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界

通常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但也有其它三界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教三界
  • 含義:欲界、色界、無色界
  • 又稱:又稱苦界、苦海
  • 又稱: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
  • 另外含義:斷界、離界、滅界
  • 類型:薩滿教基本觀念之一
  • 主張:宇宙分為上、中、下三界
  • 起源:佛教
三界,版本一,版本二,版本三,版本四,版本五,版本七,佛教發源,

三界

版本一

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
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1、欲界。即具有淫慾、情慾、色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2、色界。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
3、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

版本二

指斷界、離界、滅界
1、斷界。即斷除九結(九種煩惱)中除貪以外之其餘八種煩惱,或斷除無明結。
2、離界。謂斷離貪煩惱或斷除愛結。
3、滅界。謂斷滅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等煩惱。即除九種煩惱外之其餘有漏法。

版本三

指色界、無色界、盡界

版本四

指法界、心界、眾生界
此系基於華嚴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說而立。

版本五

薩滿教基本觀念之一。主張宇宙分為上、中、下三界。依各族而說法稍異。如蒙古族薩滿教認為上層世界為神靈世界,中層世界為人類、動物之居地,下層世界為死神與魔鬼聚集之世界,即地獄。在中層世界與下層世界間,復有一不可知之世界,為人死後之去處。
版本六
凡夫心行,雖千差萬別,溯其本根,不外一愛二見。有情業力,雖千差萬別,究其實際,不外一惡二善三定。眾生種類,雖千差萬別,區其大別,不外一欲二色三無色。

版本七

今意三個不同等級的宇宙空間,通常可認為是凡界、仙界、神界。

佛教發源

佛法講緣起、業感、因緣果報,世間相莫非如此一般。佛教發源於印度,曾經盛行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正是有緣的眾生,業力感召,與佛陀共聚在同一時代,蒙佛教化,應度者皆已度脫,未度者皆已種下得度因緣,佛陀降生示現在印度,整體的教團教法風行在印度及東南亞,長達一千五百多年的歲數,於是又被回教侵凌,及婆羅門教的滲透,佛教也就逐漸消失於印度,佛教在印度便成為歷史上的聖跡,這段因緣,佛法稱之為緣起緣滅,亦稱業感,乃至因緣果報。世界相是如此,佛去亦必如此。 中國隋唐的佛教盛行的朝代,亦稱佛教黃金時代,前後第行將近五百年的歲數,最後也被不信佛法的暴君所摧毀,造成佛教慘澹的悲劇,如當時三武一宗的滅佛,,與近代中共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大破佛教,全面性摧殘三寶,可謂罪大惡極的歷史罪人,三武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一宗即五代時周世宗。這些罪人,給與佛教的破壞毀滅,是中國佛教史上的暗淡時期。 佛陀與弟子們緣起在同一時代,也隨著緣滅消失人間,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諸法,國家也是緣起,緣起的國家,亦必緣滅,佛法緣起於世間,也必緣滅於世間,緣生緣滅是世間的真相,也是無上真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