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集鎮

余集鎮

余集鎮位於商城縣西南部,大別山北麓,豫鄂皖三省結合部。東、南、北分別與本縣吳河、馮店、汪橋、觀廟接壤,西與新縣沙窩鎮、光山白雀園鎮隔河相望。全境南北長15.5公里,東西寬14公里。余集鎮是原國家建設部規劃的“國家重點建設鎮”,“中州名鎮”,“省級衛生鄉鎮”,“市級文明鄉鎮”,是豫皖邊界通往湖北武漢的交通咽喉和商城縣西南部商貿物流集散中心。2014年7月21日,住建部等7部委公布《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公布全國重點鎮名單的通知》,余集鎮被評為“全國重點鎮”,成為商城縣三個全國重點鎮之一。2016年4月,為貫徹《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國函[2015]91號)精神,《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實施方案》豫政 (豫政 〔2016〕21號)將余集鎮等12個集鎮納入“小城鎮建設示範工程”,打造工業強鎮、商貿特色鎮、旅遊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余集鎮
  • 外文名稱:town of Yuji
  • 別名:隆門裡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商城縣
  • 下轄地區:余集街、東門街等
  • 政府駐地:余集街道
  • 電話區號:0376
  • 郵政區碼:465335
  • 地理位置:商城縣西南部
  • 面積:89.4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2962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十龍寺、張沖水庫、雙尖山
  • 火車站:商城站
  • 車牌代碼:豫S
隆門古鎮,中州名鎮,白露河源,別山余脈,商貿重鎮,北林州南余集,余集三大樁,跑漢口,戰略要地,人文薈萃,人傑地靈,靈山秀水,余集古鎮,十龍廟,張沖水庫,青獅山,

隆門古鎮

余集鎮鎮歷史悠久,古時稱隆門裡,元代末年抗元名將余普清、餘思銘父子攜後兵敗定居於此,命名余家集。明成祖是十一年(1475年)鎮區始建,曾稱羅集、雷集。清同治年間,集鎮四周築有高4米,底寬2米,長500米的石寨。四門設定炮樓,街頭有哨門。主街長600米,寬4米,房屋1600餘間,沿街門市300餘間,全集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多為磚瓦結構房屋。30年代,余集生意興隆,有土布、板粉、魚秧“三大樁”,招商於市,時有“小漢口”之稱。大革命時期,商光農民起義,余集成為紅25軍的搖籃。民國27年(1938年)日軍進犯武漢,途徑余集,房屋被毀數百間。共和國成立後為獨山鄉,轄現在余集、吳河和馮店,政府駐地余集。1994年11月撤鄉建鎮,更名為余集鎮。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全國分為九州,余集屬揚州管轄。殷商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一一約公元前11世紀),仍屬揚州。西周時(約公元前11世紀一一公元前771年),屬荊州管轄。
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一一公元前256年),為黃國地。
春秋時期,魯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夏,楚人滅黃,屬楚國地,屬雩婁鎮(見《春秋左傳注》及明嘉靖三十年《商城縣誌》)。戰國時為梁之南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余集屬九江郡。秦末,項羽起兵伐秦,自立為西楚霸王,封部將黥布(英布)為九江王,今余集屬其管轄。後黥布歸屬劉邦,封為淮南王,定都六,今余集仍屬之。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屬汝南郡新都。漢文帝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屬廬江郡雩婁。王莽稱帝時(公元9年一一23年),屬廬江郡新延。東漢初屬宋國新郪。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一一280年),余集屬魏國安豐郡雩婁縣。西晉時(公元265年一一316年),余集屬豫州安豐郡雩婁縣。
東晉時(公元382年左右),屬豫州弋陽郡。南北朝(公元420年一一589年)屬汝陰郡為宋縣
隋朝(公元589年一一618年) 屬弋陽郡殷城縣。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屬義州。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淮南道光州殷城縣。
五代時期(公元907年一一960午),先屬吳國,後屬南唐。
宋時屬光州商城縣。元時屬汝寧府商城縣。
明洪武初,余集名隆門,屬鳳陽府商城縣隆門裡,後屬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商城縣。明成祖11年,余集鎮區始建。
清初,屬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商城縣,余集名仙山里。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余集屬光州直隸州商城縣。
清末,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商城劃分為城、安、康、和、樂、親七個區。余集屬安區,轄鰱魚山以西地區(包括今余集、吳河、汪橋、觀廟、馮店)。
辛亥革命後,屬河南省豫南道商城縣。1931年屬安區蘇維埃,1941年屬獨山鄉,1948年屬獨山區。
解放初,屬潢川專員公署商城縣。
1952年,信陽、潢川合併為信陽專區,余集屬信陽專區商城縣。1956年,全縣劃分為城關鎮,翟畈區、楊橋區、余集區、新店區、酆集區、上石橋區、雙椿鋪區。
余集鎮
1958年,全縣劃分為8個人民公社,燈塔(今城關鎮)、衛星(今長竹園)、鋼鐵(今達權店)、躍進(今馮店.余集、吳河)、越美(今觀廟,汪橋,鮎魚山,三里坪)、東風(今汪崗,伏山)、超英(今酆集,李集,四顧墩,蘇仙石,河鳳橋)、鐵路(今上石橋、武橋、白塔集、雙格鋪、鄢崗)
1961年,全縣劃分為余集、上石橋、河鳳橋、翟畈、達權店、四顧墩、城關、雙椿鋪、長竹園、伏山、汪橋、酆集12個公社。余集轄今馮店、吳河余集等地。
1974年底,全縣劃分18個公社,馮店、吳河兩公社從余集公社析出,余集行政區劃至今未變。
1978年,余集公社改稱余集鄉。
1994年,余集撤鄉建鎮。
余集鎮是我黨從事革命鬥爭的重要地區之一。早在1927年就有黨的活動。1931年中共商光邊區特委、商光邊區革命委員會、安區蘇維埃駐地余集鎮。1931年7月,鄂豫皖紅軍醫院第六分院從光山縣遷至迎水村。同年7月,紅四軍軍委在余集召開軍事會議,舊址尚存。

