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徵、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低碳城市
  • 外文名:Low-carbon City
  • 特點: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
  • 試點上海保定
  • 低碳試點:南昌市
背景,試點工程,城市構成,低碳保定,中國電谷,低碳第一,發展路徑,思考定位,新能源情結,太陽能之城,示範城市,數字說話,換算,CO2排放量,低碳東台,戰略性選擇,低碳產業,比較優勢,幾點建議,城市標準,怎樣才是低碳,評估新標準,吉林不是低碳,工作組,相關套用,

背景

低碳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發展低碳城市為榮,關注和重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代價最小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性的舒緩包容。
自2008年初,國家建設部與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大陸以上海保定·中國電谷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後,“低碳城市”迅速“躥紅”,成為中國大陸城市自“花園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競爭力城市”......之後的最熱目標,該目標將具有長期的特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首任主任夏堃堡先生稱“低碳經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著名學者林輝認為,建設低碳社會和低碳城市,正是對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具體和有力的實踐,並且具有全民的參與性、持續性,能夠做到共建共享。
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提出,該部今後將著力做好包括加快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等五方面工作,以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環境問題
綜合而言,可以預計,低碳城市將成為城市品牌的新高標。

試點工程

根據《通知》,第二批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範圍為: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和石家莊市、秦皇島市、晉城市、呼倫貝爾市、吉林市、大興安嶺地區、蘇州市、淮安市、鎮江市、寧波市、溫州市、池州市、南平市、景德鎮市、贛州市、青島市、濟源市、武漢市、廣州市、桂林市、廣元市、遵義市、昆明市、延安市、金昌市、烏魯木齊市。
“西北低碳城鎮支撐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方案研討會日前在蘭州理工大學舉行。該中心以西北低碳城鎮建設需求為目標,對能源和環境問題展開科學研究,重點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從經濟規模和可操作性出發,以點帶面、以城鎮為主,解決實現不連續能源向連續能源的轉換及高效利用等重大科學問題。
在26個城市中,延安市、武漢市、廣州市、所在的省還是第一批國家,其中廣州市和昆明市還為所在省的省內低碳試點城市
此前,國家發改委曾於2010年7月19日發布《關於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廣東、遼寧、湖北、陝西、雲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八市為我國第一批國家低碳試點。
至此,我國已確定了6個省區低碳試點,36個低碳試點城市,至今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當中除湖南、寧夏、西藏和青海以外,每個地區至少有一個低碳試點城市。換句話說,低碳試點已經基本在全國全面鋪開。
2014年3月5日,許昌學院、許昌市魏都區人民政府、河南萬里路橋集團有限公司在許昌學院共同簽署戰略合作三方協定,籌劃成立“許昌市建設工程低碳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加強在許昌市開展“城鎮道路低碳建設養護示範區”領域的戰略合作與技術研發。這是許昌學院繼2013年12月與許昌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書》、全面開展校地深度合作之後,學校著力深化戰略轉型、堅持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辦學、大力推進政校企合作、不斷改革創新的又一重大舉措。許昌學院黨委書記王清義、院長陳建國、黨委副書記王洪彬、副院長鄭直,許昌市魏都區人民政府區長楊朝暉,河南萬里路橋集團董事長張良奇等出席簽約。

城市構成

低碳城市的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開發低碳能源是建設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證,清潔生產是建設低碳城市的關鍵環節,循環利用是建設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續發展是建設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新能源利用
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全世界都認識到必須採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即一方面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面對能源危機,許多國家都在下大力氣研究和開發利用“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源、風電、水電的新技術新工藝。
綠色能源可概述為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狹義地講,綠色能源指氫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電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廣義的綠色能源包括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採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氣、清潔煤和核能等。
“綠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後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氣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將得到改善。世界上對“綠色能源”開發比較重視,擁有先進技術並已取得良好效益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美。僅1989年到1992年,國800多家再生能源公司年收入每年遞增就達16%,由此可見“綠色能源”的發展正方興未艾。人類必須大力發展“綠色能源”以適應低碳城市的要求。
清潔技術
實現低碳生產,就必須實行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它要求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全過程中不斷進行循環,,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清潔生產是從資源的開採,,品的生產,產品的使用和廢棄物的處置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們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一個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這與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謀而合。因此,實施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是低碳城市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和方向。
綠色規劃
科學的城市規劃是建設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會直接影響到周邊區域的環境污染,城市規劃除了考慮單個城市自身特點外,還應結合城市所在區域和國家的發展戰略來進行考量。
第一,產業規劃。在城市發展規劃中,要降低高碳產業的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藝、設備和企業的力度;提高各類企業的排放標準;提高鋼鐵、有色、建材、化工、電力和輕工等行業的準入條件。也就是說,要從決策源頭上保證城市總體規劃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在規劃階段就推動向低碳城市的方向發展。
第二,交通規劃。低碳城市的交通戰略可從兩個方面實現:一個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數量,如果這個數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單位排放為一定的情況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個方面是降低單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數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續降低單位汽車的碳強度,就可以降低整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兩個方面說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導和實施公共運輸為主導的交通模式。在這一點上,巴西的庫里蒂巴堪稱成功的例子。
綠色建築
建築施工和維持建築物運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戶,低碳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綠色建築。綠色建築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又能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間。
綠色建築的建設包括:建築節能政策與法規的建立;建築節能設計與評價技術,供熱計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術與產品在住宅建築中的套用等;推廣建築節能,促進政府部門、設計單位、房地產企業、生產企業等就生態社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減少碳排放的進程中,綠色建築的普及和推廣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綠色消費
減少CO2排放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而且個人也應當承擔責任。我們應當倡導和實施一種低碳的消費模式,一種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在維持高標準生活的同時儘量減少使用消費能源多的產品。在減少碳排放方面,個人的行動非常重要,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幫助減少碳排放。從日常生活做起,節省含碳產品的使用,實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我們就可以為實現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做出貢獻。

