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家村(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杜家村鎮下轄村)

任家村(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杜家村鎮下轄村)

任家村隸屬於 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杜家村鎮,屬於 山區。位於靜樂縣東北 邊,距離 縣城43 公里,距離 鎮2公里,有耕地1900餘畝,境內海拔2300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寒;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常年降雨量為500毫米;有利於夏天農作物的生長。年平均氣溫15度。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為主,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鄉村人口1400人,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外出勞務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家村
  • 外文名:ren jia cun
  • 姓氏:以任姓為主
  • 人口:1400餘人
  • 方言:靜樂方言
  • 氣候條件:北方季風氣候
  • 電話區號:0350
  • 現任村書記:任常常
  • 村主任:任耀龍
地理環境,基礎設施,制約因素,發展優勢,礦產資源,森林資源,人文環境,相關文章,

地理環境

任家村位於杜家村鎮李家灣之間,村面朝照山,背靠群山,山上主要種植落葉松,鳴河水從照山腳下流出,村裡有任家村煤礦一座,國小校一所,村民主要以任姓為主,家族傳承,現有人口1400多人,
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
照山側面照山側面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網路、路燈全通。全村全通自來水,住在高處的人家有專門人員按時泵水, 該村與鄉鎮水泥路相連;村內實現全硬化;距離鄉鎮1公里。 五保戶有五戶,享受低保人員83人,退耕還林戶281戶。
村東村東
任家村
任家村
任家村

制約因素

(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糧食、蔬菜、瓜果價格走低與農業生產資料上漲壓力很大,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市場化程度低,農業內部結構亟待最佳化,種植業比重太大,林業、畜牧水產業比重小。
(二)、經濟總量偏小,人均水平低,工業化水平低。相比較而言,我鎮工業經濟發展已初具規模,但仔細分析,仍然缺乏科技含量高、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骨幹企業,缺乏知名品牌、
(三)工業園區功能需進一步完善。園區的平台載體作用發揮不夠,項目少、企業少、規模小、發展環境不夠最佳化;項目征地難、落地難、啟動難的問題未從根本上解決,一些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很難解決(如土地補償金標準、養老保險、勞動用工、社會保障等)。
(四)基層幹部素質和駕馭市場經濟能力與奮力崛起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政府職能轉變不夠,服務能力不強,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效能建設有待加強;民營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綜合素質與企業做大做強做活有一定的差距。全民創業的環境不優、激情不高、思想陳舊、觀念保守、小民意識強。創業主體發展、創新、開拓、冒險的願望不強。鼓勵外來投資的人文環境需進一步改善。
(五)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物流、商貿、信息服務等發展遲緩。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

發展優勢

礦產資源

任家村自古以來就是產煤重地,村南邊有條溝叫小文溝,煤層較淺,富藏鋁礦;村東北有大減溝現有大型煤礦集團。

森林資源

任家村四面環山,山上落葉松覆蓋,除了涵養水源外,林木資源豐富,尚未開發。

人文環境

任家村現有崗樓一座,瀕臨坍塌,在近幾年的建設中村容村貌大有改觀,曾經輝煌的國小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年輕的一代人都外出打工,年老的以農業為主,
遠望照山遠望照山
村邊公路村邊公路
回村道路回村道路
村子鳥瞰村子鳥瞰
村東南開闢的活動場所村東南開闢的活動場所
失修的門樓失修的門樓
村中一角村中一角

