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博物館

伊拉克博物館

伊拉克博物館(英文名:Iraq Museum)位於伊拉克巴格達庫爾哈區,始建於1923年,是伊拉克最早建立的、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第11大博物館。

以收藏巴比倫時期和中世紀伊斯蘭的文物而著稱。博物館收藏了從遠古的石器時代起,歷經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喀西特、迦勒底、帕提亞、塞琉古、薩珊以至阿拉伯哈里發帝國等各個時期的文物,以及王朝、帝國上下遞嬗等有關史料。館中藏有從尼姆魯德發現的亞述時代的精美絕倫的女雕像。博物館特設有圖書館,收藏有6000種手稿和約7萬冊各種語言文字的書籍,其中有不少珍貴《古蘭經》、聖訓、先知傳略、伊斯蘭曆史等經訓典籍的阿拉伯文及波斯文手抄本,以及中世紀阿拉伯歷史、文學及自然科學的早期著名著作,是研究阿拉伯伊斯蘭教曆史及文化的珍貴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伊拉克博物館
  • 外文名稱:Iraq Museum
  • 地點巴格達庫爾哈區
  • 館藏精品:《古蘭經》手抄本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文物,館內珍寶,被劫前後,混亂中的搶劫,追索中的感動和無奈,

發展歷史

伊拉克博物館,1923年創建。
伊拉克博物館
1963年遷至現址。收藏有從新石器時代起,歷經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喀西特、迦勒底、帕提亞、塞琉古、薩珊以至阿拉伯等各個時期的精美文物。這些文物主要是外國考古調查發掘隊和伊拉克考古總局在伊拉克境內發掘出來的歷史遺物。

建築布局

陳列面積4700平方米,分“史前時代”、“蘇美爾文化”、“古巴比倫文化”、“亞述帝國及新巴比倫王國時期”、“阿契美尼德王朝文化”、“哈特拉遺址”、“薩珊王朝遺物”、“伊斯蘭時代文物”等部門,展出了豐富的伊拉克文化遺物。主要展品有美索不達米亞史前石器、陶器;烏爾遺址出土雪花石膏製作的婦女頭像;烏爾王墓出土的工藝品;迪亞拉河流域出土的大理石小型人物像;薩爾貢二世青銅頭像;尼姆魯德出土象牙雕刻、大理石浮雕板、人面有翼獸像;安息國薩珊王朝的玻璃器、施釉陶器;泰西封出土的石灰泥壁面裝飾等。
伊拉克博物館

館藏文物

伊拉克博物館伊拉克博物館
博物館共有28個展廳,曾收藏了1950年以來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簡稱“兩河流域”)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遠古時期曾在兩河流域生息過的各民族、各個時代的珍貴文物,展現了不同民族創造的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燦爛文化。
博物館內的圖書館還曾收藏近6000種手稿和約7萬冊各種文字的書籍,是研究兩河流域文明不可缺少的文化寶藏,其中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時期用楔形文字刻在膠泥版上的文獻和史詩更是絕世的珍寶。
伊拉克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在20世紀20年代頒布了《文物法》,對非法挖掘與偷盜、走私文物有嚴厲的法律規定。1990年以前,伊拉克文物部管理著所有的文化遺址和文物,全國沒有發現任何非法的考古挖掘和文物走私活動。
然而,戰爭改變了伊國家博物館的命運。1990年海灣危機期間,伊政府為保護館內文物,曾轉移了一些最精美的珍寶、雕像、陶器等寶貴工藝品。此後該博物館關閉達8年之久。
海灣戰爭期間和戰後,該博物館及其他一些考古場所曾遭搶劫,2264件文物和考古發現品以及2萬份珍貴手稿,其中包括公元前2000年亞述時代的雪花石雕塑像流失。此外,由於聯合國的長期制裁,伊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博物館不僅疏於管理,而且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利,偷盜和走私活動囂張,致使博物館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國外。
伊拉克戰爭的爆發使伊國家博物館再遭劫難。儘管戰前曾把數千件展品轉移,但在2003年4月9日美英聯軍攻占巴格達後,博物館再遭洗劫,丟失1.4萬件珍貴文物,至今追回來的不到4000件。

