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概念

傳統上,第十七屆大公會議是指在巴塞爾(Basel,1431-1437),費拉拉(Ferrara, 1438),佛羅倫斯(Florence, 1439-1445)所舉行的會議。從會議的三易其地可以想見其中過程的艱辛:它正是教宗首席權和教會會議至上主義爭執的最高表現。

根據康士坦斯大公會議(Constance, 1414-1418)的規定,教會應該在五年之後舉行另一屆大公會議。雖然環境不許可(到處戰亂頻仍),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1417-1431)還是依法頒布了開會詔書(1423年巴維亞Pavia會議)。由於與會人數出奇地少,又適逢瘟疫流行,教宗只好解散會議,另定七年之約─ 巴塞爾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 時間:Basel,1431-1437
  • 會議:康士坦斯大公會議
  • 人物教宗馬丁五世
巴塞爾會議,費拉拉會議,佛羅倫斯會議,成就與檢討,

巴塞爾會議

巴塞爾會議是1431年正月召開的,馬丁五世任命正在帶軍出征胡斯派(Hussites)的西撒里尼樞機(G. Cesarini, 1398-1444)作巴塞爾會議的主席。樞機在接到通知之後趕抵會場,雖然人數稀少,會議仍舊在12月14日開始了。可能由於訊息的誤傳,教宗歐靜四世(Eugene IV, 1431-1447)竟然下令解散會議(12月18日)。
教宗此舉自然引起與會教長們的強烈不滿。他們重申康士坦斯會議的決策,宣稱大公會議位居教宗之上,限令教宗和他的樞機主教們在三個月內到達巴塞爾,否則將以抗命之罪接受征訊。歐日尼四世在不得已之下和與會教長們進行談判,撤回解散令,承認巴塞爾會議(自一開始即有)的大公性;並且讚揚它在各方面的功績,容許它繼續討論各種有關教會改革(其實是教宗權力的改革)的措施。但教會會議至上主義者仍未滿足,他們希望將教會會議變成一個永遠的,賦有絕對權力的組織,而教宗只扮演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附屬性角色而已。
若非希和議使者的及時出現,教宗權力可能還會遭受更大的打擊。就在最緊急的當兒,希臘皇帝派來一隊使節,他們希望以會議的方式與拉丁教會進行面對面的溝通,結束長達幾個世紀的大分裂。(當然,在宗教問題的背後隱藏著政治上的因素。在東方,碩果僅存的君士坦丁堡正遭受伊斯蘭教徒的猛烈攻擊,希臘皇帝希望借用合一的名義向西方請求軍事上的援助。)這突如其來的驚喜無疑給教宗打了一劑強心針;他與希臘使者商討會議的地點,認為費拉拉城比巴塞爾為希臘人更加方便,遂通知巴塞爾的教長們:巴塞爾會議應該自動停止並且遷至費拉拉城繼續舉行,時值1437年9月18日,但部分教長們仍然逗留在巴塞爾繼續他們的會議,直到1449年。

費拉拉會議

費拉拉會議(1438)是此大公會議的第二個會議地點。為數共七百人的希臘代表團(其中包括巴盧奧古若望八世(John VIII Palaeologus, 1425-1448),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若瑟,以及廿多位主教、十一位修道院長,另外還有大批議員和貴族)於1438年2月8日抵達威尼斯,隨即趕赴費拉拉城。在此之前,雅博加泰樞機(N. d'Albergati, 1375-1443)早已奉教宗之命在正月8日舉行了第一期會議;會中對當時仍在巴塞爾進行的會議作出嚴勵的譴責。教宗抵達之後,復在2月15日親臨主持第二期會議,絕罰頑固的巴塞爾教會會議至上主義者,宣布他們所發表的任何法令全部無效。
希臘代表團於3月4日抵達費拉拉城,七百位希臘代表與一百十八位拉丁教長共聚一堂。希臘君王卻希望延期開會,好讓西方的地方領袖亦能遣派代表參加(軍事援助才是他此行的最終目的)。不過其間代表們亦舉行了許多非正式的會議,討論煉獄、聖神、聖餐禮等問題。第一期合一會議在10月8日正式開幕。第一個討論問題就是棘手的「及由子」(拉丁教會在論述聖神的生髮時在《尼西亞信經》中加上filioque及由子一語)。十三次會期以過了,雙方仍未能達成一致的結論。希臘代表們在睏倦之餘漸萌去意。而瘟疫卻在這時在費拉拉城蔓延開來。1439年1月10日,教宗宣布會議得遷至佛羅倫斯舉行。

佛羅倫斯會議

佛羅倫斯會議(1439-1445)是此大公會議的第三個會議地點。教長們在1439年2月26日到達佛城;八期會議過去了,討論仍舊膠著。直到五月底,陰霾中似乎看到一線曙光:希臘主教們相信在歷史中的諸聖蒙受聖神的默感,在信仰上不能錯誤,即使他們表達的方法不同,他們的意念實質上卻是一致的。希臘與拉丁教父們的相異處正是這樣,兩個教會的信仰是一樣的,合一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在這大前提下,所有困難都迎刃而解。雙方不僅在聖神的生髮,就連教宗首席權、聖體聖事、煉獄等項目都達成了協定(DS1300-1308)。大家在協定上籤字;和談圓滿結束。希臘人分批取道回家。
但是佛羅倫斯會議仍然繼續;希臘人離去之前,亞美尼人又相率來到,經過數次會議之後,與亞美尼人的和談亦已達成(DS 1310-1328)。同樣地,非洲的雅各教派(DS 1330-1351)、敘利亞、加色丁和瑪洛尼派亦先後與羅馬公教達成和議。

成就與檢討

可謂這屆大公會議的最佳寫照。基督徒援軍(援助君士坦丁堡)不出數日就戰敗了。與希臘教會的合一亦沒有維持多久;事實上,大部分希臘人對合一併不熱衷,而反對合一者更是比比皆是;君王的熱情出於政治的因素。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合一也就解體了。這屆大公會議的最大成就也許還是教宗聲譽的重振;留在巴塞爾的小部分教會會議至上主義者已經無力再挽回大勢了;他們紛紛向當權者投降,教會重新接納他們。簡言之,也許,這幕短劇只是整個教會史上的一枝小插曲罷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