中州名鎮

2006年,余集鎮轄2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余集街居委會、東門街居委會、李灣村、石板村、文沖村、張沖村、朱畈村、皮沖村、何沖村、迎水村、劉灣村、黃窪村、儀學村、楊棚村、曹集村、灣塘村、前灣村、雷沖村、西灣村、楊灣村、花灣村、連塘村、紅陽村、龍門河村、響塘村、文橋村。全鎮337個村民組,總面積8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544畝。2013年,余集鎮總人口4.9萬,鎮區常住人口1.8萬,鎮區面積3.6平方公里,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53億。
截至2017年,該鎮(鄉)行政總面積89.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9627人。
余集鎮丘陵、山地交錯分布,水庫,池塘蕩漾其間,森林、草坡綠意盎然,桑田台地逶迤連綿。氣候溫和,資源豐富。主產水稻、小麥、紅薯、茶葉、桑蠶、板栗、芝麻、花生、油菜、棉花等。有小型水庫14座,塘堰1185處。

白露河源

1.白露河
白露河,又稱白鷺河。古稱渒(pai)水,俗稱白鷺水。因其上游沿岸常有白鷺飛翔柄息,故名。全長136公里,河寬70米,屬常流河。源於新縣小界嶺,自南內北流經新縣、光山、商城、潢川四縣匯入淮河。總流域面積1900平方公里。自余集袁灣入縣境,流經縣西北邊界,於汪橋鄉河口處流入潢川縣。縣境流域面積465平方公里,河道面積6.104平方公里。最高水位可達5米,最低水位不到半米。流量9.096秒立方米。年徑流量2868萬立方米。支流87條,其中,公里以上的支流有餘集河、銅山河、河鋪河、三里坪河等70餘條。我縣處自鷺河上中游,因該河上游流域面積大,河道蜿蜒,汛期時洪水泛濫,余集,十八里長沖、銅山等河排水不暢,形成壅水,沿河兩岸7000餘畝良田常遭洪澇災害。1985年我縣對白鷺河商城境內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建水庫及防水堤多處,緩解了自鷺河對我縣的危害。可灌溉農田約20000畝。
2.隆門河
隆門河,系白露河支流,屬常流河。隆門河源於石板村下沖腦,由南向北流經石板、響塘、龍門河、儀學等村,在檀樹崗處匯入商光河。全長10.5公里,河寬2-30米,流域面積61平方公里,河道面積0.5平方公里,水位1一一0.1米,年徑流量4118萬立方米。有申河、林河、白道河、文橋河等77條支流,可灌溉農田7500畝。