相關文章

憶故鄉--靜樂縣任家村
離開老家已經二十七、八年了,在這二十多年裡,我一直沒有忘記它的模樣,但是它卻和全國大部分的農村一樣發生了一些變化,儘管少有時間回老家,但是我感覺在經濟大潮的波瀾洶湧發展的背景之下,老家似乎已經物是人非了。
故鄉位於山西省一個異常貧困的縣-----靜樂縣,上學以後直至參加工作,我在每次填表時在籍貫一欄里總會寫上幾個這樣的字:“靜樂縣杜家村鎮任家村鄉”,以前是杜家村公社任家村大隊,不知什麼時候公社和大隊便改成了鎮和鄉了。
我的童年是在一條河水和兩座大山的包圍之下成長起來的。我們村對面有一座長滿鬱鬱蔥蔥松樹的山,這座被稱之為“照山”,或者是“兆山”的山被老家人感覺是神山,山下面住者很多神仙,這是許多人都深信不疑的。因為山上一年四季都是被松樹所覆蓋,山腳下常年流淌著幾股清涼而透明的泉水,我常常站在泉水下面看那汩汩湧起的水柱,靜靜地匯入了從堂兒鄉流下來的鳴河裡面,鳴河這個名字卻是統一的,沒有異議,但依然不明白其義。小時候在村里三四年級的時候,那個叫做萬什麼的中年男老師告訴我們山叫做兆山,預兆的兆,河叫做鳴河,鳴叫的鳴。從那個時候,我知道了山和河的名字,後來,青年的時候也試圖用了一個叫做鳴兆的筆名發表文章,不知道什麼原因,只用了一次便再也沒有用它。
村子背後依然是一座長滿針葉林的山,我稱之為後山,確切名字已經記不起來了,似乎有一個叫做石人懷的地方,隱約聽說有個石人在山上。國小二三年級的時候,冬天的學校里要生火爐取暖,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很遠的路程上山去森林裡的地上揀過乾柴背回去,很多很多的乾樹枝在林中的間隙,那簡直就是一片原始的大森林……可惜,由於煤礦的開採,需要大量的木材做支護,我懷疑那片森林是否遭到了砍伐。
我始終堅信山和水是有靈性的,所謂鐘靈毓秀、風水寶地大概就是我們村的這個情況了,有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村子一直就是風生水起,富裕文明。當年省、地區、縣鄉各界人士都曾經蒞臨村子參觀採風,十來歲左右的時候,著名作家馬烽來到村子採風,我背上背著僅有三四歲的兄弟一直跟在身後,這段記憶非常深刻,原省委書記李立功也親自來村子考察,這些榮耀時刻提醒我的記憶。83年的時候,村子被山西省委組織部評為全省的“文明村”, 村里辦起了圖書館、遊樂室和電視室,後來大隊為家家戶戶購買了電視……如今這一切不復存在。村級組織和全國的狀況一樣在經濟建設的快速行進中陷入癱瘓,名存實亡。
童年的記憶一直和土地、田野、河流、高山、樹林等分不開的,在生長著茂盛莊稼的田野里,豐收的果實顆粒飽滿,在湍流的河水裡,村民們撈起一條條歡蹦亂跳的小魚,在河灣的樹林裡,生長著茂密的苜蓿草,在鳴河的大壩上,晨練和讀書的絡繹不絕……
一切都那么美好,而如今我生活的這個地方和全國大都數區域一樣,沒有純潔乾淨的河流給人們帶來快樂,也沒有一片自然原始的森林淨化污濁的空氣,一切都在工業化的包圍中變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
老家叫做任家村,全村80%的人都姓任,另外也有姓趙的等幾戶外姓人口。究竟這個村子起源於什麼時候,以前曾經發生過什麼,我都不得而知。估計有一定的來源,而且感覺來頭一定不小。只模糊地記著老人說村子裡有半菠萁芝麻官,可謂數量龐大。可是,被一個外來的人士給破了,只有半村子“窯黑子”,這話不假,村子盛產煤炭,下面都是煤,從事挖煤養家的不少。
很小的時候,我記著村子中央有一片很大很大的蘆葦灘,生長著密密麻麻的蘆葦盪,我小時侯經常會穿行於裡面,腳下是一片一片的水,秋天的時候,人們把蘆葦用鋒利的刀子裁成一片又一片的長葦片,做成家家戶戶炕上鋪的葦席,躺在葦席上面,一股令人陶醉的葦子清香撲鼻而至。可惜,在1980年前,村里改造修建的時候,人們迅速地把那片蘆葦剷除乾淨,建起了學校和房舍,一直沿用至今。
那段時間的前後,有一個叫做冶金五隊的勘探隊工作隊來到了村子裡,我已經上國小二年級了,有許多男女老少的工人駐紮在村里,他們和村民完全不同,穿工裝、啃雞爪,我第一次見到拖鞋,一切都給村民帶來新鮮的感覺,但他們在照山的半坡上日夜鑽探,轟隆隆的聲音響徹村內。