低碳保定

2008年5月12日下午,來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處的專家組一行七人,在對河北省保定市的新能源產業考察調研後普遍認為:保定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並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該城市成為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希望很大。
低碳城市低碳城市
據保定市外辦主任劉志強介紹,專家組是就聯合國規劃推出的《產業集群與資本運作方案國際試點項目》來保定市考察。該項目擬定於二00八年在中國篩選五個城市作為試點地區,並給予支持,評估合格後再進行推廣實踐。河北省已有廊坊市入選該項目試點城市。
專家組在此間的行程中,分別參觀了即將竣工的中國首座電谷大廈、中國最完整太陽能光伏產業鏈企業——英利集團以及中國電谷風電產業園等,並就相關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專家組負責產業集群與資本運作方案的專家羅響稱,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於較低的水平。保定的新能源已明顯的形成了幾大產業集群,這就構成了建設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礎。保定或將成為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
據悉,保定市已形成光電、風電、節電、儲電、輸變電與電力自動化六大產業體系,新能源企業達一百六十餘家,“中國電谷”和“太陽能之城”享譽海內外,籍此,保定已成為全球性保護組織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的首批兩個試點城市(另一個為上海)之一。
保定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馬學祿表示,該市計畫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建成一個銷售收入超千億、國際化的可再生能源與電力設備產業基地,探索出一條能源可持續利用的區域發展新路,使保定真正成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倡導者。 

中國電谷

既不能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在這兩個重大選擇面前,保定必須在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開闢一條“綠色通道”。

低碳第一

選擇河北保定作為走近低碳經濟實踐篇的採訪對象之一,是因為保定創了兩個“低碳”第一:
低碳城市低碳城市
一是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向社會公布了《關於建設低碳城市的意見》,與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保定市發改委聯合制定完畢。這是首個以政府檔案形式提出的促進低碳城市發展的文本,它標誌著保定城市發展步入了以能源節約、新能源推廣套用和碳排放降低為主要標誌的低碳模式
二是在河北省年初公布的2008年經濟發展統計報告中,保定市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財政收入增速,雙雙第一次衝上河北第一的位置,其中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增速更是高達40%。
“這讓很多人吃驚,但我們自己知道,它絕不是一個偶然現象。”保定市委書記宋太平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以縱橫兩方面一系事實和數據說明,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保定經濟之所以能逆勢而上,是區域產業定位準確所致。“依託歷史基礎,確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保定逐步找到了一條既切合實際又具備潛力的低碳發展之路。實踐證明,這條路我們走對了。” 

發展路徑

選擇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保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中國第一個低碳城市保定中國第一個低碳城市保定
保定位於河北省中部,地處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然而,作為大北京都市圈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結點,保定的發展既得益於這一區位,同時又受限於這一區位。
“肩負著保護白洋淀、維護京津生態安全以及農副食品供給的重大責任,保定必須要有大局意識。”保定市市長於群在接受採訪時說,保定既不能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在這兩個重大選擇面前,保定必須徹底捨棄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在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開闢一條“綠色通道”。 

思考定位

保定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保定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保定的產業基礎源於“一五”時期國家在此建立的保定天威、風帆、樂凱等8大企業,涉及機械製造、棉紡、造紙、化工等產業領域。
2000年前後,這些企業普遍存在著發展不景氣、效益下滑的現象,而作為全國5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的保定高新區,也面臨著產業規模小、缺乏特色和競爭力的困擾。
如何依託高新區,選擇既切合當地實際又具有潛力的產業作為發展支撐,成為保定亟須解決的一道難題。保定市委、市政府冷靜地分析了自身產業結構和發展優劣勢,最終確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設備產業”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
低碳系統低碳系統
科學的決策和因地制宜的選擇,為保定發展注入了活力,長期徘徊不前的保定高新區第一次實現了“柳暗花明”的飛躍。
類似這樣“取”和“舍”的故事,在保定還有很多。
2006年初,保定市委、市政府借鑑美國“矽谷”的發展經驗,依託天威、中航惠騰、風帆、英利等一批骨幹企業,審時度時地提出打造“中國電谷”的發展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迅速吸引了包括中國兵裝、國電集團、中航集團等在內一批大型企業的產業項目。
“由於當時保定城市總體規劃尚在調整中,又加上國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政策,‘項目等地’現象非常突出。”於群回憶道,“當時我們高新區已經規劃好了文體、會展、行政和商務4大中心,但由於種種原因,這4大中心的5400畝用地一直閒置著。把寶貴的土地資源留給產業項目,還是繼續啟動這幾大中心的建設,成為保定市委、市政府需要儘快做出的一個選擇。”經過綜合考量,反覆權衡,市委、市政府最終做出了“調整4大中心建設用地、優先用於產業發展”的決策。
“這一決策迅速促成了一批產業支撐項目的開工建設,比如總投資30億元的英利三期工程、總投資126億元的六九矽業等。這些位於價值鏈高端的‘大塊頭’,將為保定在新一輪新能源產業的競爭中贏得更多話語權!”於群信心十足地說。
保定新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保定與上海共同入選首批試點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續能源生產的“電谷”》的研究報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國乃至世界低碳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發布了《關於建設低碳城市的意見》,“低碳保定”的建設正式啟動,“中國電谷·低碳保定”成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如果說建設‘中國電谷’更多的是考慮經濟成長點的話,‘低碳保定’則是一個全新的發展理念。”於群說,“這一理念的形成,得益於我們對新能源產業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對發展理念更深層次的思考。‘低碳保定’就是要讓新能源支撐我們的發展、融入我們的生活、承載我們的未來。” 