別山余脈

1.雙尖山
雙尖山,位於余集鎮張沖村,一峰兩尖,故名。北依張沖,南至新灣、郭店,東至七沖,西接單尖山。長2公里,寬1.5公里。山體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485米。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森林覆蓋率85%。有馬尾松、杉、楓、雜灌、元竹等。產油茶、板栗,獼猴桃。有桔梗、柴胡、門冬、麥冬、二花、紅枝等中藥材。野生動物有狼、獾、刺蝟等。
2.犀牛望月山
犀牛望月山,位於余集鎮張沖村,是商城、新縣兩縣界山,山體形似昂首的犀牛,故名,又名犀牛頭。北抵張沖,南至李沖村陶家山,西北界新縣沙窩鄉羅漢村。長7.5公里,寬7公里,山體呈西北一一東南走向,主峰犀牛頭,·海拔578米。森林覆蓋率8D%。有馬尾松、杉、櫟、雜灌、元竹等。產毛竹,桂竹、茶葉。有紅枝、桔梗、厚朴、杜仲、黃柏等中藥材。
3.獨山
獨山,位於余集鎮,群山環繞,此山獨立,故名。因獨山位於余集地理正中心,余集以前稱獨山鄉。獨山北至連塘,南至李灣,西至紅陽,東至郭廟,長2公里,寬7公里,山體呈東西走向。海拔多67米,森林覆蓋率80%。有馬尾松、杉,雜灌、毛竹等。產桔梗等中藥材。野生動物有兔、雉等。余集一一湯泉池公路從山北麓經過。
4.單尖,位於張沖村,商城、新縣兩縣界山,孤峰獨立,故名。東、北至張沖村,南抵七沖村,西界新縣沙窩鄉羅漢村。長2公里,寬1.3公里。山體呈西南——東北走向。海拔485米。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森林覆蓋率90%。多馬尾松、杉。產桔梗、柴胡、麥冬等中藥材。野生動物有兔、雉等。
5.毛爺山
毛爺山,位於余集鎮楊棚村白露河畔。東接余集鎮磨盤山,南連余集雞冠山。,北抵板廟,西界陳集。相傳,明末一毛姓老人帶領百姓同土匪打仗戰死,後人在此山建毛爺廟,以示紀念,山以廟名。長7.5公里,寬7公里。山體呈南北走向。海拔約250米。由燕山期花崗岩、片麻岩構成。森林覆蓋率90%。多馬尾松。.產油桐、茶葉。野生動物有狼、兔、雉等。通汽車。日前,余集鎮楊鵬村某商業老闆聯合外籍人士共同出資開發毛爺山,將修善毛爺山腳下的水泥公路,與楊棚集相連通,修好毛爺山腳到山頂的階梯道路,增蓋廟宇,增設神像,並整體規劃建設該山區內的相關景物設施,目前這一項目得到余集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6.雞冠山
雞冠山,位於余集鎮楊棚村白露河畔,商城、光山兩縣界山。山峰形如雞冠,故名。東至余集鎮楊棚村,北接余集鎮毛爺山,西、南界光山縣白雀園鄉。長2公里,寬1公里。山體呈西北一一東南走向。海拔254米。森林覆蓋率70%。有馬尾松、油茶。產桔梗、百合、麥冬等中藥材。野生動物有狼、,兔、雉等。
7.獅子山
獅子山,位於余集鎮迎水金田,商城,新縣兩縣界山。東北至余集鎮迎水金田,西、南低新縣羅漢。山體扁平,形如臥獅,峰頂一石,形如獅頭,故名。長約1公里,寬約0.5公里,山體呈西南一一東北走向,海拔213米。
8.鐘鋪大尖
鐘鋪大尖,位於余集鎮西灣村,萬象河發源於此,東至余集鎮桃花尖,南至余集鎮西灣,西連刁龍寨,北抵鈡鋪,西北至梅樓。因與鐘鋪街一山之隔,故名。長3公里,寬2公里。山體呈西南一一東北走向,海拔475.7米。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萬象河源此。有馬尾松、雜灌等。
余集鎮

