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灘義犬

伏波灘,入廣之要區,因其地有漢伏波將軍①廟而名也。某年,有客收債而返,泊其處,船戶數人夜操刀直入曰:“汝命當畢於斯,我輩盜也,可出受死,勿令血污船艙,又需滌洗!”客哀求曰:“財物悉送公等,肯俾②我全屍而斃,不惟中心無憾,且當以四百金為酬。”盜笑曰:“子所有,盡歸吾囊橐③,又何從另有四百金?”客曰:“君但知舟中物,豈識其餘。”乃出券示之曰:“此項現存某行,執券往索可得。惟我清醒受死,殊難為情,請賜盡醉,裹敗席④而終,可乎?”盜憐其誠,果與大醉,席捲而繩縛之,拋擲⑤於河。

甫溺⑥,有犬躍而從焉,俱順流傍岸。犬起抓擊廟門,僧問為誰,不應;及啟關,見犬走入,渾身淋漓,銜僧衣不放,若有所引。隨至河邊,見裹屍,俱欲散去,犬復作遮攔狀。僧喻其意,抬屍至廟。撫之,酒氣熏騰,猶有鼻息。解其縛⑦,驗席上有齒痕,始知是犬齧斷,乃與茶湯而臥。

明晨,客醒曰:“盜走水路,我輩從陸告官,當先盜至。”蓋度其必執券而往某行也。僧諾,與俱。盜果未至,因告行主人以故,戒勿泄。俄而盜果持券至,主人偽為趨奉,遣客鳴官,遂皆擒獲。客偕犬同歸,終老於家,不復再出,著《義犬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伏波灘義犬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袁枚
原文,注釋,譯文,相關問題,作者簡介,作者生平介紹,

原文

伏波灘,入廣之要區,因其地有漢伏波將軍①廟而名也。某年,有客收債而返,泊其處,船戶數人夜操刀直入曰:“汝命當畢於斯,我輩盜也,可出受死,勿令血污船艙,又需滌洗!”客哀求曰:“財物悉送公等,肯俾②我全屍而斃,不惟中心無憾,且當以四百金為酬。”盜笑曰:“子所有,盡歸吾囊橐③,又何從另有四百金?”客曰:“君但知舟中物,豈識其餘。”乃出券示之曰:“此項現存某行,執券往索可得。惟我清醒受死,殊難為情,請賜盡醉,裹敗席④而終,可乎?”盜憐其誠,果與大醉,席捲而繩縛之,拋擲⑤於河。
甫溺⑥,有犬躍而從焉,俱順流傍岸。犬起抓擊廟門,僧問為誰,不應;及啟關,見犬走入,渾身淋漓,銜僧衣不放,若有所引。隨至河邊,見裹屍,俱欲散去,犬復作遮攔狀。僧喻其意,抬屍至廟。撫之,酒氣熏騰,猶有鼻息。解其縛⑦,驗席上有齒痕,始知是犬齧斷,乃與茶湯而臥。
明晨,客醒曰:“盜走水路,我輩從陸告官,當先盜至。”蓋度其必執券而往某行也。僧諾,與俱。盜果未至,因告行主人以故,戒勿泄。俄而盜果持券至,主人偽為趨奉,遣客鳴官,遂皆擒獲。客偕犬同歸,終老於家,不復再出,著《義犬記》。

注釋

①伏波將軍:指漢代名將馬援。②俾:音bǐ,使,讓。③囊橐:音nánɡ tuó,袋子。④敗席:破席。⑤擲:音zhì,扔、丟。⑥甫溺:音fǔ nì 剛剛沉溺。⑦縛:綁,這裡活用為名詞,繩子。

譯文

伏波灘,是進入兩廣地區的重要地方,因為那個地方有漢代伏波將軍的廟而得名。有一年,一個商客收債返回,在那裡停泊,幾個船家晚上拿著刀一直闖進來說:“你的命要在這裡完結,我們是強盜,你可以出去受死,不要讓血弄污了船艙,又讓我們洗!”商客哀求說:“財物全部送你們,肯讓我全屍而死,我不僅內心沒有遺憾,而且還會用四百金作為酬謝。”強盜笑著說:“你所擁有的,全都歸我袋中,又哪裡有另外的四百金呢?”商客說:“你只知船上的東西,怎么能知道其他的東西呢?”於是拿出債券給他們看說:“這款項現在存在某商行,拿著這債券到那索要就可以得到。只是我清醒著受死,感情上很難承受,請賜我渴醉後,用一床破蓆子把我裹起而死,可以嗎?”強盜覺得他很誠懇,果真讓他大醉,用蓆子捲起用繩子綁起他,丟到河裡。
他剛沉溺下去,有條狗跳入河跟從主人,一起順流而下靠岸,這狗直起身抓擊廟門,和尚問是誰,沒有人應答;等到打開門,看見一條狗進來,渾身濕淋淋的,銜著和尚的衣服不放,好象有所指引。和尚跟著狗來到河邊,看見裹著屍體,就想要離開,狗又作遮攔的樣子。和尚明白了它的意思,抬著屍體到廟裡。用手撫摸試探,酒氣逼人,好象有氣息。解開他的繩子。他們檢驗席上的齒痕,才知是狗咬斷的。於是,和尚就給商客茶湯讓他睡下。
第二天早晨,商客醒了說:“強盜走水路,我們從陸路告到官府,應該在強盜之前趕到。”因為商客估計他們一定拿著債券到那商行去。和尚答應了商客,和他一起去了。強盜果然還沒有到,於是把其中原因告訴商行主人,告誡不要泄露。不久強盜果然持債券到了,商行主人假裝過去侍奉,派商客鳴鼓告官,於是把他們都抓獲了。商客帶著狗一起回家,終老在家,不再出來,寫了《義犬記》。