新能源情結

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保定經濟發展中增長最快、拉動力最強的支撐產業,因為新能源,保定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我有幸到河北保定調研過,那兒的低碳設施讓我吃驚,新能源份額占到10%!說保定有一種新能源情結,一點也不為過。”不久前,來自英國蘭卡斯特大學一位名叫大衛·泰菲爾德的低碳專家,這樣描述他眼中的保定。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原保定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馬學祿見證了“中國電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全過程。他告訴記者,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方面,保定已具備了系統的發展思路與產業體系,形成了光電、風電、節電、儲電、輸變電與電力自動化設備製造六大產業集群,相關企業已超過160家。
保定市發改委副主任李建領給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在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環境下,“中國電谷”2008年依然保持了主要經濟指標40%以上的增速,實現銷售收入260.5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出口創匯9.77億美元,同比增長82.7%。
在保定“中國電谷”,還誕生了若干個“中國第一”:
這裡有我國唯一一家全產業鏈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企業————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光伏電站項目62兆瓦葡萄牙茂拉光伏電站就是由該公司承建的,已併網發電。
2008年英利公司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該公司依然保持著光伏電池每瓦主原料矽和非矽成本消耗量最低的世界紀錄。
由15位院士參與成立的我國第一個大功率風力發電葉片研發中心———保定華翼葉風電葉片研發中心也建設在這裡,其自主研發的2兆瓦風電葉片已成功下線,3兆瓦海上風機項目已被科技部列為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
“中國電谷”已經形成涵蓋風電葉片、整機、控制等設備產業體系,其中中航惠騰公司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風電葉片生產企業,葉片產量突破4000副,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國電聯合動力公司2008年實現100台1.5兆瓦級風電整機生產目標,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一舉進入國內風電整機五強行列。
在節電領域,這裡誕生了我國第一套高壓大容量電機串級調速系統,以大型電動機節能內饋調速技術、串級調速技術為代表的自主創新項目,將為改善我國大型電動機耗能過高、實現節能減排提供有力技術支撐。“中國電谷”還與華北電力大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共同組建了國內第一家可再生能源學院,為新能源研發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截至2008年底,中國電谷累計售出光伏產品與風電產品分別為500兆瓦和5089兆瓦,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1064萬噸,為緩解全球氣候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保定,市長於群還有個“新能源市長”的稱號————“我很樂意這樣的叫法,到保定工作3年來,我明顯感受到了人們對於新能源認識的變化與深入,這一點我很欣慰。”
讓於群更欣慰的是,在連續多年的發展中,因為新能源,保定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來自保定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新能源產業占保定市工業的比重約為14%左右,對該市工業的貢獻率約為23%,新能源產業已成為保定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支撐。
中國兵裝集團、國電集團等一批央企已相繼加盟“中國電谷”建設,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主體的“中國電谷”金融平台建設全面啟動,保定先後被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認定為全國唯一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化基地”、“新能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再通過10年的努力,我們將把‘中國電谷’建設成一個年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利稅超200億元的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發展基地,建成國內最大、面向世界的新能源產業領軍城市。”於群說。 

太陽能之城

一方面積極開展節能減排,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推動新能源技術的創新與套用,保定正以建設“太陽能之城”為載體,努力做好低碳經濟的“加減法”2007年以前,在保定城西北角,有一片2300多畝的空地,這裡集中存放著熱電廠產生的2000多萬立方米粉煤灰,每到冬春多風季節,西北風卷著黑煤灰直撲市區……
太陽能之城太陽能之城
如今,這個被市民稱為“黑風口”的地方,正成為保定風電產業的“綠風口”————一個研發、製造、零部件、原材料配套的風電產業園已經初具規模,首期10個項目入園建設,預計投產後可實現產值百億元。經過治理改造,困擾居民多年的污染也得到了徹底根治,附近西廉糧村村民李金婷高興地說:“過去一颳風,被子衣服都不敢拿出來曬,現在不落灰了,心裡甭提多亮堂!”
一方面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實施“藍天行動”、“碧水計畫”和“綠萌行動”。
作為建設低碳城市的重點內容之一,保定2007年提出3年建設“太陽能之城”的目標:通過在全市範圍內引導、推廣套用太陽能產品,力爭到2010年實現節電4.3億千瓦時目標,減排二氧化碳42.8萬噸。
“保定有1100多萬人口,財政並不寬裕,但在‘太陽能之城’建設上,我們開動腦筋、多措並舉,甚至是‘小題大做’!”保定市市長於群說,自2007年以來,保定在“太陽能之城”建設上已累計完成投資2.57億元,已有105個居民生活小區完成太陽能套用改造,市區101個主要路口的交通信號燈全部改造成太陽能控制。不久前,世界首座光伏發電與五星級酒店一體化建築電谷大廈也在保定正式投入使用。 