商貿重鎮

余集鎮交通發達,地處安徽通往湖北武漢的咽喉。商貿興隆,歷史上有“小漢口”之譽。所產白布粉、魚秧被評為“三大樁”,名揚廣州、漢口。“德字粉遠銷東南亞。近年來,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經濟實力逐年增強,板栗、茶葉、桑蠶、竹木、大理石、花崗石材、魚秧、豬鬃製品等產品享譽中南各省。其中豬鬃製品遠銷歐美。2000年全鎮企業收入1.8億元,完成利稅1200萬元。鎮區商貿繁榮,資源充足,市場日均流動人口1.8萬人次,年交額突破1億元,集鎮人均純收入6000元。民辦企業有:農具廠、皮毛皮革廠、制漆廠、加油站、農蠶站等。其中,制漆廠的建築防水冷結膠和農具廠的三線包縫機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支柱產業有:茶葉、板栗、蠶桑和魚秧。余集集市貿易繁盛,日高峰期流動人員2萬餘人,年交易額5000多萬元。1992年該鄉在原有基礎上,擴建興建8個市場。其中新建的大型綜合集貿市場占地40畝,門面房屋800餘間,成為豫南地區較具影響的省際邊界地區大型綜合貿易市場。農業有水稻、小麥、紅薯、茶葉、桑蠶、板栗、芝麻、花生、油菜、棉花等。有小型水庫14座,塘堰1185處。有效灌溉面積13500畝。該鎮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畜牧業、林果業、蔬菜業、農產品加工業,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基地”雙路子實現多層次增值。目前,5000畝茶葉基地、5000畝桑蠶基地,5000畝板栗基地已見成效;1998年,糧食總產量1050萬公斤,生豬出欄1.3萬頭,家禽存欄11.8萬隻,蠶繭13萬公斤。
豫南市場豫南市場

北林州南余集

明清時期余集鎮四周築有高4米,底寬2米,長500米的石寨。四門設定炮樓,街頭有哨門。主街長600米,寬4米,房屋1600餘間,沿街門市300餘間,全集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多為磚瓦結構房屋。明清時期余集為豫南地區商貿重鎮,有“北林州,南余集,西社旗,東周口”之稱,徽商、晉商雲集,晉商興盛時期在余集建有山陝會館。
余集鎮內上市貨物有土布、絲絹、葛麻、茶葉、竹木、土紙、鐵鍋、藥材等。商品輸出或經淮河運至淮北,或以人力擔挑至漢口,時有“跑漢口”之說。棉花、細布、食鹽、白糖等商品多從麻城、漢口、鎮江、蕪湖等地購進。
余集老街余集老街

余集三大樁

余集鎮物產豐富,商業文化興盛,有熟語可以做證“余集三大樁,土布、板粉和魚秧”
(1)土布。余集鎮的織布業(木織機)、印染業在明清時期發展較快。因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洋布曾一度脫銷,業得到迅速發展,在1940年前年木織機近千架,紡紗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印花布以它特有的裝飾趣味和濃重的鄉土氣息,倍受人們的喜愛,目前這一傳統手工業仍然保存下來。
(2)板粉。“德”字粉亦稱板粉、湯粉,主產於余集、湯泉池等地。該產品明代開始生產,至清末全鎮有近50家粉坊製作,其中以粉商張德興監製者最優。張以“德”字為商標,故稱“德”字粉。“德”字粉以優質豌豆為原料,用當地清涼純淨的泉水洗漂冬粉,工藝精湛,製作考究。成品壓成長34厘米‘寬30厘米,厚5厘米,重5斤的板塊,四周束以烙有花紋的竹片,竹絲綑紮,層次分明,美觀雅致。“德”字冬粉品細清白,久煮不碎,烹炒燴拌皆宜,堪稱席上佳肴。此品清代即遠銷兩廣、福建、港澳及南洋群島。1914年於美國舊金山“萬國商品賽會”展出,聲譽更著。民國時期,“德”字粉遠銷漢口,多為外商購買,轉銷國際市場。1964年秋在廣州交易會上,外商訂購10萬斤。文革期間,“德”字粉停產。80年代,余集等地開始恢復“德”字粉生產。
(3)余集魚苗孵化源遠流長。明清之際,轉向商品生產,余集成為大別山地區最大的余苗集散地。魚秧與土布、板粉並稱為余集“三大樁”而聞名遐邇。江販、何沖、朱販、打兒窩等地養魚戶占居民的70%以上。20世紀初,余集魚苗暢銷於阜陽、六安、界首、潁上、羅山、固始、淮濱、光山、息縣等豫皖10餘縣。1948年,余集年銷魚苗2.7億尾。1959年,余集第一養殖廠在黃窪成立。1978年,余集有1820戶從事魚苗生產,建魚池1238口,面積263.2畝。多為長江魚苗,以青、草、鰱、鱅為主。
50年代的余集50年代的余集

