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炎燊

何炎燊

何炎燊,內科主任中醫師,廣東省名老中醫,東莞市中醫院名譽院長,國務院批准為“有突出貢獻中醫藥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何老臨床經驗豐富,創立了肝、脾、胃並重的脾胃學說思想,擴大了中醫下法在危重病搶救中的套用。其運用育陰潛陽法治療各種疑難雜症,屢起沉疴,為嶺南溫病學的主要發揚者。創立“傷寒溫病融合論”,對肝硬化、尿毒症、冠心病、癲癇等病療效顯著。根據其臨床驗方研製出的人參胃康片、肝康片、健脾開胃飲、清肺止咳糖漿等中成藥,療效甚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炎燊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東莞市
  • 出生日期:1921年
  • 職業:醫生
  • 獲得榮譽:有突出貢獻中醫藥專家
簡介,讀書經驗,

簡介

何老勤奮著述,至今已發表論文 60多篇,出版專著六本,部分論文多次在俄羅斯、日本等國轉刊。
何炎燊教授何炎燊教授
現任東莞市中醫學會理事長、東莞市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廣東省中醫學會顧問、廣州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是廣東省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東莞市(縣)政協第一、二、三屆常委,第四、五屆副主席。
當地人常尊稱何炎燊為“何老"。
自學成才名中醫
何老幼從宿儒習古文,考入高中後喪父失學,乃發奮自學中醫,21歲即以術問世,迄今逾六十餘載。他從醫不久,即享盛名,四方求診者,日踵於門。他為了儘量多診治一些病人,不論嚴寒酷暑,每天早出遲歸,數十年如一日。他不但醫德高尚,醫風正派,極為民眾所稱道;還致力於中醫教育事業,先後主辦了五屆中醫學徒班,兩屆西醫學習中醫班,培養出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型人才250多人,為中醫事業後繼有人,付出了畢生精力。197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廣東省名老中醫”光榮稱號;1986年,衛生部授予他“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作為全國首批中醫藥專家之一,為了表彰他對我國中醫藥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國務院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了證書。
何老精勤力學,至老不倦,博覽群書,學識豐富。他師古而不泥於古,能采眾長,為己所用。臨症精思明審,運用古方以治今病,常有得心應手之妙。何氏擅治溫病,又專於雜病,對內、婦、兒疾病的診斷,均有獨到的經驗,救治頑症痼疾,數不勝數。他亦勤於筆耕,著述甚豐,雖診務繁忙、社會活動多,但仍不忘抽暇撰述,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1篇,出版專著有《常用方歌闡釋》和《竹頭木屑集》等4部,這些是何氏畢生心血結晶,寶貴財富。