示範城市

新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新能源綜合套用、節能減排措施的有效實施,為保定市建設低碳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成績突出,2008年保定市被科技部授予“國家綜合利用太陽能示範城市”稱號,在建設低碳城市的目標上,保定又前進了一步。
在此基礎上,保定市還從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低碳社區建設、低碳化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創新、完善低碳管理,促進低碳規劃的有效實施。由國內低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任顧問、保定市主要領導參與發起的“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會”也即將掛牌成立。
從傳統的製造加工業到新興的新能源產業,從培育、壯大低碳產業到低碳城市建設,保定經歷了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陌生到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一個由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低碳發展格局正在保定逐步形成。
“在建設低碳保定的框架下,我們不僅要在產業上做好對接,在生活和消費上也要做好對接,這兩方面缺一不可。”保定市委書記宋太平強調說。

數字說話

換算

一噸碳在氧氣中燃燒後能產生大約3.67噸二氧化碳。其計算是這樣的:碳的分子量為12,二氧化碳的分子量為44,44/12=3.67。

CO2排放量

CO2排放量計算關係式 Q=(E×A-B) ×R×44/12
其中:Q — CO2排放量(t);
E —能源消費總量(MJ);
A — 單位能源含碳量(t-C/MJ);
B — 固碳量(t);
R — 氧化率。
能源消費實物量折算為能量單位,即 E=α×E0
其中:α—能源折算係數(MJ/t)
E0 —能源消費實物量(t)
能源含碳量=E×β
其中:β—能源潛在排放係數(t-C/MJ)。
根據能源含碳量= E×β=E×A,所以β=A
固碳量=固碳產品產量×單位產品(能源)含碳量×固碳率
碳排放量=E×β-B=E×A-B
實際碳排放量=(E×A-B)×R
實際二氧化碳(CO2)排放量=44/12(E×A-B)×R
能源折算係數,我國能源的地位發熱值是以Kcal / kg(kcal / m³)為單位進行計算的,我們要換成GJ/ t為單位或GJ/ m³為單位進行計算,這樣我們要按1cal=4.1868J 關係式進行折算。

低碳東台

戰略性選擇

哥本哈根會議曲終人散。關乎地球和人類未來的艱難談判,融化了冰山一角,圍繞著減排責任分擔的博弈和較量已具“白熱化”。中國至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二氧化碳40~45%的承諾,必將傳遞和分解到包括東台在內的縣域經濟的城市發展和產業戰略中。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低碳型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提出培育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也就在上月末的31日,東台市委十二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了新一年“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建和諧”的發展任務,強調“保護增長與調結構、促轉型更加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結構,壯大新興產業的規模,不斷推進東台的城鎮化建設。”
無論從政府工作鮮明提出的“產業結構創新、科學規劃生態濕地的城市建設、推進循環經濟下的節能減排創新、加快集群經濟的內涵式”發展理念目標提出,還是東台已具“低碳城市”資源的比較優勢看,推進東台“低碳城市”的建設,可謂恰逢其時,順乎發展。
席捲全球的國際經濟危機,對我國推進科技進步,調整經濟產業結構,推進城市的循環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會。從經濟學角度看,能源與環境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按照時下發展模式,中國人要達到歐美國家的生活水平,需要兩個地球。另外,維持中國的快速發展就GDP而言,每年發展下限是8%,而我們的資源僅能支持經濟發展到4%,並且很多資源已經過度開採。對於我們來說,要想發展,必須做出選擇。這是中國政府在強勢扭轉,我們正在沒有選擇的走向“低碳經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經濟危機常常伴隨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經濟周期在經歷了低谷之後往往會在一定時間內催生新技術、新產業,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新繁榮。“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經濟為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徵,政府公務管理層以建設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 

低碳產業

一個城市的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的振興提供支撐,其自身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找到發展機遇。就東台而言,若在發展“低碳城市”過程中,通過率先發展低碳經濟,打出東台“低碳城市”名片,不僅可以吸引資金和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和最佳化,還將提高能源效率、最佳化經濟結構、促進消費者行為的低碳化,它還能使東台的文明城市形象得以進一步的提升,從品牌行銷學角度看,東台若推出“低碳城市”建設,又是搶占了全省唯一一家縣級城市的低碳、生態的“心智資源”,並且贏得了與其它發達城市的“競爭支點”,以微妙的改善與他們的力量對比,用“低碳城市”的利用尖刀插在競爭對手的空白處,可更多的贏得“低碳城市”品牌的先機。另外,城市的低碳化還可以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體系乃至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有著相當長的產業鏈,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經濟力量,影響發展和競爭格局。
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後,東台迅即提出“打生態牌、走綠色路、拉產業鏈、建特色區”的發展思路。這無不體現出政府對城市發展的戰略空間思維,體現出政府行政效率和政府管理經濟的綜合能力;體現出東台城市精神社會學意義上的城市發展智慧;體現出尊重歷史,尊重發展過程的唯物史觀的共同哲學基礎;體現出不同時期,城市規劃的發展必須符合實際,又要與時俱進共同的理念品格;體現出在一定的主體下,東台發展的基本價值更趨合理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低碳城市”理念中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摒棄“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過渡,崇尚健康、節約、平等、協調、共存,精神追求與物資滿足協調,多種文化的互補與滲透在東台的新一輪經濟規劃中已得到充分顯現。“以彼之道”,無法“還施彼身”。“後哥本哈根時代”,東台已認識到經濟結構性矛盾的日益凸顯,低層次重複性項目的建設較多,高新技術項目缺乏,傳統產業比重仍然較大,增長方式偏重於粗放,創新驅動力不足等等,這些在市委十二屆七次會議中已經形成“惟有加快經濟轉型,才能實現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共識。”
倡導“低碳城市”建設,對於東台來講不是盲目跟風,而是過去東台城市戰略和城市發展的基礎已具“準低碳”化,再有更為重要的是東台處於江蘇沿海開發的腹地、南通和鹽城沿海的重要結點,作為“太平洋西岸唯一沒有被污染的濕地”,東台有著肩負保護生態以及作為輸出蘇南重要農產品基地的食品安全責任。事實上東台在近5個月中,已婉言謝絕了11個不符合低碳產業導向和能源環評審查的項目,涉及投資高達16億元。