跑漢口

舊時余集貧窮落後,交通不便,那時余集鎮土特產全靠我們祖先肩挑手提送往百里外的漢口,他們從漢口回來再挑上當地人生活急需品,這種運輸方式(跑漢口)在我鎮延續幾十代人,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才被車輛所替代。余集人“跑漢口”,與山西人“走西口”和山東人“闖關東”一樣悲壯。
余集獨山余集獨山

戰略要地

余集鎮交通便捷,省級公路、S339橫穿其境,距京九鐵路25公里,縣際公路余黃路、余楊路和余吳路成放射狀,日車流量達2000多輛次。鎮區坐車可直達沙窩鎮、達權店、長竹園、馮店、吳河、湯泉池、白雀園、觀廟、中鋪等地,坐長途汽車可直達合肥、南京、鄭州、武漢、信陽、上海、無錫、江蘇、深圳、東莞、杭州、寧波、溫州等地。規劃中的固始之麻城高速將橫穿余集,屆時余集到武漢可直通高速。
余集新貌余集新貌
民國以前,余集僅有從余集到界嶺、余集到白雀園兩條古驛道與外界相通,村落之間阡陌相連。民國21年(1932年),商城經余集到沙窩的公路修通,余集成為江蘇、安徽以及本省的潢川、固始通往武漢的必經之地。爾後日軍進犯,戰亂頻繁,至余集解放前夕,境內所有公路毀壞,車輛不通。建國以後,余集交通獲得了快速發展。省際公路獲得了長足發展,S339先後貫通。縣際公路得到了完善和拓展,先後修建了余集經馮店、達權店、長竹園到湖北兩路口的余黃公路,余集經吳河到湯泉池的余吳公路,余集經楊棚到觀廟、白雀園的余楊公路。
余集人應經常聽老人講“跑漢口”這事的,舊時余集貧窮落後,交通不便,那時余集鎮土特產全靠我們祖先肩挑手提送往百里外的漢口,他們從漢口回來再挑上當地人生活急需品,這種運輸方式(跑漢口)在我縣延續幾十代人,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才被車輛所替代。余集人“跑漢口”,與山西人“走西口”和山東人“闖關東”一樣悲壯。
余集鎮地理位置