館內珍寶

雅虎網2003年7月3日 伊拉克巴格達訊息 近日伊拉克博物館展出了一頂古代純金皇冠,這是古亞述王朝尼姆魯德珍寶中的其中一件寶藏。
伊拉克博物館伊拉克博物館
尼姆魯德寶藏舉世聞名,發現的有:金耳環、手鐲、腳環、項鍊、等首飾;盤子、碗、等餐具;另外還有許多作工精巧的石雕、琺瑯器和長頸花瓶等飾物。據報導,這些珍品是在伊拉克一間中央銀行的秘室里發現的。
展品中有一件珍貴的Warka花瓶,大約有5,200多年的歷史,歸還給博物館時是15件碎片,經修復後才又和觀眾見了面。
丟失仍未找回的珍寶還有:
一件公元前2300年前的阿卡得人雕像
一件公元前4000年前的青銅雕像
一件公元前3000年前尼姆魯德婦女人頭像
一件公元前8世紀的獸身人面雕像
一件公元720年前的一獅子襲擊努比亞人雕像
一件公元前2250年前的一坐式青銅雕像

被劫前後

一位美國考古學家曾通過電子郵件說: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我們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考古學家曾多次懇求美國政府關注戰爭給伊拉克考古遺址帶來的損失。作為考古學家,我們反對發動這場戰爭,我相信世界上大多數的考古學家都這樣想。戰爭給這個國家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這對於整個考古界都是致命的打擊。"

混亂中的搶劫

2003年3月19日,伊拉克戰爭爆發。4月9日,媒體報導南方名城巴斯拉的博物館遭到搶劫。4月10日,各大媒體中都充斥著美軍進入巴格達、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暴徒哄搶的報導。吉布森說:"我的第一反應是新聞中講的是真的,不是在做夢,美國部隊的行為是不負責任的。他們已經知道了這座博物館的重要性了,我早就告訴過他們。他們本應採取保護措施的,那裡根本不應該遭搶。"後來,成百上千位外國考古學家聯名向白宮抗議,施加壓力。4月16日,美國軍隊對博物館地區採取安全保護行動,博物館工作人員返回博物館。亞里山大·約菲說:"對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的搶劫是現代考古史上最為野蠻行徑,這是伊拉克人的損失,也是全人類的損失。"
2003年4月中旬,美國考古學家丹·克魯克香克來到了遭搶後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他發現,博物館各部分遭受的損失是不同的。博物館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博物館的辦公區,主要有一些辦公設備,裡面的保險柜裝有博物館的資金和各儲藏室的鑰匙。第二部分是專門用來保存文物的五個藏品室。最後一部分是博物館的陳列室,裡面有數百件大型的文物,由於事先用沙袋和泡沫保護起來,而且太重搬不動才免遭厄運。

追索中的感動和無奈

追索文物的行動,在搶劫發生後不久就展開了。本地追回的文物,有些是被普通民眾送回來的,有些是警察追回的。從民眾的行動中,可以看出他們多么珍視本國的文化遺產。蘇雷曼·亞斯文德老人是巴格達的一位珠寶商人,聽到巴格達國家博物館遭搶十分痛心,決定幫忙追索被盜文物。"一個女孩兒來到我的店裡想賣給我一些印章。我沒有盤問這些東西從哪兒來,就付給她1300美元,把博物館的這92枚印章買了回來。"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亞斯文德老人兩眼滿含淚水,"我們自己的同胞來偷文物就像是兒子來偷父親。伊拉克可以重建,但是我們永遠無法重建歷史。"
像亞斯文德這樣的伊拉克人不在少數。巴格達居民易卜拉欣和埃馬德也講了他們的故事:"當偷盜者闖進巴格達博物館的時候,我們也跟著進去了。當我們意識到他們要做什麼的時候,我們也從地下撿起幾件大個的文物拿回家了。幾個星期之後,我們把文物還了回來。"
易卜拉欣挽救了薩爾瑪那薩爾三世的雕像和50多件其他文物。埃馬德當時拿了瓦卡花瓶,這個花瓶是博物館最珍貴的文物之一。"我當時不知道這是什麼,只是看見它在地上,我就撿了起來。在我叔叔的幫助下,我們把它放在一個金屬箱裡,然後推出博物館。這個花瓶好重,我把它推到門口好像花了幾年的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