比較優勢

後哥本哈根時代”、“低碳城市”、“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低碳交通”、“低碳社會”、“低碳社區”等等迅速“躥紅”,東台新一輪戰略明確的“綠色製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綠色旅遊”的產業方式和竭力打造的“東方溫地,生態家園”,是在積極策應和借力的“國家戰略”,我們已經看到東台戰略哲學層面上的現實意義,即一、在外延上,它反映最前沿的國家和城市發展動態,領導者靠前沿陣地指揮;二、在內涵上,符合了新事物的基本屬性,即發展性和前瞻性。東台認識到兩者必須相互相承,缺一不可,前者定位方向,後者明確生命力和創造力。在今天看來這正是東台推進科學發展,提升城市品位,倡導產業生態文明,規劃生態城市建設,明確東台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在城市建設中,東台注重風電、太陽能、光伏新能源等低碳產業的發展,已有134颱風機併網發電的被稱之為亞洲總體最大的國華風電場,又有投資130億元,5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項目新的規劃;落戶東台的沿海地區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的華電尚德東台50兆瓦伏電站的已開工建設;泰勝風電的風電塔筒在內的5家新能源設備企業的達產和開工建設;美國GLG集團的潤澤甜葉菊生產項目;以海天水產品為龍頭的螺旋藻、柴菜入住的綠色食品工業園;世界500強企業中糧集團的百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三個10萬頭以上養殖小區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生態型市民廣場的建成開放,濱河路、北濱路已成為的新城市風景線,全市新增的56項綠化工程,通榆河風光帶二期、站前路綠色帶、東進公園的全面改造,新鋪設的污水管網和何垛橋以南大部分地區的污水集中處理以及實施的“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和村莊綠化工程,實現了全市森林覆蓋率20.4%,東台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已取得成效,二、三產業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83.3%。董永七仙女文化園的火熱開業和有機串聯的西溪唐塔寺、安豐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可謂實現了“接軌大上海”戰略中文化建設的“落地”。
東台擁有的85公里長的海岸線,2697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156萬畝連陸的灘涂,是聯合國認可的太平洋西岸唯一一塊未被污染的濕地。所有這些都是東台所具備發展低碳城市的“硬實力”。

幾點建議

東台2009預計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達313億元,聚集了一批央企、國企、500強企業。在面臨著全球變暖和進入的後危機時代雙重考驗下,依據發展東台“低碳城市”的比較優勢,將低碳理念融入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之中,加快經濟轉型和產業提升的步伐,從根本上說是踐行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探索和實踐。
筆者建議建設東台“低碳城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一、在城市的新規劃中,可聯袂包括清華公共管理學院在內的著名學院,制定城市發展的低碳規劃,遵循系統的低碳理念,城市在空間上與更大範圍的區域進行平衡,城市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內部的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在低碳城市建設的同時,還需考慮鄉村的發展需求,要城鄉兩方面協調一致,統一規劃設計和建設,實現水、市政、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城鄉共享,保證區域的總體低碳足跡不超過承載力。增強新建築、新城內居民對城市的認同和歸屬感。城市經濟的發展應依賴於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三次產業共同、有序、協調發展形成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二、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實施對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將農產品加工後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進行系列開發,創進以微生物產業為中心的新型工業化農業,有沼氣條件的農戶可用沼液代替農藥,沼渣代替化肥,生產出優質、有機的農產品。
三、新建工業企業應繼續築起“綠色高地”,引導全市的工業企業積極開發和生產低碳產品,對於產品在製造、施工、安裝和其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應儘量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關愛勞動者的作業環境,呵護消費者,使用環保材料製作,提高生產工效,最終還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四、引導工業企業的經營者必須認識到在今天能源緊張和環境保護面前,企業的戰略必須涵蓋綠色戰略低碳戰略和生態戰略,低碳經濟的競爭是未來產品競爭、品牌競爭、成本競爭的終極歸宿,未來企業的競爭必然是低碳、綠色、生態的競爭,誰擁有低碳優勢,誰就占據了決勝未來的制高點。如果企業做不到低碳和綠色的話,將來不要說參與競爭,就連準入都是個問題。東台可試行開發“低碳產業園”,形成低碳產業園的評估體系,找準低碳設施與低碳技術的套用,低碳產業的集聚,低碳產業的管理實施以及低碳產品的推廣及低碳生活的貫徹,培育“低碳產業園”的示範效應,以此推動低碳工業的建設。
五、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和企業實施,全民共同參與的低碳發展格局,排查全市的重點污染源和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制定階段性的全市減排目標,並將這種些目標進行分解,定期督查。
六、可積極利用媒體輿論、專家講座等形式,普及全體公民的低碳意識,增強他們的實施“低碳城市”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編制《低碳城市機關(家庭)行為手冊》,積極引導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公民形成節能環保、降低污染的自覺行為。
結語:“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之長鱉之長”。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實早已告訴人類對自然生態關係的關愛和態度。自發的生態文明孕育了自然經濟,那是一種農業經濟,人類向自然界索取資源直接消費,滿足自然的發展;工業文明形態培育了工業經濟。在工業經濟階段,人類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原始資源,同時增加了一個環節就是按照人的需要加工改造成為消費品,來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工業產品用過以後再拋回自然中,增加了廢物和污染物;自覺的生態文明會培育出循環經濟。在循環經濟時代,人類認識到資源是有限的,對自然的態度是和諧自然,從消費產品到再生資源,是一種封閉式的物質流動模式。“低碳城市”是人類和工業走向文明的必然之路,也必將是東台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性選擇。