他們從幾千米的地下轉出了一節一節的圓石,進行化驗看有沒有礦石……那時侯,我聯想翩翩,想像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隨著冶金五隊的離去,給人們留下了記憶深刻的印象。
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村子裡短暫地駐紮了一支部隊,是支連隊,那時侯,我才知道部隊的編制是連比班大,幾個班才能組成個連。部隊真好,他們從忻洲運來蘋果和紅薯換回去一袋又一袋的山藥(土豆),用卡車拉回去。我家的蘋果在那個時候一年不斷,我家的山藥窨子裡儲存著一筐的蘋果,每天都取上一顆給我三弟吃。我們常會在那個時間聽到野營拉練這個詞語。
村子曾經被命名為“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據《縣誌》上記載,我們任家村是全縣13個關寨之一。現在還可以看到南崗和西崗。東崗在電磨房附近,小時候我們常常爬上去玩,但已經是殘垣斷壁了,可是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北崗,很久很久就沒有了。
僅存的兩個崗樓,南崗保存的比較完整。南崗位於村中央,崗樓有7—8米,寬4—5米,分為上下二層,石木結構,座北向南。底層為青石所砌,拱形,路面也為青石所砌,路面已坑坑窪窪不復平坦了。上層為箭樓格式,大約有兩米六七左右。從崗位北面東側,有一台階可上二樓。二樓為木結構,樓內有小火炕,另外還有一約3—3平方米大的小庫房。西崗位於村西,如今西崗周圍蓋了很多民房,當年獨具一偶的西崗已被層層“包圍”了。西崗保存的不完整,從崗樓殘跡來看,原來規模如南崗一般。現在西崗只剩下底層存在。真的很是遺憾,如果保存完好的話,如今完全可以發展紅色革命旅遊產業,因為村子崗樓是一道非常壯觀的建築群。當年,我們村子是抗日根據地,也曾經發生過幾場大型的抗日戰爭。在一個叫做“黃華坡”的地方,在沙石公路旁立著兩塊烈士的墓碑,周圍長著蒼松翠柏。我想當年在黃華坡這個地方一定發生過很激烈的戰爭,全村男女老少一定會協助八路軍在黃華坡上打擊了日本鬼子。
小的時候,我經常會獨自一人在這裡玩耍,馬路從坡上延深到很遠,坡下是一灘一灘的的泉水和大片大片的水草,水裡的小魚游來游去,在那水灘里逮魚成了我最快樂的事情了。水嘩嘩地從地下涌了出來,好幾個泉眼的支流匯成一條河流流入鳴河。
當年沒有自來水的時候,我們就來這條河來挑水,人們稱之為“擔水”。每天早晨七八點的時候,是擔水的高潮,村上男女老少都匯入這裡挑水。冬天的時候,水面上會升起一屢一屢的白色水氣,在河面上瀰漫,河邊乾枯的水草上結著晶瑩透明的冰凌,我們摘下冰凌放在嘴裡和夏天吃冰棍一樣吸著。夏天的時候,這裡便成了大人小孩的樂園了。水裡的小魚兒很多,但一般都捉不住。有人便用網能撈好幾大盆,回家餵鴨子。河對面是一大片楊樹林,全部是人工種植的。樹林裡曾經栽種過苜蓿草,但僅僅也維持了幾年。村民在夏天的樹林裡遊玩嬉戲。
我最常去的地方是樹林南邊的一條壩沿,在長長的壩沿上面有一些讀書的學子,他們在清晨的水壩上面背讀課文。也有一些村民在壩上跑步,鍛鍊身體。鳴河水嘩嘩地流著,被那條高大的壩沿阻著,無論發多大的洪水,我們都安然無恙。照山就從壩上翻過去,過鳴河就上山了。小時候,村里來一洛陽的武術教練,我是他得意的弟子,武術功夫花樣也不少。他領我上過照山的山頂,但現在已經記憶模糊了。
故鄉,永遠也講述不完,故鄉,永遠是內心的一道牽掛,永遠是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那個記憶,無論什麼時候,我都不會忘記它。
村西村西
遠處是照山遠處是照山
村西村西
遠處是任家村學校遠處是任家村學校
村西村西
村東村東
古門樓古門樓
村西鳥瞰村西鳥瞰
鳥瞰村莊鳥瞰村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