相關問題

問題1:商客請求全屍,是他能活命的關鍵,他是深謀遠慮這樣做的嗎?
答:應該不是深謀遠慮。在古人死時,十分害怕不得全屍,皇帝賜死大臣,如果能夠得全屍,是一種恩賜。所以商客求得全屍是一種自然的反應。
但是,他的這種行為,客觀上為自己求得了一線生機,再加上義犬的相助,才有了活命的機會。 問題2:商客為什麼能抓到強盜? 能抓到強盜有三個原因促成:一是商客留下的四百金,就等於為自己留下了抓捕強盜的線索,而最終破案就是循著這條線索才成功的。二是強盜的貪心。劫財害命,貪得無厭,最終入獄。三是商客得救及時,義犬喚和尚相助,和尚及時施救,搶在強盜前面,將強盜抓獲。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作者生平介紹

袁枚(1716-1798年),清代詩人、文學家,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隨園主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
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裡過了近50年的閒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倡導“性靈說”。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認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主張直抒胸臆,寫出個人的“性情遭際”。主張“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歷作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追求,這樣才能將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相結合,創作出佳品,認為“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髮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徵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後天也”。主張文學應該進化,應有時代特色,反對宗唐宗宋。他譏諷神韻派是“貧賤驕人”,格調派是“木偶演戲”,肌理派是“開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兒搬家”。他也反對沈德潛的“溫柔敦厚”說,認為“孔子論詩可信者,‘興觀群怨’ 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主張駢文和散文並重,認為駢文與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與奇一樣不可偏廢,二者同源而異流,它們的關係是雙峰並峙,兩水分流。詩歌清新雋永,流轉自如。寫景詩飄逸玲瓏。
袁枚的文學思想有發展的觀點,對封建正統文學觀點及形式主義思潮有衝擊作用。另外,他強調駢文作為美文學的存在價值,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他的詩多敘寫身邊瑣事,多風花雪月的吟喔,缺少社會內容,有些詩趨向艷俗,不免淺薄甚至浮滑。
江蘇古籍出版社已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清代性靈詩派的倡導者,生性疏淡灑脫不喜作官,於壯年辭官,隱居隨園,優遊自得,不復出仕。一生致力文學,所為詩文,天才橫溢,尤工駢體。所著《隨園食單》,對於茶葉方面的評述頗為獨到,是位知茶愛茶的品茶評茶專家。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世稱隨園主人,浙江錢塘人,生於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年)。袁枚英才早發,十二歲入縣學,二十四歲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大學士史貽直見他所寫策論後,稱讚他是賈誼再世。袁枚歷知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縣,由於賢能愛民,政績甚佳,深得百姓愛戴。然而他生性疏淡,雖身居廟堂,卻心繫山林,加上他認為做官是為人民增進幸福,並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聽差,遂於三十三歲即辭官。好友錢寶意作詩頌讚他:「過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領取十年卿相後,幅巾野服始相應。」他亦作一幅對聯:「不作高官,非無福命祇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自嘲)聯中表明他「愛書如愛命」的讀書志趣及無意於官場中汲汲營營。在《詠筷子》詩中:「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鹹中,能知味也否?」他對世人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來、失去自我的可笑做了深刻的諷刺。
重修隨園舊制 致力文學著述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為織造園(即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後,加以整治,由於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因此稱為「隨園」。他在《雜興詩》描寫隨園景致:「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如此詩情畫意,令人想往,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聲色,不復作出仕之念。隨園四面無牆,每逢佳日,遊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袁枚以文學為終身事業,是清代的文學家,性靈派創作理論的提倡者。性靈即性情也。他以為「詩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又說:「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他認為詩歌是內心的聲音,是性情的真實流露。文章以駢體最為擅長,頗得六朝體格,享文章之盛名數十年。其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討厭矯情,卻極重情義,其友沈鳳司死後,因無後嗣,袁枚每年為他祭墳,三十年未曾間斷,對友人的情義深重,令人感動。
袁枚致力為文,著述頗豐,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隨園食單》……。其中《隨園食單》是一部有系統的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素選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等十四個方面。在須知單中他開宗明義地說:「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此篇可作為飲食通則,而戒單云:「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此篇正好與須知單互為表里。
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單」一篇,此篇對於南北名茶均有所評述,此外還記載著不少茶制食品,頗有特色。其中有一種「麵茶」,即是將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後,再加上芝麻醬、牛乳等佐料,面中散發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經過茶葉熏過的火腿,肉色火紅,肉質鮮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個對茶、對飲食有相當研究的人。
遊歷名山勝景 品遍佳泉好水
六十五歲以後,袁枚開始遊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盪、四明、雪竇等山,安徽游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嘗遍各地名茶,並且將它一一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還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郄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佛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雲春一點,布裙紅出採茶娘。」描寫身著紅布裙的採茶姑娘在「萬片綠雲」的茶海中採茶,分外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後溪;每到此間閒立久,採茶人散夕陽西。」可知他旅遊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品茶評茶藏茶 獨到妙法妙論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於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接著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扎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至於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訊息,間不容髮也,山西裴中丞嘗謂人曰:「余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
袁枚不願在官場上爭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羈無絆,優遊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