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旗

令旗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普遍使用小旗作為傳達命令時的標誌,稱為令旗。通常,旗桿頭為鐵制尖頭,旗為綢布制,上寫有一個“令”字。《清文獻通考》的《兵十六》卷中記載,大將軍、將軍、督撫等高級軍官,使用三角形令旗;駐防將軍、都統、副都統用方形令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令旗
  • 外文名:lingqi
  • 標誌:作為傳達命令時的標誌
  • 材料:旗桿頭為鐵制尖頭,旗為綢布制,
  • 用處:京戲中的道具
  • 簡介:看作是道教令旗的一種象徵。
古代軍隊傳令用的小旗,京戲中的道具,道教中的法器,

古代軍隊傳令用的小旗

而在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所著的《練兵實紀》中,對令旗的作用也有明確記載:
“……應查令旗、令箭、令票者,便是主將自來,三件物內必有一件方放,無亦不準放。”(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兵丁應查驗來者的令旗、令箭或令票,三件東西中至少有一件才能放行,否則就算是主將親自到來也不能放行。”)

京戲中的道具

京劇表演中,為突出某位角色是代替“將帥”傳令的身份,常會讓該角色手握一柄令旗。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

道教中的法器

在中國道教中,令旗是道士們在進行法事活動時的重要法器。道士作道場的祭壇上,常陳設中有令旗、令牌和寶劍(桃木劍)、天蓬尺拷鬼棒等法器,其中的令旗就表示道士擁有了指揮 “天兵天將”,發號施令的權威。
道教用的令旗,一般為三角形,旗面黃色,周圍鑲以齒狀紅邊或白邊,上有一條黃色紅邊的飄帶。旗上書有“敕召萬神”四字,也有書寫一個隸書“令”字的。令旗在道教文化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通常被視作道士具有“昊天上帝”授權的象徵,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神力”。例如,在中國古代著名的神怪小說《封神演義》第60回中,為了反擊“番天印”,姜子牙不得不四處借來了三面不同的令旗,再加上自己手中的杏黃旗方才成功:“燃燈曰:『事好了,如今正南用離地焰光旗(從老子處借來),東方用青蓮寶色旗(從準提道人處借來),中央用戊己杏黃旗,西方用素色雲界旗(從西王母處借來,又名“聚仙旗”),單讓北方與殷郊走,方可治之。』”這四面旗幟,不妨都看作是道教令旗的一種象徵。
道教法器——令旗道教法器——令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