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山蛙

伊比利亞山蛙

伊比利亞山蛙(學名:Eleutherodactylus iberia),是蛙科、卵齒蟾屬的兩棲動物,其體長不足1厘米,是北半球最小的蛙類,也是全世界最小的三種蛙類之一。

伊比利亞山蛙皮膚內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憑藉分泌這種有毒物質,它們足以彌補體型上的劣勢。

伊比利亞山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2016年2月12日,在古巴關塔那摩省的亞歷杭德羅·德洪堡國家保護區內,一隻古巴伊比利亞山蛙趴在葉子上,其體長不足1比索麵值的古巴硬幣直徑一半。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研究,

形態特徵

伊比利亞山蛙其體長體長不足1厘米,比1比索面值的古巴硬幣直徑一半還要小。
伊比利亞山蛙帶有黃色斑紋的褐色外觀,身上散發一股難聞的苦味,這都是有毒動物的一種特徵,用於威懾潛在的捕食者。

棲息環境

伊比利亞山蛙棲息於茂密雨林的樹葉上或潮濕的土壤里。

生活習性

伊比利亞山蛙非常擅長跳躍,它們的跳躍高度比它們的體長長30倍,皮膚內含有有毒的生物鹼,分泌毒素的本領足以彌補它們體型上的劣勢。伊比利亞山蛙可能通過吃掉中毒蟎蟲的方式防止毒素“外流”,這種侏儒青蛙進化出微小的體型是為了更有效地獵捕被體型更大的同類忽視的蟎蟲。蟎蟲這種蜘蛛綱動物因伊比利亞山蛙皮膚分泌的生物鹼中毒,最後被青蛙吃掉。通過消化這種毒素,這種青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再分配”。但由於該蛙體型的限制,其是否足以進行捕獵有待考證。

分布範圍

伊比利亞山蛙僅分布在古巴。
伊比利亞山蛙

繁殖方式

伊比利亞山蛙體型極小,發育的需要和產卵等體內的一些基本過程對於體型如此之小的青蛙來說是否是一種不可能有待進一步研究。

種群現狀

伊比利亞山蛙數量極為稀少,在合適的棲息地可能比較常見,不過直到1996年才被發現,僅生活在古巴個別區域(奧爾金)。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該物種受到威脅主要是種植業和木材收集導致的其棲息地喪失,保護伊比利亞山蛙適宜生存的棲息地是至關重要的。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相關研究

德國不倫瑞克理工大學進化生物學家米蓋爾·文塞斯發現伊比利亞山蛙身上披著一層有毒的生物鹼(嗎啡和咖啡因都是生物鹼),除了伊比利亞山蛙外,世界上只有4種青蛙的皮膚可分泌防禦性毒素,其中包括拉丁美洲箭毒蛙。該蛙是冷血動物,不需要保持穩定的體溫,但其沒有變得更小一點,鳥類和哺乳動物需要保持穩定的體溫,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它們的體型為何無法變得比侏儒鼩鼱或者蜂鳥更小。因為相對於身體體積的身體表面積會隨著體型變小而增加,導致體溫更容易下降,需要更多能量保持體溫。對於這點疑問,米蓋爾·文塞斯提出一系列推測,脊椎動物小型化研究將提供為此更為重要的數據,用於解答這些疑問。
西班牙伊比利亞山脈西北部的奧爾韋加一號剖面由晚侏羅世早期(LowerKimmeridgianAge)沉積的碳酸鹽岩組成,根據動植物群的特徵、顆粒成分、基質類型及其結構劃分出六種微相類型.它們在剖面上的組合代表一個由海進和海退岩系構成的沉積旋迴。更多還原
哈瓦那系統生態學研究所研究員阿里爾·羅德里格茲研究顯示只有在掌握分泌毒素的本領後,伊比利亞山蛙才可能進化出帶有黃色斑紋的褐色外觀,這種顏色對比通常是有毒動物的一種特徵,用於威懾潛在的捕食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