城市標準

怎樣才是低碳

2010年3月19日,中國社科院公布了評估低碳城市的新標準體系,中國至今還沒有任何正式或官方的低碳經濟評估標準,這是迄今首個最為完善的標準。
該標準具體分為低碳生產力低碳消費、低碳資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類共12個相對指標。如果一個城市的低碳生產力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認定為“低碳”。
社科院報告說,把低碳發展的理念和標準整合到“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是至關重要的。
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成為適用此標準的首個案例。
根據當天公開的最新研究報告《吉林市低碳發展計畫》(下稱《低碳計畫》),吉林市碳生產力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還遠未達到低碳經濟的目標。
吉林市將《低碳計畫》視為本市的低碳發展路線圖,正採取積極措施加速轉型。研究由社科院、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和英國查塔姆研究所等數家中外研究機構歷時兩年完成。
吉林市副市長朱長舒19日對本報記者說,《低碳計畫》是階段性的研究成果,解決了什麼是低碳經濟的問題,下一步將就實現路徑和評價體系做出進一步細化。
朱長舒表示,吉林市“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將會參考《低碳計畫》,“吉林市不做表面文章,注重低碳發展路徑的可操作性,務實低調的推進低碳建設”。
根據研究報告測算,吉林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在2020年左右達到峰值,到2030年,將降低至基準情景的60%。

評估新標準

“社科院對這個新標準擁有‘智慧財產權’。”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當日對本報說。
新標準的建模方式是IPAC-AIM技術模型。此模型已經經過全國能源及排放情景分析,以及包括北京、廣東和香港在內的多個地區的情景分析的驗證。建模不包括農、林相關的排放及碳封存。
建立評估新標準的基礎工作是,社科院在三種排放情景下評估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消耗和工業產值:BAU情景、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
基準(BAU)情景是以當前經濟發展模式為基礎,並包括當前針對單位GDP能耗以及其他關鍵領域的政策承諾。但是除此之外,改模型假設沒有引入其他新的政策。
政策情景下,能夠看到由增加的節能措施、可再生能源的推廣、以及污染的減少等所產生的效應;政策還包括高耗能行業工業附加值所占比例逐漸減少,節能技術的推廣,新建建築達到節能標準,重工業自身的提高。
而低碳情景則包括上述所有政策情景方法。此外,它還進一步討論能源體系擺脫碳依賴的問題。例如通過加快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技術的滲透,針對碳捕獲碳封存(CCS)推廣速度的樂觀假設。
《低碳計畫》報告說,吉林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在2020年左右達到峰值,到2030年,其降低至BAU情景的60%。
在這三種情景下,吉林市的能源消耗增長將會持續到2030年。“這將有利於保證吉林的發展,並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為高能效重工業的中期發展創造空間。”
在工業產值影響方面,“低碳情景對吉林市的重工業部門而言並非意味著終結”:某些工業部門的產值有所下降(這與政策情景下相同),其中包括混凝土、制磚及煤炭等。但是這些變化並非一蹴而就,而且也並不顯著。
如果在政策情景或低碳情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找到適當的衡量標準成為主要焦點。社科院報告說:“關鍵問題在於如何才能既反映不同的發展初始條件(即GDP),又能夠體現不同資源條件及產業結構。”
新標準的四大類之一是低碳生產力,包括單位經濟產出的碳排放指標及能耗指標——其測量方法與中國現行的單位GDP能耗指標及可能的全國碳排放強度指標一致。這一大類包括碳生產力以及單位產值能耗等兩個相對指標。
其次是低碳消費,包括人均能源消費和每戶能源消費。可以通過消費指數考察對個人行為的影響。這一大類包括人均碳排放和家庭人均碳排放等兩個指標。
第三是低碳資源,包括低碳能源所占份額,單位能源生產排放量及森林覆蓋率。此大類包括零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森林覆蓋率和單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係數。
最後是低碳政策,考察低碳發展政策及規劃的存在與否,相關規定實施所取得的成效及公眾的認知水平。該大類囊括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建立碳排放監測、統計和監管機制,公眾對低碳經濟的認知度,符合建築物能效標準和非商業性能源的激勵措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標準均為相對指標。也就是說,如果達到低碳水平就意味著其顯著優於全國平均水平。而絕對指標同樣重要,能夠確保所取得的進展與氣候變化相一致。這也將有助於中國在發展的同時設立一個長期目標。

