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役代刑

以役代刑是指明朝盛行的力役代刑制,由工役發展而來。《明會典》謂之“力役贖罪”,即雜犯死罪以及流、徒、杖、笞罪犯不服原刑而以力役抵(代)刑的刑制。將輕罪犯關押或拘執之後,令其從事勞役,把罰作工役作為徒刑制的要件,在上古的商周時期起已經見諸史料記載。秦漢時期發放各種罪人或刑徒從事築城,造陵、修宮殿、制兵甲、採礦、冶煉等繁重艱苦的工役已形成常制,但皆非以工役代其原刑。北周以後定徒刑刑制,凡徒刑必拘又役,隋朝開始又定流刑也應按外刑期居作,並不以工役為限。明朝在徒流工役刑制的基礎上發展“力役贖罪”之制,規定真犯死罪以外,各刑均可以勞役抵刑。

《明會典·拘役囚人》:“國初,令罪人得以力役贖罪,死罪拘役終身,徒流照年限,笞杖計日月,滿日釋放。或修造,或屯種,或煎鹽炒鐵,事例不一。”證明明初已形成以役代刑的特殊制度:(1)不限於徒流刑的拘押勞役,不同於以銅、錢、鈔、物抵贖其原刑的贖刑,而是服各種力役代替原判之刑。(2)對象除真犯之外,從笞、杖、徒、流至雜犯死罪犯人均適用,實際是法定五刑的代用刑。(3)刑期規定雜犯死罪免死拘役終身或五年,流罪四年或照原定年限;徒罪照原定年限;杖罪每等十日;笞罪每等五日。(4)工役種類包括屯種、種樹、煎鹽、炒鐵、擺站(發至驛站罰作抬扛等重役)、哨了、蓋房、運磚、運石、運灰、運炭、運米等,並具體規定不同限額和標準。(5)依刑期、役限執行,滿日釋放。無力做工者,決杖拘役或改拔工種。如明成祖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令:囚徒運糧無力者,發天壽山種樹。(6)某些役種限定所在地。如屯種發鳳陽,種樹發天壽山,炒鐵湖廣省發興國、黃梅鐵爐。至此,明朝罪犯“遂無不充役之人”,工役刑徒空前擴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