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佑古鎮

伍佑古鎮

伍佑古鎮位於鹽城市城南新區,緊貼內環高架,伍佑古鎮由南環路、鹽淮高速、開放大道、串場河合圍而成,總面積1.4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積)。伍佑融入主城區,與南海未來城隔河相對。

伍佑古鎮歷史悠久,漢朝就有先民從事鹽、漁業生產,因居住在盛產蚌珠的溪水旁,古名珠溪。晉朝開始建鹽場,唐時稱伍佑場,明天啟年間建鎮。目前為鹽城市境內現存的保留較為完整的古鎮,文化沉積深厚,人文資源豐富。

伍佑古鎮現存明清徽派風格百年建築40多處。

九街十八巷的古鎮空間格局、街巷肌理保存較好,古建築、古樹木、古文化等歷史資源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伍佑古鎮
  • 地理位置:江蘇省鹽城市
  • 占地面積:1.4平方公里
  • 火車站:鹽城站
  • 機場:鹽城南洋國際機場
古鎮簡介,名稱由來,伍佑特產,伍佑醉螺,伍佑糖麻花,伍佑景點,串場河,鐵繩橋,范公堤,歷史典故,古鎮歷史,地圖信息,

古鎮簡介

伍佑古鎮由南環路、鹽淮高速、開放大道、串場河合圍而成,總面積1.4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積)。
伍佑融入主城區,南海未來城,位於串場河以西,與伍佑古鎮隔河相對,
伍佑古鎮涉及洋橋、民主、繁榮三個居委會,人口6196人。以居住用地為主,另有部分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以及公共設施用地。古鎮建設的方向是發掘古鎮文化、海鹽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核心資源,全力打造鹽城地區古鎮旅遊新基地。
伍佑古鎮建設的重點是積極完善現代服務業,促進古鎮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旅遊度假、文化休閒、商務養生等,內部打造慢生活、海鹽文化品牌,外部與串場河、龍湖公園、農示園、鹽南烈士陵園組合成大市區旅遊大環境。
伍佑街道現存較好的古建築大約還有150多處,其中名人故居和有紀念意義的建築就有30多處。伍佑古鎮的土地上不僅印刻著李汝珍、蔣春霖、施耐庵、吳東園等歷史名人的足跡,還留下陳毅、粟裕、王必成、李一氓、智建中、陳登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奮鬥的身影。
據考證,李汝珍所著《鏡花緣》就是在伍佑完成的,書中部分場景就取材於伍佑;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中的部分人物故事也是汲取了當時伍佑鹽商文化和碼頭文化等元素。民國首席總裁岑春煊等人在伍佑創辦了泰和鹽墾公司,開鑿了洋井,建造了伍佑公園。

名稱由來

伍佑在東晉時即設有鹽場,成為與鹽城相毗鄰的重要鹽場之一。然而在唐乾符年間,該鹽場一度廢煎百年有餘。直到宋朝時有一人來到這裡,改變了這一現狀。他就是前唐御史中丞伍正己的曾孫伍祐,時任楚州團練推官。眼見鹽場廢置,他首議興復,“役不及民,甫期而就”,人稱伍佑場,以為紀念。今為伍佑

伍佑特產

伍佑醉螺

伍佑醉螺,又名糖泥螺,始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特點是:香、甜、脆、嫩,為助餐佐酒的佳肴。
伍佑醉螺伍佑醉螺

伍佑糖麻花

伍佑糖麻花,伍佑糖麻花因其獨特的製作工藝,特點是:香、甜、酥、脆,油而不膩,美味可口,至今已經逾300年,被載入《中國風味特產指南》。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各地要選送精美食品供皇帝品嘗,鹽城縣令就以伍佑糖麻花上貢,皇帝食後感覺很好,大加讚賞,從此伍佑糖麻花名揚全國。上世紀60年代抗美援朝時,伍佑糖麻花因其口味佳,耐久藏,曾作為鹽阜人民心意帶到前線,慰勞志願軍官兵。

伍佑景點

串場河

串場河是鹽阜人民的母親河,也是伍佑古鎮的主幹河流,串場河通寬約60米至80米,北起阜寧,途經溝墩、草堰口上岡、新興場、鹽城、伍佑、東台直至海安,全長180多公里。這條人工鑿造的大河,將沿線城鎮像糖葫蘆一樣串連起來,其串連的均是當時各大鹽業集散地——場,因而將此河命名為“串場河”。串場河始鑿於南宋,明代以後歷經疏浚和改造。數百年來,串場河以其北通射陽河,南接通揚運河,銜接中華第一大河長江,使鹽阜大地直接引灌到長江之水。