人文薈萃

余集鎮的民風古樸,極其尊重長輩,崇敬先祖。余集鎮各氏族都有完整的家譜。不少家譜明文記載先輩定下的族規家訓。族規和家訓內容基本一致。除去落後於時代的內容外,現仍能規範大家行為的內容,主要的有:如“忠厚傳家”、“勤儉傳家”、“耕讀傳家”、“詩書傳家”等。余集古樸的民風和燦爛的文化可以從以下三個文化現象表現出來,
余集鎮
(1)祭祀
一年中,在民間傳統節日來紀念先祖的,重要的節日有三個:除夕的中堂前祭;正月十五的墳前祭;清明的墓前祭等。還有在一九四九年前的氏族祠堂家族人的公祭。而最隆重最熱烈的祭祀先祖活動,當屬正月十五,人言“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每逢正月十五,男女老少都來到自己祖先的墳前將墳前雜草拔掉或砍淨 ,插上一排竹籤,三至四支竹籤一組,圍成燈罩大小,在中間栽上一要蠟燭,罩上燈罩。待天快黑時,點著蠟燭。這個過程在我們老家叫“發亮”。接著燒紙,放鞭炮和禮花。然後,大人小孩們磕頭,說些祖先我們來看你了或祈求保佑的話。儀式算是完成。
(2)民歌
余集鎮處於江淮之間,受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的薰陶,民歌古樸清新,細膩婉轉。有燈歌,如“紅燈出來紅燈進,紅燈又到貴府門;自從紅燈鬧過後,男女老少享太平。鑼鼓一打喜盈盈,大家都是愛玩人。去年玩燈人丟了,今年玩燈又丟人。自從紅燈鬧過後,男女老少享太平。一到門口把眼觀,紅綠對子貼兩邊;左邊貼是福祿壽,右邊貼是壽八仙;福祿壽啊壽八仙,榮華富貴萬萬年。新婚喜事門調:一到門口把腳挪,一腳踩到老龍窩;踩到龍頭生貴子,踩到龍尾狀元多。”有情歌如,“正月里鬧元宵,正月里鬧元宵,我與我哥初相交哎夥計,二人情誼好餵。三月里桃花開,三月里桃花開,手拌桃枝望郎來哎夥計,送郎緞子鞋餵。五月是端陽,五月是端陽,哥哥念書在學堂,送哥新衣裳。七月是七夕,七月是七夕,牛郎織女兩夫妻哎夥計,金鉤掛西方餵。九月菊花黃,九月菊花黃,紅羅帳子撒下床哎夥計,幸福萬年長餵”。有小調如《報花哥》“正月茶花香又香,小妹呀!二月蘭草開滿崗。三月桃花紅似火,小妹呀!四月梨花賽粉牆。五月梔花開得秀,小妹呀!六月打馬觀海棠。七月荷花結蓮子,小妹呀!八月又聞桂花香。九月菊花做好酒,小妹呀!十月無花漫天霜。冬月雪蓮無處覓,小妹呀!臘月梅花帶雪芳。”
余集隆冬余集隆冬
(3)轎頭鑼鼓
余集鎮轎頭鑼鼓,起源於明末清初,最早用於新春佳節玩龍燈,它在龍燈的前面打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吉祥如意的旗幡牌燈,敲起轎頭鑼鼓,起著引導全部花燈的作用。多流傳於光山、新縣及湖北麻城一帶。轎頭鑼鼓是以農村生產、生活為題材編排的鑼鼓樂曲:鑼鼓套路中的牛打角、牛搔癢、八哥洗澡等。描寫了農村生活的生態形象,鑼鼓聲中體現了人們在生產、生活、勞動、養蠶、打絲等許多歡快地勞動場面,它以優美的弦律、歡快的節奏,給人以喜悅的享受。
(4)家神牌位
中堂中央處貼一寬幅,縱書“祖宗昭穆神位”或“天地君親師”,左右各有一行縱書小字,左為“東廚司命”,右為“福祿財神”。其意如下:“祖宗昭穆神位”是指列位祖宗依照輩分秩序就座,左為昭,右為穆;父為昭,子為穆。“東廚司命”指灶神,即灶王爺。“福祿財神”指福、祿、財三神,亦稱三星。寬幅兩邊還配有一幅窄聯,聯的內容各異,但不乏佳句,多為“天賜鴻恩福祿壽喜,家垂燕翼禮樂詩書;寶鼎呈祥香結彩,銀台報喜燭生花;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類。供奉祖宗是中華民族久遠的孝道,也可說是對祖宗事業的繼承和發展;供奉“四神”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5)民間故事
余集民間故事極多,有反映歷史的,有關於神仙鬼怪的,有講地名風俗來歷的。歸結出來主要有以下三個系列,
一餘少保的傳說。該傳說反映元末明初將領余普清、餘思銘抗元的故事。該故事流傳很廣,商城縣境內的許多地名、風景名勝、山峰河流以及寺廟都與此故事相關。
二餘六爺鬥智。餘六爺名叫余東源,清朝同治年間秀才。此人聰明絕頂,能言善辯,嫉惡如仇,經常打“被告吃原告”的官司。故事主要有《正名余集》、《柿樹不買》、《智救知縣》、《亂點鴛鴦》、《測字辯解》、《烙手罵人》、《搗亂糍粑》、《計懲船匠》、《剷除敵害》、《不跪平頭》、《被子風波》、《片語釋罪》、《父子打架》、《巧避嫌疑》、《牲畜官司》等。
三朱洪武討飯。朱洪武年輕時很平窮,經常在信陽、黃岡一帶討飯,雖然幾百年過去了,余集鎮仍然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是《朱洪武賣牛》。
(6) 柴門大鼓書
柴門大鼓書是由商城余集人餘明山經商去安徽時,因虧本而落魄,便拜柴門第19代傳人蘇元章為師,學藝8年後於民國初年回鄉從藝傳入了商城。柴門藝人行藝豫皖交界處。他們吸收當地的山歌、地燈的音樂成份,使其唱腔形成了柔美細膩、委婉抒情的特色。柴門大鼓書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夾板,配合唱腔、道白,節奏和諧,演唱者唱一段說一段,還伴有動作表情。其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喜聞樂見的歷史演義、武俠、公案之類小說。
余集鎮

