代君王

後趙石虎,梁武帝蕭衍隋文帝武則天,元朝各代皇帝(可汗)

品行

後趙石虎,荒淫殘忍,寵信大和尚佛圖澄,曾經聽佛圖澄言中原漢人氣運將轉盛,長年役使五十萬漢人民工以消耗漢人氣運。梁武帝蕭衍,四次捨身同泰寺,對黎民殘暴,對宗室縱容。隋文帝治國有方,黎民受益,外服蠻夷,內統中國。武則天殘暴,然政治尚可。

結果

後趙石虎死後,其子互相殺戮,後趙不久滅亡。梁武帝晚年釀成“侯景之亂”,被餓死。隋文帝死後,隋煬帝即位,大行暴政,隋朝遂亡,傳隋文帝為隋煬帝所殺。武則天死前後,神龍政變,武周滅亡,唐朝重建。元朝皇帝除元世祖元成宗元順帝外,在位時間皆很短,大多一年左右。 

評論

佛教宣揚善人皆有善報,然而佞佛君王多殘暴不仁,他們的結果大多悲慘。何以向善的宗教支持的君王大多作惡,信仰求福的教義大多結果不好,是佛教徒難以解釋的。同時,世人應反思,做人為了什麼,是願幫助他人,潔身自愛,還是為了求得今生來世的福,善惡之分,應由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