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冠環

何冠環

何冠環博士,1955年生,廣東新會人,美國亞里桑那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宋代史,師承宋史學者羅球慶教授與陶晉生教授。現任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副教授。有《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北宋武將研究》、《攀龍附鳳:北宋潞州上黨李氏外戚將門研究》專著三種,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近期研究北宋外戚將門及北宋內臣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冠環
  • 出生地:廣東新會
  • 出生日期:1955年
  • 畢業院校香港中文大學
個人簡介,個人學歷,任職經歷,論著目錄,書籍(經審出版)專著,論文(經審出版),書評(經審查出版),書籍(非經審查出版),翻譯(非經審查出版),

個人簡介

何冠環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哲學碩士,美國亞里桑那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宋代史,師承宋史學者羅球慶教授與陶晉生教授。曾任教香港公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教育學院。一九九八年開始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教,二零零四至二零零八年擔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二零零八年底調任中國文化學系副教授。二零零六年獲選為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二零一零年獲選為嶺南宋史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一九九四)、《北宋武將研究》(二零零三)、《攀龍附鳳:北宋潞州上黨李氏外戚將門研究》(二零一三)專著三種,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近期研究北宋外戚將門及北宋內臣問題。

個人學歷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1977)、哲學碩士(1979)
亞里桑那大學哲學博士(1990)

任職經歷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副教授(2008-)
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兼高級講師(2004-2008)、高級講師(2000-2004)、講師(1998-2000)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講師(1995-1998)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歷史系講師(1993-1995)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1991-1993)
顧問工作與行業服務
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2006- )
香港亞洲研究學會執行委員(2008-)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學術顧問(2006 -)
香港學歷評審局專家成員(2004 - )
《宋史研究論叢》編委(2003 - )
嶺南宋史研究會副會長(11/2010 - )
研究領域
宋代政治軍事史
宋代內臣及文臣武將

論著目錄

書籍(經審出版)專著

1、《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0月。
2、《北宋武將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8月初版,2008年4月再版。
3、《攀龍附鳳:北宋潞州上黨李氏外戚將門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5月,454頁。

論文(經審出版)

1、〈試論華夷合治下的曾紀澤與馬格里〉。《史潮》,新刊號,3‧4 (1977年),頁10-27。
2、〈金亡後完顏氏行蹤考略〉。《史潮》,新刊號,3‧9(1979年),頁60-63。
3、〈司馬光通鑑與金之帝王學〉。《史潮》,新刊號,7‧9 (1981年),頁5-10。
4、〈宋初三朝武將的量化分析──北宋統治階層的社會流動現象新探〉。《食貨月刊》復刊第16卷,,第3、4期合刊(1986年),頁115-127。
5、〈宋太宗箭疾新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0卷(1989年),頁33-58。
6、〈金匱之盟真偽新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5卷,第3期( 1993年),頁83-89。
7、〈論靖康之難中的种師道與种師中〉。載楊炎廷編:《羅球慶老師榮休紀念專輯.宋史論文集》,香港:香港中國史研究會,1994年,頁46-69。
8、〈論宋太祖朝武將之黨爭〉。《中國史學》,第5卷( 1995年),頁45-62。
9、〈論宋太宗朝武將之黨爭〉。《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4期(1995年),頁173-203。
10、〈論宋初功臣子弟馬知節(955-1019)〉。載廖伯源主編:《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頁261-303。
11、〈水滸傳第一反派高俅(?-1126)事跡新考〉。《東吳歷史學報》,第5期(1999年),頁49-92。
12、〈敗軍之將劉平(973-1040後)——兼論宋代的儒將〉。《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8期(1999年),頁103-138。
13、〈狄青麾下兩虎將——張玉與賈逵〉。《嶺南學報》,新第1期(1999年),頁201-226。
14、〈曹利用(971-1029)之死〉。《新亞學報》,第20卷(2000年),頁137-195。
15、〈北宋楊家將第三代傳人楊文廣事跡新考〉。《嶺南學報》,新第2期( 2000年),頁89-121。
16、〈宋太祖朝的外戚武將〉。載詹福瑞等(編):《漆俠先生紀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309-319。
17、〈宋太祖的從龍功臣李處耘(920-966)〉。《暨南學報》(哲社版),第25卷第2期(2003年),頁99-115。
18、〈宋遼唐河、徐河之戰新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12期(總第43期)( 2003年),頁107-120。
19、〈《全宋文》所收碑銘之宋初內臣史料初考〉。《東吳歷史學報》,第11期(2004年),頁29-58。
20、〈狄諮卒年考〉。朱瑞熙、王曾瑜、蔡東洲(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第11輯),(成都:巴蜀書社, 2006年),頁531-537。
21、〈老將知兵:宋初外戚名將李繼隆(950-1005)與景德之役(1004)〉。張希清、田浩、穆紹珩、劉鄉英(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203-247。
22、〈北宋外戚將門陳州宛丘符氏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07年新第17期(總47期),頁13-50。
23、〈北宋內臣藍元震事跡考〉。載張希清(主編):《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502-512。
24、〈宋太宗朝外戚名將李繼隆(950-1005)〉,《東吳歷史學報》,第二十期(2008年12月),頁75-153。
25、〈將門學士:楊家將第四代傳人楊畋生平考述〉,載李裕民(主編):《首屆全國楊家將歷史文化研究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年,頁31-68。
26、〈楊家將研究的新史料:讀楊畋《楊畋妻陶氏墓誌》及王陶《楊畋墓志銘》〉,《楊家將文化》, 2009年第3期(總第七期),頁5-14。
27、〈南宋初年一則有關种師道的神話〉,《九州學林》,第七卷一期(2009),頁194-205。
28、〈北宋內臣藍繼宗事跡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0年1月,第50期,頁1-40。
29、〈現存的三篇宋代內臣墓志銘〉,《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1年1月,第52期,頁33-63。
30、〈范仲淹麾下大將范恪事跡考〉,《九州學林》,2010年秋季,頁153-185。
31、〈宋初西北邊將李繼和事跡考述〉,《東方文化》,第44卷第1、2期合刊(2011年12月),頁181-213。
32、〈北宋外戚將門開封浚儀石氏第三代傳人石元孫事跡考述〉,《新亞學報》,第30卷(2012年5月),頁99-161。
33、〈宋初內臣名將秦翰事跡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5期(2012年7月),頁23-57。
34、〈北宋保州保塞外戚將門劉氏事跡考〉,《新亞學報》,第31卷(下)(2013年6月),頁249-311。
35、〈北宋邊將劉兼濟事跡考〉,《九州學林》,2013年秋季(第32卷),頁79-95。

書評(經審查出版)

36、.Ho Koon-wan, Book Review on Chao P’u Ping-chuan(A Political Biographyof Chao P’u)書評:《趙普評傳》, Hsin Shih-hsuehQuarterly, Vol. 2, No. 4(December 1991), pp. 161-169.

書籍(非經審查出版)

37、何冠環、陳文芬合編,《皇仁書院歷史圖片集》,香港:皇仁書院,1993年。

翻譯(非經審查出版)

38、Ho Koon-wan, Translation of“The Composition of the T’ang Ruling Class: New Evidence fromTunhuang”, in Jing-shenTao(ed.)〈從敦煌文書看唐代統治階層的成份〉(譯文), T’ang Shih Lun-wen Chi(CollectedArticles of T’ang Studies)《唐史論文選集》, (Taipei: Yu Shih Press,1990) pp.87-130.
39、Ho Koon-wan, Translation of“Discourse on the Ban of the FalseLearning”〈論偽學之禁〉(譯文),載陶晉生編譯:《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頁159-2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