吉林不是低碳

在對上述相對指標進行比對後,《低碳計畫》報告說,吉林市還不是低碳經濟;但是,這僅僅只能反映吉林作為中國傳統重工業城市和製造基地的歷史地位。
研究報告得出上述結論,基於就關鍵指標將吉林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
儘管產業結構相似,但吉林的碳生產力大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吉林人均碳排放是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
在低碳能源指標上,吉林儘管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低碳能源在能源供給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2007年,此比例還不到5%。
吉林市2007年單位能源碳排放為0.61噸碳當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5%。其原因是吉林市的煤炭消耗僅占能源總消耗的大約一半,而全國平均水平為80%。
而吉林森林覆蓋率高達55%。因此吉林具有非常大的森林碳封存潛力。“以土地為基礎的行業將在生物燃料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高速發展的農副產品加工業有可能成為新的碳排放標籤。”
不過,由潘家華所在的社科院研究所制定的這些指標看,尤其是碳生產力,吉林市都遠遠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吉林市還遠未達到低碳經濟的目標”。
但是吉林的轉型正在加速:2005年到2010年期間的目標是將單位GDP能耗降低30%,高出全國目標10%。到2008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37%。
《低碳計畫》報告為吉林市制定了“十二五”規劃期間、到2020年以及到2030年三個不同時期的指標值。
在政策情景下,碳生產力到“十二五”規劃最後一年2015年比2005年提高37%;到2020年提高58%,這略低於低碳情景下的64%,高於基準情景的49%。報告嚴格的說,吉林需要加強國際資金與技術合作,消除這一差距,努力實現低碳發展情景。
人均碳排放至2015年達到每人3.30噸碳,2008年全國平均值為1.36。人均零碳能源消費量2015年達到每人0.44噸碳當量。而單位能源碳排放至2015年達到0.88噸碳當量,全國2008年水平為0.65。
基於順利達到低碳城市的標準,《吉林市低碳發展計畫》分析並建議吉林市在“十二五”規劃中的低碳投資重點,覆蓋石化、供電供熱、新能源戰略、建築、交通運輸、農林和土地使用等方面。
毋庸置疑的是,石化行業成為吉林提高能效和低碳發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吉林市的石化行業是最大的用能行業,擁有吉林石化、吉林化纖等200多家石化企業,生產1000多種化工產品,其能源需求占能源總需求的一半以上。
雖然隨著預期投資的大量湧入,吉林石化行業的排放及能源消耗還將持續,但是能效標準的提高和使用現代化化學加工設施將有助於降低單位產值的排放。
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吉林市使用的生產設備中僅有不到10%可以稱得上“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報告說,好在吉林市已經針對淘汰多餘陳舊設備制訂了明確計畫。
吉林市能源利用檢測中心張世明對本報說,在針對企業的能源審計核查中,“發現在重點企業淘汰落後產能仍有死角,任務仍然很艱巨。比如‘九五’期間就應淘汰完畢的國家明令禁止的高耗能設備仍有相當數量在運行”。
由於石化產業與諸多支柱產業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報告因此建議吉林將石化行業作為追求低碳發展的核心。這些支柱產業包括汽車工業(一汽集團)、農產品加工(吉林長榮農夫產品公司)、高科技產業(一汽啟明公司)、能源部門(中國石油)和醫藥及基因製品(吉林製藥等)。

工作組

在新近頒布的“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根據這一要求,眾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目標,低碳城市已經成為當前城市建設和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安徽第一個低碳試點城市為池州。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低碳城市工作組(簡稱工作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立的。作為城發會的專項工作機構,工作組以服務於會員城市的低碳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整合國內外先進的技術、產品和專業智慧,為會員城市提供全流程的低碳解決方案支持,具體包括:
●深入調研會員城市的碳結構和碳足跡,結合城市的經濟社會狀況,建議低碳城市的工作方向;
●深入研究國內外低碳城市的建設經驗和發展模式,為城市提供培訓與規劃服務;
●匯聚全球領先的低碳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並推動其在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各領域的套用;
●發揮橋樑作用,協助會員城市和項目企業申報國家及有關國際組織的優惠政策;
●開發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幫助城市通過碳交易契約能源管理、項目融資等多種手段,解決低碳建設過程中的資金問題;
●定期開展各類交流活動,傳播低碳城市建設的傑出探索和先進經驗等;

