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與闡釋:文學教學引論(作品與闡釋)

作品與闡釋:文學教學引論

作品與闡釋一般指本詞條

“文藝學與中國小語文教學”課題在現有文藝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我國中國小文學教育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等進行審視,總結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並借鑑外國在文學教育方面的經驗,以解決我國中國小文學教育所遇到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本課題的研究成果是多卷本的系列著作。這些研究成果主要為中國小語文教師提供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論、思路與方法。其次,這些成果適用於從事中國小語文教學研究的工作者,包括各級教研室的教研員和高校語文教育學專業的教師、研究生。另外,這些成果也適合研究文藝學和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人員閱讀,因為這些成果拓展了文藝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作品與闡釋--文學教學引論》是系列之一,主要研究了文藝學和中國小文學教育引論。

基本介紹

  • 書名:作品與闡釋:文學教學引論
  •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 頁數:211頁
  • 開本:32
  • 定價:15.50
  • 作者:陳太勝 王富仁
  • 出版日期:2006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663216, 7540663219
  • 品牌:廣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從文藝學巨觀理論方面對中國小文學教育進行闡釋,主要分析文學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從文藝心理學、文藝美學、文藝語言學、文藝文化學、文藝社會學等視角來關照中國小文學教學。這對於目前中國小文學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套用價值。從理論意義方面來看,對文學教育的目的、內容與方法,以及文學理論的發展對文學教育的作用等方面都會有比較深入的探討。從現實套用價值來看,目前的中國小文學教育正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況。而這些研究成果會為目前的改革提供直接的參考和借鑑。
“文藝學與中國小語文教學”課題在現有文藝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我國中國小文學教育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等進行審視,總結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並借鑑外國在文學教育方面的經驗,以解決我國中國小文學教育所遇到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本課題的研究成果是多卷本的系列著作。這些研究成果主要為中國小語文教師提供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理、思路與方法。其次,這些成果適用於從事中國小語文教學研究的工作者,包括各級教研室的教研員和高校語文教育學專業的教師、研
究生。另外,這些成果也適合研究文藝學和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人員閱讀,因為這些成果拓展了文藝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本書是系列之一,主要研究了文藝學和中國小文學教育引論。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什麼是文學
一、文學的故事
二、文學與人文
三、文學的“無用之用”
四、文學與情感

第二章 語言與意蘊
一、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
二、口語與文學語言
三、意蘊及其解釋

第三章 詩、抒情與修辭
一、詩與抒情
二、詩的外形
三、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四、反覆
五、意象
六、想像
七、比喻
八、象徵
九、關於詩的評論

第四章 小說與敘事
一、作為敘事文的小說
二、敘事與真實
三、人物
四、事件與情節
五、環境
六、敘事時間
七、敘事視角
八、關於小說的評論

第五章 戲劇
一、作為表演的戲劇與作為文學的戲劇
二、戲劇要素
三、中國古代戲曲
四、西方古典悲劇與喜劇
五、現代戲劇
六、關於戲劇的評論

結語 文學經典和文學的未來
參考文獻

文摘

三、詩歌語言的音樂性詩歌語言的音樂性的形成,通常通過節奏和音韻兩種基本形式。
節奏是文學語言的基本形態之一,是語音在一定時間裡呈現的長短、高低和輕重等有規律的起伏狀況。世界各國的詩歌語言表現節奏有不同的形式,像英語詩歌是通過語音的輕重來表現的。而輕重音的區分在漢語中並不明顯,所以漢語詩的節奏是通過語音的長短與高低來表現的。如將漢語每一字的讀音看成是一個音節,則漢吾語音的高低相當於古詩中的平仄,這一點在格律詩中極為嚴格,它通過語音的平仄相問營造出一種高低起伏的節奏感;而漢語語音拘長短則是通過構成詩行的字組來表現的,也就是說,它通過字組間有規律的停頓來營造節奏感。字組相當於音樂中的節拍,用長短不一造成語言的節奏感。

序言

《文藝學與中國小語文教學研究叢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的課題研究成果。
一、研究緣起
從1997年開始,中國語文教育遭遇了世紀末的尷尬。社會各界對於語文教育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批評與討論。在批評與討論的過程中,論爭的焦點問題是文學教育。將這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文學教育具有的和應該發揮的作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次,在中國小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的教學內容少並且單一、陳舊;另外,中國小文學作品的教學方法存在著嚴重問題。 人們認為.在中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於極其有限的文學作品,教師往往採取“肢解”分析的方法,使學生感受不到文學作品的整體形象,得不到情感的薰陶、審美的體驗,無法培養豐富的想像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