人傑地靈

餘思銘,余集人。元未戊戌歲(1358年),就金剛台集義兵歸附安豐(在今安徽壽縣),授平章事守御金剛台。甲辰八月(1364年),奉詔領所部兵馬赴汴京,從征累戰有功。洪武元年(1368年),賜緋衣一襲,鎮撫(從五品)兩員。九月,隨總兵宋渡河,克懷慶、澤、潞等州縣,太祖深寵之。二年(1369年),調攻桃花二寨,受勅命一道,賜緋衣一襲,床一面,賞鎮撫兩員,授寧夏衛指揮僉事(正四品)。洪武十一年(1378年),征西蕃,抱病歸卒於家。勅葬原籍,子亨襲其官。
蔣艮,字仲仁,號後山,又號黃檗山人。商城伏山鄉人,祖居余集。祖父蔣以樾,鄉間塾師,父蔣嘉紹。艮少聰穎,有“神童”之稱,聞名鄉里。12歲即能作“擘窠書”(大字)習帖,攻詩文詞,寫作甚美。同治十二年(1873)鄉試中舉。光緒六年(1880)為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年(1884)入直上書房,為皇族子弟溥倫、溥侗之師。欽賜紗制宮燈一對,上鑲“聖旨”書“上書房行走蔣艮大人”,歷任武英殿協修、纂修,國史館協修教習。艮一生綜覽群書,致力於學問。精《易》學,闡發禮義,著《蔣氏易說》;采《春秋》3傳、《禮記》及歷代註疏之長,著《後山經錄》18卷(《春秋傳錄》6卷、《禮記錄》12卷統名);晚年把講學隨記集成《後山札記》8冊。
余炳文,同治年間進士,宣統二年任浙江嚴州府知府。
余東源,同治間秀才,人稱“餘六爺”,聰明絕頂,能言善辯,愛打抱不平。
戚先初,余集前灣人。生於1913年,1950年任貴州鳳崗縣縣委書記,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66年任空軍後勤部政委兼修建部政委。1991年3月9日在北京逝世。
雷躋唐,出生於商城縣余集鄉一小康家庭。1912年入信陽高級學堂。1915年入武昌中華大學,與革命先軀惲代英同班。1917年10月,加入惲代英創辦的進步團體 互助社。1918年5月,參加了武漢地區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屈辱《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的反帝愛國運動。同年9月,與惲代英一起受聘在中華大學中學部任教。1919年,參加了聲援五四愛國運動的鬥爭。1920年2月,協助惲代英在武昌創辦“利群書社”,推動了武漢地區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同年12月,與惲代英一起赴河南信陽,籌建柳林中學(後因故未建成),擬將互助社遷至信陽,在此建立革命基地。其間,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革命思想,創建信陽互助分社,為後來中共黨組織在信陽地區較早地建立打下了雄厚的思想基礎。1923年回商城,任縣立中學教員。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參與創辦商城書社,組織商城學會,傳播馬列主義,發展黨團員。1927年初,介紹進步青年、學生赴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和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同年春,參與領導了縣中學生驅逐反動校長的“四八”學潮鬥爭。1930年,根據黨的指示,在余集區創辦列寧學校,任校長,為革命培養人才。1932年秋,張國燾在鄂豫皖根據地一手製造的“肅反”擴大化波及地方,他被誣指為“反革命”、“第三黨”,含冤蒙難於光山縣白雀園。
詹重五,余集人,生於1927年。北京輔仁大學英語系畢業。西安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精通英、俄、日語,歷任陝西省譯協常務理事、《陝西譯訊》雜誌主編。出版有《詹重五畫集》。
西山下的余集西山下的余集

靈山秀水

余集古鎮

相傳,古時一名爛泥溝,一名蟒蛇溝。東西兩大嶺上林木茂密,溝中荊棘叢生,人畜不進,常有豹狼野獸出入。建街始於明朝洪武年間,先建大吉寺。寺內修有的三尊大佛,十八羅漢神像。此後常有人前往燒香拜佛,於是就有人在寺前搭一些簡陋的草棚。賣些香、蠟、紙、炮、茶水、飲食等物,做些小生意。後便有人陸續移居於此。遂成街。清中期,余集老街便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集鎮了。歷練多年滄桑變化。人口不斷遷徙,到民國時期,余集老街已成為一個較為繁榮的集鎮。素有“小漢口”之稱。由於它位於鄂、豫、皖三省邊緣地,又系安徽通往武漢的公路,交通咽喉,商貿販運者來往不斷,現已成為本縣境內農村中的一個貿易重鎮。
昔日余集老街,戒備森嚴,同治二年(1863年),圍繞老街四周,修建有一道高4米,底寬2米,長5000米的石寨城牆,並在東、西、南、北四門設定有炮樓,內置大炮,四門街頭,另設四個哨門,哨門建造堅固,石門方、木大門,上有樓房一間,專供更夫居住,每夜二更後由更夫緊閉城門,不準行人任意出入,直至次日凌晨五更,四門敞開,人門方可通行。民國初年,城牆被拆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國民黨駐軍某部組織地方保甲,沿原城牆舊跡,承修高4米,寬1米的土牆一道,處夾木牆,攀上鐵絲網,並在東西兩大嶺之上構築大小碉堡12座,民國二十七年(1938rh ),日寇入侵,炮襲余家集,碉堡城牆被摧毀,今痕跡尚存。
余集老街上,寺廟、祠堂繁多。北有大吉寺,帝王宮(湖北會館),關帝廟(北廟),余氏祠、張氏祠,南有南廟,余祠堂。老街內代表本土建築風格的木雕飾品精美絕倫,所有的梁、柱、窗、門皆飾以木雕圖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獸,栩栩如生。這些建築,各有特色,關帝廟則是別具一格,全廟兩進三層,規模最大,前(南)有頗具民族特色的戲樓一座,戲樓兩側有看樓,樓前有一個寬敞的大院,可容納觀眾5000人,每年古歷3月25日、6月23日逢會,會期一到,打醮三天,唱戲5本,臨近州縣民眾,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熱鬧非常。
余集鎮