相關套用

2012年由於瑪雅人的預言,我們調侃著它,玩笑著它,但馬上過去的2012年的下半年,我們卻頻繁遭遇著自然的殘酷洗禮:
印度東北部和北方地區,2012年6月下旬遭受暴雨洪水襲擊,造成100多人死亡,幾十萬人受災。
俄羅斯南部,2012年7月6日晚間至7日凌晨遭遇暴雨襲擊,一夜的降雨量竟相當於5個月的雨水總量,洪水已導致155人喪生。
倫敦奧運會前夕,由於持續降雨,英國很多地區河流水位上漲,道路封閉。英國發布了7次洪水警報和27次預警。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 也是在上個月,美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持續兩周酷暑,許多城市40度持續高溫天氣已造成74人死亡。
山東煙臺遭遇暴雨機場工作員水中救飛機。
天津有條路叫 “養魚池路”,暴雨過後終於可養魚了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7月24日,與2011年同期相比,四川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是2011年的 2.8倍。
2012年7月21日 北京特大水災,致使160餘萬人受災,因災造成經濟損失過百億元,多人因此喪生;
2012年10月底的颶風桑迪,肆虐美國,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500億美元,100餘人丟失生命,300餘萬家庭無電力可用,桑迪也終成為美國史上損失最慘重的風暴之一。
世界氣象組織這幾年不斷重複的一個事實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是極不尋常的,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今後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為頻繁,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
當愈發頻繁和惡劣的極端天氣出現在人口、財富、科技等高度集中的城市時,這不僅是對各級政府部門應急管理能力進行的考驗,也對城市居民人身安全、能源、交通、旅遊、城市治安等等構成巨大的威脅。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共同的敵人,中國政府於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氣候[2010]1587號)明確要求,在廣東、遼寧、湖北、陝西、雲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八市開展試點工作。在該建設規劃中重點強調要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十二-五路線圖計畫在未來5年,我國的單位GDP碳排放下降17%。
“低碳城市”,從巨觀概念、理念宣傳的角度,不難為人們接受,但如何實施到具體的操作層面,一直是各級政府,學者、相關從業人員的反覆討論的議題。也就是說,實現低碳城市的目標,並不是作秀這么簡單。
為配合全球低碳城市這一熱題,英國標準協會(BSI)將於今年年底,發布全球唯一的基於城市的溫室氣體評價規範:PAS 2070:2012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nsumption-bas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a city》, 該標準在開發和試用階段得到了C40城巿氣候變化領導小組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指導委員會包括中國 北京+上海+香港、德國 柏林、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英國 倫敦、美國 紐約、澳大利亞 悉尼、日本 東京、韓國 首爾、法國 巴黎、俄羅斯莫斯科等) 和英國倫敦市的鼎力支持,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該標準在倫敦試用過程中取得良好收益。
城市運行和發展中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水平一直是低碳城市建設中關鍵的問題。2009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指出,低碳城市的支撐體系包括:產業結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消費支撐體系以及政策制度體系。國內學者研究的方向和重點的不同,使中國低碳城市建設在試點中有不同的路線圖,部分學者從7個方面入手論證實現建設低碳城市:低碳建築、低碳交通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消費、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低碳管理等。
低碳城市
實現低碳城市,量化、分析、評價是基礎,這也為熱點、重點行業減排目標的識別、配額系統的設定、基礎設施、產業升級的策劃提供堅實的數據、信息來源。
PAS 2070 使用DPSC(Direct plus supply chain)和CB (Consumption- based) 兩種方法,將城市作為獨立整體,按照居民、商業和工業消耗物的種類分別進行碳足跡的分析和評價。
由於國際量化方法只針對組織、項目和產品,將城市作為整體進行溫室氣體的評價是PAS 2070標準的基本要求,這有效的避免了重複計算的可能。
PAS 2070 的特色是:
1、適合於不同規模和文化的城市;
2、可選擇DPSC(Direct plus supply chain)和CB (Consumption- based) 兩種方法,在實踐中易於操作;
3、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
4、識別、分析重點行業碳排放量,分析碳排放強度,幫助城市產業規劃、調整和升級;
5、共同應對區域空氣污染、熱島效應等議題;
6、跨部門跟蹤基礎設施的效率;
7、重點部門的對比,如排放配額的分配;
8、整合居民、商業和工業活動,作為一個城市主體進行考慮;
9、為城市之間的溫室氣體的交易提供了嚴謹的方法基礎。
在順應《聯合國氣化變化公約》基礎上,PAS 2070 將CO2、CH4、N2O、HFCS、PFCS、SF6 納入盤查的範圍。如同其它盤查、交易等機制,該標準遵守著相關性、完整性、一致性、準確和透明性的原則,同樣的要求,對生物質碳也是排除在統計分析之外。
按照DPSC的方法,在基於地域的基礎上,將城市中的建築物、工業設施和當地陸運、水運所使用的燃料依據分類別進行統計量化、分析(範疇1):
天然氣、加熱油(包括石蠟)、柴油、煤、石油或汽油、LPG、其它;
土地利用變更(LUC)和輸入性的電力、熱、冷和蒸汽的耗用的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範疇2)也一併納入計算。
作為CB方法的基礎LCA(生命周期評估),要求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可歸因的原理對城市所消耗的商品和服務進行溫室氣體的計算和分析,按照家居消耗品的分類,分別進行匯總:
1、燃料;
2、公用(按水、電、氣進行分解);
3、運輸(按鐵路、公路、水、航空和輔助進行分解);
4、材料(包括水泥);
5、食品和飲料;
6、租賃和;
7、教育。
低碳城市的建設,需要在前期策劃階段有明確、一致、公認的準則和方法作為支持,這樣使得這項動用各個職能部門,投入大量財力的城市戰略工作,才能得以順利、一致、透明、高效、低成本的運作,作為全世界代表開發中國家的中國,同樣也是碳排放的強國。希望PAS 2070為中國低碳城市的戰略,提供一個嚴謹、科學的平台,中國能通過它的套用,在國家政府層面向全世界彰顯我們的努力和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