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校合作

企校合作

企校合作是21世紀初,漢中籍江蘇教育研究學者張俊傑通過唐山朋友和北師大教授幫助,向全國兩會提出《西部開發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優先實現普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提案》。然後在強國論壇、虹橋論壇、蘇州教育線上論壇、千鄉萬才論壇等論壇,與國內外朋友廣泛討論探索實踐可行性中,鑒於西部與東部、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長期政策結構性導致巨大差距,一生守候朋友提出跨地域合作進行半讀與半工的建議,台灣朋友和台中師大黃嘉勝教授介紹了台灣平民教育行之有效的“建教班”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校合作
  • 引進借鑑:德國“雙元制模式
  • 政府出面:學校同企業聯手
  • 台灣實例:建教合作班
概述,實例,

概述

張俊傑研究了1958年企業孵化半工半讀學校的經驗,呼籲政府創造條件鼓勵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創辦新型半工半讀學校的建議。又通過國內外朋友廣泛討論,新型半工半讀教育企校合作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企校合作這個概念,應該是在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巨大差距條件下創辦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實現“勞學結合、以勞養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企校合作
1980年代我們就引進借鑑德國“雙元制模式”,大都是教育部門研討和寫寫文章發表,“雙元制模式”在學校和企業之間至今尚未形成制度,更不要說廣泛得到套用和推廣了。筆者以為我們既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占據優勢是德國無法比較的,那么國家所有的學校同國家所有的企業之間,為什麼不能形成“建教班”那樣的合作模式呢?
如果政府出面來主導和鼓勵學校同企業聯手,在職業教育領域推行“建教班”制度或“雙元制模式”,應該比台灣的學校同私有企業的合作容易得多了。“建教班”實行“勞學結合,以勞養學”的辦法,可以普遍解決城市貧困青少年的學習問題,也能適應下崗和待業青年再培訓的需要。
在農村職業教育嚴重滑坡的情況下,如果實行1學年3學期輪流學習和生產的制度,也可以遠距離把城鄉學校同企業連線起來,使“建教班”成為農村家庭貧困孩子“上得起用得上”的學校。這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要基礎工程,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迫切需要,應該成為我們政府一項首要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所以筆者懇切向政府呼籲:推動城鄉學校同企業合作,為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創設新型的“建教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當務之急!

實例

台灣6-70年代就由當地政府倡導,舉辦了許多“建教合作班”,讓許多城市平民和貧困子弟受到教育,從而掌握職業技術擺脫了貧困生活處境。台灣有公辦學校也有許多私立學校,而台灣卻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的國有和公有企業,但在當地政府倡導中卻能夠把私人企業同學校連線起來,舉辦老百姓“上得起用得上”的“建教合作班”。
相對而言我們有的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屬於全民和集體所有的國有和公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這些企業理所當然地應該比台灣的資本家,更加積極主動地同各類學校連手共同舉辦“建教合作班”,讓城市下崗職工及其貧困子弟得到有效職業培訓,為廣大農民的孩子提供許多“上得起用得上”的職業技術學校。相信我們的人民政府是完全可以做到,並且可以和應該比台灣當地政府做得更好,只有這樣才能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才能更好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