鐵繩橋

歷史上伍佑場,有座鐵索橋,這就是“鐵繩橋”。
伍佑地僻海隅,建立鹽場大約在東晉晉安帝時期。其時,伍佑場設場衙門以司鹽課。為加強鹽務管理,在溝通大海與串場河的伍佑港東段設鹽壩一座(今洋橋東,珠花遊園南側)鐵繩橋”是三跨平橋樑,其南北兩跨是木製固定的,中跨則由鐵索和橋板構成活動的。從伍佑港進入串場河船隻,在中跨橋板放下時無法通過。這裡是海鹽運輸從海邊灘涂經伍佑港進入串場河的最後關卡。正由於此,鐵繩橋東往往停有大批等待交納鹽課的鹽運船隻。這了這道關卡,進入串場河,則是捺纖揚帆,千舟競發的場景,就此形成伍佑古十景之一“鐵鉤連舟”。

范公堤

北宋天禧五年(1021),33歲的范仲淹到西溪任鹽倉監,當時有人認為西溪地處海邊,鹽官職小,勸范仲淹不要赴任。他不以為然,毅然前往。到了西溪,欣然寫下了一首五言詩《至西溪感賦》:
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
到西溪以後,范仲淹,主持修復捍海堰的工程。
范仲淹一上任,就深入海邊,在海潮到來之前,發動沿海百姓把一擔擔稻殼倒在海灘上,海潮上漲後,稻殼隨著潮水湧進,等潮水退了以後,形成一條數百里長的黃色線帶,這就是海堤線路。”范仲淹接受女兒的建議,令民工沿這條稻殼線打上樹樁,堤址就這樣定下了。北宋天聖元年(1023),來自通、泰、楚、海四州的四萬餘民工,順著范仲淹確定的堤址開了工。范仲淹頂風冒雨,親臨工地察看,並捐出自己的官俸,作築堤經費之用。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北宋天聖六年(1028),這才修起一百八十一里長的大海堤,障蔽潮汐,民獲安居,耕種、產鹽均受其利。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道海堤取名為“范公堤”,並為他建立了祠堂。

