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灣鄉

伍家灣鄉位於辰谿縣東北部,東連譚家場鄉,南界柿溪鄉,西接修溪鄉,北與田灣鎮和沅陵縣用坪鄉毗鄰,總面積95.2平方公里。就地理位置來說,集集貿,生產,養殖等各個方面優勢的交通重鎮。

境內山高林密,岩山當其北,笑天嶺柱其西,七沖界壓其東,筆架山、觀音山、九角尖山、銅盆界、劉家山等錯落其中,海拔均在700米以上,其中岩山972米,全鄉形成群山聳峙,溝壑縱橫的複雜地形,林業是主要經濟來源。有鄉辦林場3個1760畝,村辦林場7個2198畝;境內有耕地6280畝,其中水田5275畝,思蒙溪、椒坪溪沿岸是全鄉糧食主要產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伍家灣鄉
  • 面積:95.2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行政區劃,氣候狀況,交通條件,名優特產,民情民風,

行政區劃

1956年建思蒙鄉,1958年改思蒙公社,1981年更名伍家灣公社,1984年改伍家灣鄉。下設11個行政村84個村民小組,分別為:獅子岩村、瓦子場村、思蒙村、坳門村、銅盆洞村、齋家塘村、石家塘村、鄧家灣村、神洞溪村、米家壠村、椒坪溪村。全鄉境內人口8320人,密度為87.39人/平方公里,思蒙村1064人,椒坪溪村1056人,獅子岩村878人,瓦子場村870人,鄧家灣村804人,坳門村774人,銅盆洞村660人,神洞溪村627人,石家塘村526人,齋家塘村492人,米家壠村402人。鄉機關等非農業人口為167人。

氣候狀況

伍家灣鄉受季風影響較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夏長,春秋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四季分明。
冬季(12~2月),平均溫度為6.3℃,嚴寒期短而少,是降水量最少的季節,冬季降霜平均每年10天,積雪三天,大雪很少。
春季(3~5月),春季前期陰雨連綿,後期冷暖多變,連綿陰雨分布是:3月份平均10天,4月份平為8天,5月份平均為6天,每年出現連陰雨過程3次以上的年份占70%,每年連陰雨總天數在20天以上者占63%;一次過程最長達15天之久,春季冷空氣活動較頻繁,平均每月3~4次,出現頻率比冬季多20%,降溫幅度比冬季大,48小時平均降幅在10℃以上。
夏季(6~8),特點是初夏黃梅雨,盛夏炎熱多旱。夏初,降水頻繁,且強度大,梅雨期平均為23天,最長45天,7月上旬以後,降水量顯著減少,晴天增多,氣溫上升,並常有乾旱出現。
秋季(9~11月),天氣逐漸轉涼,多北風,空氣乾燥,常出現秋旱或夏秋連旱,同時,北方冷空氣南下,常出現連續3天以上的 “寒露風”天氣,10月份以後,秋雨增多,10~11月總雨日,歷年平均為24天,但雨量不大,形成 “十月小陽春”天氣。

交通條件

伍家灣鄉地處辰溪邊緣山區,歷來以山道為主。民國時期,境內有山道3條,分別通往修溪、譚家場、柿溪,人們進出貨運全靠肩挑背馱,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國成立後,交通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到了70年代,人民公社用民工投勞、集體計工、統一抽調專業技術人員等辦法先後修建了辰譚、伍米、伍鄧、伍椒、伍銅等7條公路,7座橋樑。到1995年底止,全鄉累計有各種車輛38輛,其中運輸車輛28輛,客運車輛10輛。
1、村道
伍銅路:伍家灣經崔家垴,巴兒灣,月灣,道頭灣,思蒙,坳門,老王坪,銅盆洞,至尖山,全程12公里。
伍鄧路:伍家灣經熊家,雙溪口橋,火礫岩,毛坪溪,至鄧家灣,全程15公里。
伍米路:伍家灣經熊家,鄧家,米家,椒坪溪,李家,至五壩沖,全程10公里。
椒齋路:椒坪溪經崗家灣,齋家塘,至土仁塘,里程8公里。
椒白路:椒坪溪經神洞溪,至於白泥灣,里程3公里。
齋石路:齋家塘至石家塘,里程2.5公里。
2、鄉道
伍修路:伍家灣經葛藤溪,向家坪,來坪,龔家灣,至修溪口,里程18公里。
伍譚路:伍家灣經道頭灣,下莉溪,至譚家場,里程8公里。
伍分路:伍家灣經毛家坪,至分莊垴,里程5公里。
路線名稱 起訖地點 公路類別 始建年度 里程(公里) 備註
辰譚公路 辰溪至譚家場 縣級 1975 36.2 已道路硬化
伍米公路 伍家灣至米家壠 村道 1977 12 正準備硬化
伍銅公路 伍家灣至銅盆洞 村道 1978 13 道頭灣至思蒙已硬化
伍鄧公路 伍家灣至鄧家灣 村道 1979 15 正準備硬化
齋石公路 毛坪溪至石家塘 村道 1995 8 碎石
木洋公路 木栗坪至洋池界 村道 1986 4.5 碎石

