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群體結構

作物群體結構(crop colony structure):作物生物量(根、莖、葉、植株、品種等)的空間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作物群體結構
  • 外文名:crop colony structure)
  • 屬性作物生物量空間分布
  • 包括:根、莖、葉、植株、品種
劃分方法,分析方法,

劃分方法

1953年,日本的門司正三和佐伯敏郎從物質生產的角度,給作物群體結構以定量的描述。他們把一定面積田塊中的全部植株,從高到低按一定間隔,分層刈割,並將同化系統(即光合系統,如葉片和穗)和非同化系統(即非光合系統,如根和莖),分別稱量,求出各層物質數量的垂直分布,叫做分層刈割法或大田切片法。

分析方法

後來,日本的角田(1960)用研究物質生產的方法,進一步發展了同化系統的想法,把個體或群體的葉層叫做葉系統。他對葉系統分析的方法是:
①分析葉的角度,即每片葉是平展的還是直立的;
②分析葉片面積的重量比率(比葉面積),即葉厚還是薄;
③分析葉片的面積大小;
④分析葉的配置狀態 (分為疏散型和密集型等)。
這個方法,雖然在定量研究上跨進了一步,甚至從物質生產的研究來看,有較多可取之處,但它尚未涉及同環境之間的關係。因此 後來蘇聯學者羅斯等人於1966年提出了作物莖、葉、穗等器官在空間分布的幾何特徵。
在正常發育的作物群體中,作物器官在水平方向上,是隨機排列的 (生育初期例外),因而對作物各器官的分布,只需考慮垂直方向的變化,即只要求出莖、葉、穗等器官的表面積密度函式(在討論群體中的透光問題時,葉的表面積,一般取葉的一面的表面積,而莖和穗等則取其截面積),及其空間配置函式就可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