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陳汝言山水圖

仿陳汝言山水圖

《仿陳汝言山水圖》是畫家金城於1923年創作的一幅紙本中國畫,現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仿陳汝言山水圖
  • 畫作類型:中國畫
  • 作者:金城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天津藝術博物館
  • 規格:115×47cm
  • 創作時間:1923年
金城(1878-1926),浙江歸安人。工山水及半工半簡花鳥走獸,畫風秀雅,章法奇致。民國初期北京畫壇的重要代表人物,關心文化,與陳師曾、周肇祥等人發起組織了中國畫學研究會,並建議朱啟鈐成立了古物陳列所,從而被陳定山喻為“北平廣大教主”。
湖社畫會更是以金城為精神領袖,“湖”字則是從他的號“藕湖”而來。金城除了參與中國畫學研究會及古物陳列所的活動外,還積極開課授徒,其門下弟子眾多。以陳少梅(升湖)、陳緣督(梅湖)為代表的“十大湖”,也都取“湖”字,可見金城的言行及理論對其弟子的影響之大。
仿陳汝言山水圖
《仿陳汝言山水圖》為金城於1923年,臨摹元代畫家陳汝言的《百丈泉圖》。《百丈泉圖》為清宮舊藏,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陳汝言圖描繪群山,主峰高聳,百丈泉從高處噴涌而下。山石作長披麻皴,顯然是學董源、巨然,同時也融入了王蒙的解索皴。近景坡岸樹木林立,茅屋、樓閣錯落其中。與趙孟頫、黃公望、王蒙等人相比,元末的陳汝言在構圖上已趨簡率,筆墨上也顯抽象。明初的姚綬、解縉多受到元末陳汝言、陸廣、趙原的影響。金城忠實地臨摹了《百丈泉圖》的圖像、陳汝言題跋以及畫面上的五段他人題跋,顯示了他對原作的重視。但陳汝言純用水墨,金城則以設色法寫之。陳汝言畫中的樓閣隱現於林木之中,金城則以墨線勾勒屋頂,卻使樓閣在設色的林木中更加凸顯。與陳汝言《百丈泉圖》相比,金城設色的使用,使畫作別具一種氣象。
金城在題跋中提及“去歲曾橅副本”,也就是說他並不是以《百丈泉圖》原作為底本,而是以原作的副本為參照。1913年金城向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建議成立了古物陳列所,並參與歷代古畫的整理和臨摹工作。金城臨摹古畫無數,尤其是在古物陳列所的臨摹工作是最為重要的時期。他鑒於古畫“一經損壞散失,即無從補繪”,因此“力請招員縮臨副本兩份,一份所中陳列,一份藏之他阜,原本則永久珍藏之”。《百丈泉圖》副本應是從此而來,金城其實是臨摹的《百丈泉圖》的摹本。但《仿陳汝言山水圖》在作品的尺寸、構圖、題跋等方面均與原作接近,可見他在師法古人上的用功程度是極深的。
《湖社月刊》曾刊登過許多金城所臨的畫作,除陳汝言《百丈泉圖》外,還有董源、巨然、邊魯、盛懋等名家的作品。金城在《北樓論畫》中指出明清以來的繪畫“皆失古人言畫之本旨也。古之畫者以造化為師,後世以畫為師。師造化者非真山真水真人真物不畫;師畫則不然,抄襲模仿,不察其是否確為是山是水是人是物也。畫之末流,至是極也。”金城作為海上畫派一員,卻一直在北方畫壇上主張重歸宋元傳統。他的摹古畫以宋元筆法為主,同時也會旁涉到明代唐寅、董其昌等人的作品。他在中國畫學研究會上所倡導的“精研古法”,體現了他的這一繪畫理念。
馬敘倫曾記金城是通過玻璃板安裝電燈來臨摹古畫,並評價金城畫作無一可觀。馬氏此說顯然是臆想附會,以訛傳訛。以《仿陳汝言山水圖》來看,金城在作品的尺寸、構圖、題跋等方面與原作相近,但在設色、用筆上均與原作有明顯不同。設色問題不僅關乎色彩,更涉及到圖像的視覺表現問題。金城臨摹古畫並不是要做到毫釐畢肖,也不是讓觀者以此為真。在畫作中常見“用張子正筆法”、“仿劉松年”、“學一峰老人”等題跋,顯然他是以宋元筆法為途徑,藉此摹古創新。這正是金城在中國畫學研究會上所倡導的另一理念,即“博採新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