歷史典故

解放前,在此發生過鹽南的鹽南出擊戰、鹽南阻擊戰等戰鬥。

古鎮歷史

伍佑歷史悠久,古為海濱鹵鹽之地,漢朝就有先民從事鹽、漁業生產。因居住在盛產蚌珠的溪水旁,古名珠溪。晉朝開始建鹽場,唐時稱伍祐場。鹽場曾一度廢煎,宋天聖年間復興,仍為伍祐場。據傳,伍祐是一人名,福建寧化人,宋朝在中祥符年間(1010年左右)考取進士,曾做過海昌縣官,以廉著稱。一任楚州團練推官時,州有鹽場久廢,經伍祐倡議重新恢復,人稱伍祐場。明天啟年間建鎮,1958年公社化時為全球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伍佑鎮,2004年劃給亭湖區,2011年,伍佑街道辦事處交由鹽城市城南新區管委會管理。
伍佑場距鹽城甚近,且為富場,故而遠近商賈雲集此地經商、業鹽。當時鹽商有總商、垣商和運商之分。總商主散商納課,垣商主收鹽,運商主運鹽。伍佑鹽商則以垣商為主,又稱垣主。坦主各設鹽旗,形成一種小規模的經營單位,其中有帳務、茶房、幫工數十人不等。鹽旗各具特色,像招帖,成為伍佑街市一景。垣商收購灶鹽,又自辦亭灶,雇丁煎辦,擁有亭灶、盪地和產鹽權。
關於伍佑,印水心編著的《鹽城縣鄉土地理》中有如下記載:“自(鹽城)西門太平橋乘輪南行,入南串場河,溯流而上,往大新河至伍佑市,市集曰伍佑場,場知事署在焉。東南有物,巍然隆起,高出屋脊,望之如丘,盤亘歷歷,皆鹽嶺也。居民千餘戶,商店尚多。” 巍然隆起的鹽嶺,勾畫出伍佑的特色,鹽場的興旺亦有此可見。從清朝晚期在伍佑設店開旗的垣商有慶仁昌、大德昌、朱成和、日升祥等十多家。他們大多是安徽歙縣人,往往自建鹽坨,儲存堆鹽,並配專人經營,運銷江南、皖北以至贛北、鄂東等地。他們雖身在異鄉,但鹽業經營的興旺卻使他們樂此不疲,沒有絲毫的寂寞或思鄉之情。相反,這些駁雜不純的商人已逐步融入了當地的文化。
有一位研究兩淮鹽商的學者曾經細微地分析了晉商與徽商的差別。他稱,“秦晉鹽商在揚州掙了錢,便把錢捎回老家窖藏起來,自己仍然穿著褪了色的布袍,嚼著蔥蒜與饅頭。徽歙商人則更注重現世的享樂。他們建樓宇、築園亭,美服飾,精菜饌,養清客,蓄優伶,玩古董,工搏弈,一切聲色犬馬的玩意兒他們莫不愛好。”
徽商的這種充分享受生活的特性必然帶動他們生活環境的變化。伍佑由鹽場而成為集鎮,由集鎮而日見喧囂、繁華,不能不說與徽商有關聯。伍佑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唐代黜陟使李承主持修堤而形成的串場河橫貫境內,將伍佑一分為二,形成東、西兩部分,以橋相通。隨著海勢東遷,鹽灶漸疏,河西街道趨廢。河東則成為伍佑鎮之所在。清康熙年間,伍佑即有四條主要大街和十多條交叉古巷。其時鹽商在主要街、巷首以石磚砌有圈門九座,門楣刻有象徵吉祥意味的文字,如“紫氣東來”、“薰風南來”、“北闕思光”等。各門設柵欄,夜鎖防盜。 伍佑所特有的這種圈門和柵欄,事實上是將鹽商這一特殊階層從群體人員中隔離開來。雖然鹽民、灶戶亦與鹽休戚相關,賴鹽生存,但卻始終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鹽民與鹽商的反差之大構成了社會的怪圈。
伍佑設有場公署,主管鹽務及刑、民諸事。清乾嘉年間,該場公署曾有過一位幕僚,即以後寫《鏡花緣》的李汝珍。因其兄出任草堰場大使,李汝珍即隨兄抵海邊閒住,他對海隅之地十分好奇,到處走訪,因而落腳伍佑多時,與場大使交往密切。雖然以後李汝珍更關注草堰、西團鹽場,但伍佑小鎮的興旺依然給他留下了深刻記憶。
歷來鹽商中不乏附庸風雅之人,他們在與文人的交往中試圖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當然,不否認文商的契合,有時也能形成較好的關係。清鹹豐年間,伍佑鹽商周文同即與詞人蔣鹿潭交往甚近。蔣鹿譚的詞作有極高的藝術造詣,時有“倚聲專家,希蹤北宋”之譽。蔣鹿譚時居東台,卻常往返於伍佑,寄住周文同的繭園,茗啜漫談,十分投機。一次,蔣鹿譚從伍佑返東台,想起伍佑繭園情致,感慨不已,遂作詞《暗香·寄周瀟碧》。因周文同字瀟碧,故以此名:
故山老鶴,等酒人散盡,飛歸詞閣。漫倚焦琴,斜日相思滿京洛。知否休文病起,渾怕憶西園花葯。但自掩,獨樹間門,燈影惜孤酌。
可惜蔣鹿譚早逝於世,所幸周文同保存有一幅蔣鹿潭小像,後人始識這位詞人的“廬山真面目”。
伍佑場曾經寓居過一位晚清秀才吳東園,此人工詩文詞曲,此前被上海蜚英書局聘為編輯,編有《文選類腋》等書問世。民國初年,吳東園曾投筆從戎,任新安五軍第七路軍秘書,後卸甲歸隱伍佑。伍佑小鎮風情對他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儘管外面風雲變幻,軍閥更迭,他依然獨處伍佑,心儀文學。他在伍佑成立國粹保存社,函授海內外弟子詩詞學,同時著有《六朝文挈補釋》、《東園傳奇十八種》、《東園叢編》三十冊。吳東園還發表有大量詩作,其中較有影響的為《評法京巴黎茶花女史〈馬克尼爾行〉》。當時正值林紓翻譯的法國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吳東園讀後非常興奮,隨即作詩評述。馬克尼爾即今人所譯瑪格麗特,為女主人翁。詩曰:
天生麗質曰馬克,如此佳人難再得。
少小名噪巴黎斯,一顧傾城再傾國。
顛倒公卿絲竹叢,車如流水馬如龍。
夜夜歌樓金菡菡,朝朝舞榭玉芳蓉。
……
全詩三十二行,數百字,娓娓寫來,如怨如泣。以後著名文藝評論家阿英讀後拍案叫絕,稱“這簡直是一篇《馬克尼爾本事詩》”,“茶花女何以能強烈地吸引中國讀者對她的同情,詩文是表現得相當透徹的。”
吳東園為歙縣人,歙縣多出鹽商,《歙縣誌》云:“邑中商業,以鹽典茶木為最著,在昔鹽業尤興盛焉。兩淮八總商,邑人恆占其四。”而歙縣鹽商亦多窮奢極靡。偏偏出了個吳東園以文化人身份而居伍佑鹽場,一反歙人形象,頗多意味。
兩淮鼎盛時期共有三十個鹽場,由南而北,分為上十場,中十場和下十場,伍佑與新興、廟灣等為下十場。晚清時,隨著兩淮鹽業的衰落,沿海一帶開始了廢灶興墾,伍佑亦在這一重大轉變之列,昔日輝煌的古鹽場終於畫上了句號。

地圖信息

地址:鹽城市東台市安豐鎮通榆路151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