名優特產

伍家灣鄉名優特產較多,種類繁多,具體有:丘楠、創花楠、楠木、潤楠、猴樟、香葉樟、黑殼楠、香椿、毛紅椿、苦櫧栲、甜櫧栲、紅鉤栲、鉤栲、青桐、麻櫟、櫟皮櫟、水青崗、青松、朴樹冬青、黃檀、銀杏、柳杉、樟樹、油杉、江南油杉、紅豆杉、飛娥槭、樟口槭、油桐、獼猴桃、棕櫚、毛竹、水竹、紫竹、金竹、苦竹、板栗、梨、桃、梅、李、杏、枇杷、甜橙、蜜桔、麻櫟、白櫟、青剛、黃剛、馬尾松、土江樹、銀杏、桂花、柏樹、楓香、朴樹、榆樹、樟樹、庭院林、水杉、石榴、夾竹桃、珍稀林、楨楠、竹筍、櫻桃、木瓜等。

民情民風

九十年代以後,隨著教育事業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性格開朗,熱情好客。社會風氣淳樸,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政府的社會綜合治理正日益正規、完善,在全鄉實行“四·五”普法,人們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社會穩定,人民正常生活得到保障。
每逢端午節(農曆5月15日,當地習慣稱五月半)、中秋節(農曆8月15日,當地習慣稱八月半)、過年,嫁出去的女兒都得給娘家送禮(習稱回娘屋)。逢紅白喜事,都興操辦筵席,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均來與賀,並送上賀禮或賀金(當地習稱趕人情)。
普通食大米,一日三餐。民眾酷愛辣味,炒菜常佐以辣椒,並將辣椒製成不同風味的食品或小吃,冬季以乾辣椒和酸辣椒為主。每逢傳統節日,每家每戶都包糍粑以芝麻、花生仁等為餡,味道香甜可口。冬季喜食狗肉,且大部分人家都能自釀米酒,口味純正,每逢客至,必以自家佳釀相待,佐以自家薰制的臘肉,臘魚、臘豆腐等臘貨,不醉不罷休。菜的做法以炒為主,輔以煎、蒸、熬、燉等法。
在日常的勞動實踐中,勞動人民創作了許多的歌謠曲調,風格清新質樸,或粗獷豪放,內容寬廣,既有描繪勞動場景,讚美勞動和勞動成果的歌謠,也有勸人為善鞭韃醜惡的歌謠;既有歌頌美好愛情的,亦有頌揚人間美德的等等。歌謠還有寓意深刻、通俗易懂,便於記憶和傳唱等特點,因此,深得廣大民眾的喜愛,尤以中老年人為甚。
流傳甚廣的歌謠有《栽田歌》、《採茶歌》、《祝英台與梁山伯》等。其它還有:《送夫征》、《五里塘》、《五勸賢良》、《十為人》、《三十二塊牌》、《正月逢春婦唱花》等等歌謠曲調名,既有本土創作的也有外來傳唱的歌謠,既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傳承了文明新風,對於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樂器有笛、簫、胡琴、大鼓、鈸、漁鼓、鎖吶、快板等,笙較為少見。伍家灣鄉境內林木資源豐富,叢生竹林較多,笛、簫、二胡多能自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西洋器樂傳入境內,學習者以青少年為多,常見西洋器樂有:吉他、電子琴等。
全鄉民眾遇有紅白喜事,均以民族器樂演奏戲劇曲目,用以烘托氣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