讀書經驗

何炎燊老先生從21歲起從事中醫工作,至今72年。現為東莞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何老是自學成名的中醫。他既乏祖傳,又無師授,而且是在抗戰期間,東莞城淪陷的惡劣環境中自學的。然而,何老卻受范仲淹“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啟發,使他鄙視功名利祿,立志做一個濟世良醫。加之他深厚的古文基礎,苦學不輟,終有所成。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何老初學醫時,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時方妙用》等對他有很大的啟蒙作用,但又帶他走了一小段彎路。陳氏是崇古尊經者,常固執己見,又對古代醫家時有不正當的批評。更令何老走彎路的是陳修園對一些淺顯易懂的醫書(如《本草備要》、《萬病回春》、《醫宗必讀》等)視為淺陋不足道,卻推崇他認為說理精闢的著作。何老遵崇陳氏的“指導”,以為要成名醫,必須具有高深的醫學理論。首先要學習的當然是《內經》和《傷寒論》。便下苦功鑽研張隱庵和馬蒔合注的《內經》以及張隱庵自注的《傷寒論》,反覆學習了幾次。他發現馬蒔的註解還不太深奧,而張注則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反比原文更難理解。何老在彷徨苦悶之中,想起李老師的“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教導。做學問功夫,切忌好高騖遠。於是,何老先學習李念莪的《內經知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識後,再詳細鑽研張景岳的《類經》。
何老認為《類經》是一部好書,既全面,又易學,學好此書,可以掌握《內經》的全部要點。學習《傷寒論》時,何老把徐靈胎的《傷寒論類方》和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一起互參。何老認為,徐氏書既給人們提供了《傷寒論》的粗略面貌,又可以邊學邊用。柯氏《傷寒來蘇集》中的《傷寒論注》明晰翔實,而《傷寒論翼》更將六經辨證之妙義,闡發無遺。何老近年對他的學生說,幾十年來瀏覽的各家註解《傷寒論》之書多種,而得力者還是此兩書。
何老在走了一小段彎路後,認真吸取教訓,下定決心,永不好高騖遠,堅持學以致用。他把小時讀過的醫書,如《醫學心悟》、《本草備要》、《瀕湖脈訣》、《筆花醫鏡》等重新披閱。經過細心琢磨之後,發現自己過去所得到的都是皮毛,如今才學習到一些精髓。一天傍晚,他正在研究程氏止嗽散的組方義理,恰巧有一位咳嗽病人求診。訴說感冒後咳嗽已十多天,已服過辛溫解表、苦寒清熱等多劑不效。何老根據程氏所說:“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過熱則咳;金性剛燥,畏冷者也,過寒亦咳。”何老用止嗽散加杏仁、貝母治之,“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病人服後,兩日即愈。故何老常言:“一些看似淺近,而確有實效的書,較之面壁虛構,侈談闊論者,遠勝多了。”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對仲景的名言“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何老理解“方”字為治病的方法,而不是單純一首方子。何老學過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他對唐宋以後直到近代的醫家不存偏見,採擷其長,為己所用。如劉河間,從研究《內經》得出的“六氣皆從火化”的道理,後人就說他是“寒涼派”。何老指出,劉河間除創立了如防風通聖散等大寒清解的方法外,還創立治“風痱”的地黃飲子,方中的附子、肉桂、巴戟、肉蓯蓉、熟地黃、山茱萸等都是大溫大補之藥,怎能說他是寒涼派?又如李東垣,從脾胃為元氣之本立論,創立補中益氣湯等許多昇陽補氣方劑,被說成是“溫補脾胃派”。然而,沿用至今有解表清熱、解毒散結功效的普濟消毒飲便是東垣的傑作,怎能說他是“溫補派”?又如張景岳善用熟地黃,時人給他的綽號為“張熟地”,是地道的“溫補派”。但他用白虎湯加味的“玉女煎”被葉天士用治溫病氣血兩燔;他的“保陰煎”不用一味炭類止血藥,而用黃芩、黃柏治各種虛火出血有良效,怎能說他泥執溫補呢?
何老認為,初出茅廬必須善治時病。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是他學習的重點。雖然後人對吳氏頗有微辭,說他此書是抄襲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而成,而強劃三焦辨證等等。何老也發現吳氏著書校勘疏忽之處(見醫話《談古人著書校勘之疏忽大意》一文)。然而,瑕不掩瑜,此書還是一本治溫病必讀之書。其中吳氏自製的銀翹散、桑菊飲、三仁湯、清絡飲等都是辛涼解表的名方,尤其是吳氏自製的三甲復脈湯,更為何老所常用。|
如果說吳氏《溫病條辨》是一家之言,那么王孟英的《溫熱經緯》除了以《內經》、《傷寒論》有關溫病的條文為“經”之外,還博採葉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著作,內容豐富。雖然王氏也有偏好寒涼,有時固執己見的缺點,但此書可與《溫病條辨》同為治溫病書的雙璧。
何老認為,中醫學術是不斷發展、修正和補充的。明末以後的醫書最為實用。他常指導學生,對於卷帙浩繁的中醫書,如古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只能瀏覽,而清代的《醫宗金鑒》和近代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應細讀了。
黃卷青燈,勤於筆耕
何老從12歲起自學中醫,到現在已經80多年。80年多來,他黃卷青燈,讀書從無間斷。何老讀書,是手眼並用的。在細讀和精讀醫書時,必拿著筆,邊讀邊寫。何老初學醫時,用紙卡片寫上疑難問題。成名以後,他寫的範圍更廣了。線裝中醫書的“天頭”很寬,是有意留下空白給讀者寫評釋、體會的。例如,他在《臨證指南·中風門》治某嫗一案的初診方藥上批上“苦辛酸降,微寒泄熱,可治肝火上炎之高血壓”,他試用有效,寫了《葉天士治中風一案啟示》一文在《中醫雜誌》發表。又如他讀秦伯未的《清代名醫醫案精華》時,總結每一家的名案,作出一篇評析,附於篇末。許多同道爭相抄采,認為得何老評析,學習時就事半功倍,獲益更多。
何老有兩種筆記本,一是記錄學習心得,一是錄效方。幾十年來如一日。現在,雖已84歲高齡,目昏手抖,他還訂閱了20多份報紙雜誌,憑藉高倍數的放大鏡,一行一行地閱讀,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是他的人生信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