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驅)

伏龍(1884—1916),字雲程,江蘇省阜寧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由范傳甲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支持熊成基起義,1909年與顏承烈韓恢等人赴廣東,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伏龍見時機成熟,組織發動秣陵關起義,並冒險說服鎮江炮台官兵和海軍參加起義。南京光復後,轉戰徐淮,擊潰清軍主力,攻占徐州。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國,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幸被南通鎮守使管雲臣誘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阜寧縣
  • 出生日期:1884年
  • 逝世日期:1916年
  • 職業:革命家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
伏龍(1884—1916),字雲程,江蘇省阜寧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幼年家貧,父母雙亡,由叔父母撫養成人。18歲入安徽武備練軍學堂學習軍事,結識范傳甲熊成基顏承烈韓恢孟佐天等革命志士,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由范傳甲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伏龍和孟佐天支持熊成基在安慶起義。失敗後,伏龍潛歸故里,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09年伏龍與顏承烈、韓恢等人赴廣東,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4月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至南京參加新軍,與臧在新等人一起宣傳革命,反對帝制,建立共和。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兩江總督張人駿懼怕新軍,留張勛舊部守南京,令新軍移防秣陵關。伏龍見時機成熟,組織發動秣陵關起義,攻占雨花台,控制攻城制高點。城中清軍三個營反撲,新軍被迫退集鎮江。駐寧三十五、三十六標軍回響武昌起義,宣告獨立。伏龍冒險說服鎮江炮台官兵和海軍參加起義。江浙聯軍攻占南京後,伏龍在臧在新部任營長,隨部轉戰徐淮。皂河一役,擊潰清軍主力,攻占徐州。1912年伏龍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統馬、炮兩營。臧在新任三十五團團長兼徐東剿匪司令,互相配合,消除匪患。1913年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黃興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伏龍任第六師師長。二次革命失利後,黃興流亡日本。張勛、馮國璋率部進逼南京,伏龍和韓恢等人堅守抗擊,在8月2日棄寧退滬。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伏龍前往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1月袁世凱帝制自為,伏龍返回上海,籌劃反對帝制。蔡鍔在雲南起義討袁,伏龍欲舉兵回響。南通鎮守使管雲臣探知,偽裝回響,派陳葆初赴滬邀革命黨人至南通商議。伏龍雖恐有詐,但為革命大業,仍冒險前往。船至南通,管雲臣假獻殷勤,設宴接風,密電袁世凱,請示如何處置。袁世凱密令殺之。管雲臣派小轎相送,行至南門小壩口,伏兵四起,將伏龍殺害,伏龍犧牲時,年僅32歲。同時遇害的還有龔士芳、沈嶺南等人。孫中山聞噩耗手書:“殺雲程之仇,一定要報。”1927年國民政府追贈伏龍為中將軍銜。
伏龍墓伏龍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