十龍廟

十龍廟位於余集鎮皮沖村部一公里處。每年農曆正月十六和八月二十七日,來自四面八方的香客、商販和遊人,達兩萬人以上參加廟會。十龍廟是商城縣西南區域集宗教、風光、農貿於一體的綜合性遊覽勝地。十龍廟是一座仿古的建築,傳統的四合院,坐北朝南,有30多間房子,占地30多畝。廟的大門是座牌樓,頗具特色,不僅氣勢宏偉壯麗,而且古樸文雅,觀之令人神往。牌樓高12米,寬20米。牌樓的牆壁上,雕刻的有二龍戲珠、龍鳳朝陽和八仙過海、南北二斗下棋等圖像,其姿態各異,神情生動,色彩鮮艷。所雕刻物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十龍廟東有龍門河,西有雙沖河。自然風光,四季各異,美好無比。春天,林木蔥蘢,繁花似錦,百鳥齊鳴,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夏天,當人們漫步于山間林蔭小道或河畔時,頓覺空氣清涼爽怡,暑氣全消,是天然的避暑勝地;秋天,金桂飄香,滿山遍野山果纍纍,隨意品嘗;冬天,常有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之景觀。
余集鎮

張沖水庫

張沖水庫在縣城西南22公里,余集鎮張沖村境內。1965年動工,1971年建成。1979年至1980年翻修改建工程全部竣工。大壩為粘土心牆沙殼壩,長220米,高22.8米,頂寬5米,壩頂高程146米。集水面積2.3平方公里。總庫容19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3萬立方米。溢洪道為開敞式,底寬5.4米,最大泄量23.5秒立方米。輸水洞最大泄量1.2秒立方米。發電站裝機40千瓦。設計灌溉面積0.6萬畝,實際灌溉0.3萬畝。養魚水面250畝,年產鮮魚0.4萬公斤。具旅遊、垂釣、休閒價值,同時在其庫區發展養殖業還可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余集鎮

青獅山

青獅山,俗稱獅子頭,位於迎水金田(與沙窩羅漢交界處)。整座山就象一頭獅子臥在山上,頭是奇石組成,頭高昂,仰望楊家寨,一眼睜開,一眼閉,嘴半張,嘴深4米,寬近10米,相傳能同時擺八桌宴席,在獅子嘴下的山坳處,是梅繼光等18位烈士殉難處,在1932年,他們從事地下黨活動,被國民黨抓住,活埋在此。
獅子山西部是白象山,獅子山與白象山的夾隙處是黑龍潭。主潭長約600餘米,寬窄不等,寬處有百餘米,窄處不過一米,人可一躍而過,但其深不可測。兩岸峭壁聳立,如同刀削,整個黑龍潭就象一條黑龍靜臥在山澗。
黑龍潭的出口處,有一間圓形的石洞(俗稱龍屋),深約數十米,其頂端有一對二米深的圓形石洞(俗稱是龍角)。相傳是在數千年前,天空雷電交加,烏雲緊蓋,天空昏暗,頓時狂風暴雨,一條黑龍由天而降,沿獅子河下游,碰到青獅和白象,便奮力從兩者之間游過,留下黑龍潭,一急之下,一頭碰到石岸上形成龍屋,剛好兩隻角一挑,挑出兩個龍角。
余集鎮
余集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