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瓜霜霉病

佛手瓜霜霉病

佛手瓜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棚室栽培易發病。初在葉面葉脈間出現黃色褪綠斑,後在葉片背面出現受葉脈限制的多角形黃色斑。病斑多時葉片向上捲曲,濕度大時病葉背面生有稀疏白黴,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佛手瓜霜霉病
  • 分布區域:中國大部分產區皆有發生
  • 病原中文名:古巴假霜黴菌
  •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佛手瓜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形態特徵,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發病因素,防治方法,基本方法,藥劑方法,

病原形態特徵

孢囊梗從氣孔中伸出1~2枝或3~4枝,高165~420微米,主軸長105~290微米,占全長的2/3~9/10,粗5~6.5微米,基部略膨大,上部呈雙叉狀分枝3~6次;末枝直或略彎曲,長1.7~15微米;孢子囊淺褐色,橢圓形至卵圓形,具乳突,大小15~31.5×11.5~14.5微米,長寬比值為1.2~1.7,產生遊動孢子,萌發後侵入;卵孢子生在葉片組織中,球形,淺黃色,大小28~43微米。
佛手瓜霜霉病病葉佛手瓜霜霉病病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在寒冷地區,病菌可在溫室或大棚活體植株上存活,從溫室或大棚向露地植株傳播侵染,至於能否以卵孢子在土中存活越冬尚不明確。在溫暖地區,田間周年都有瓜類寄主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風雨輾轉傳播為害,無明顯越冬期。病菌萌發溫限4~32℃,以15~19℃為最適,低溫陰雨易誘發本病。華南、雲南5~6月及9月發生,北京、內蒙古7~10月發生,一般為害較輕,看來佛手瓜對霜霉病抗性較強,但在北方或反季節栽培時,要考慮進行防治。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地下害蟲、線蟲多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用易感病種子易發病。
(4)陰雨天或清晨露水未乾時整枝打杈,傷口難於癒合,或蟲傷多易發病。
(5)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6)早春溫暖多雨或夏天連陰雨後驟晴,氣溫迅速升高時易發病;連續三天大雨或暴雨易發病;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日照不足或結露時間長時易發病。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高畦栽培,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育苗移栽,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7)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8)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9)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0)避免在陰雨天氣進行農事操作;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防治,並清除病葉、病株,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1)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藥劑方法

發病初期噴灑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霜銅或甲霜鋁銅600倍液、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病情嚴重時可噴700倍液大水量,或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700~800倍液,佛手瓜對銅劑敏感苗期慎用,生長期要嚴格控制用量和濃度,以防發生藥害。佛手瓜霜霉病與白粉病混合發生時可噴灑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600倍液加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收穫前4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