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民歌

仡佬族民歌

貴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餘各省份都有分布,以雜居為主。貴州聚居地主要為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分布於貴陽、六盤水、遵義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仡佬族(越南語:Cờ lao)也是越南54個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於河江省的同文、黃樹肥兩縣境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

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祖先在勞動、休息時候所唱的傳統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仡佬族民歌
  • 地點:主要貴州,散居雲南 廣西 越南
  • 山歌唱腔:高腔(假聲)山歌、平腔山歌
  • 特點:節奏自由明快,曲調輕鬆活潑
  • 拼音:gē lǎo zú mín gē
民歌介紹,民歌分類,山歌唱腔,弘揚與發展,

民歌介紹

民歌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緊密的聯繫,音樂形式簡單樸實、平易見人、生的靈活,經過廣泛的民眾性的即興編制、口頭傳唱而成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歌直接聯繫著人們生活的各方面,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唱,它是無數人 集體智慧的結晶。仡佬族民歌中的題材較為廣泛,雖然在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但作為口頭文學形式的傳唱卻為生活帶來了無比的樂趣,同時也傳承了自身民族文化。

民歌分類

仡佬族民歌按題材可分為號子、打鬧歌、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儀式歌、孝歌。曲調不同,各有特點。古老的民歌以三言、四言以至十餘言不等的長短句組成。近二三百年間,受漢族詩歌體裁的影響,多用七言絕句或古風體,並多借用漢語詞句。

山歌唱腔

仡佬族山歌的唱腔,有高腔(假聲)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酒歌曲調明快,氣氛熱烈。古歌、祭祀歌在節日慶典、祭祖時唱,曲調莊嚴肅穆。喪葬歌曲調低沉憂鬱;有些唱詞曲調如同念經。哭嫁歌如泣如訴,曲調悲戚。打鬧歌屬有伴奏的勞動號子,其音樂與當地山歌、花燈、高台戲、板凳戲、民間小調有密切關係。打鬧歌按勞動時間分齊田號(有說板、唱號,用於早晨開工之時,唱號有快慢鬆散之分)、催鬧號(用於早飯後的勞動)、花花鬧(用於吃“晌午”後,有獨唱、齊唱、對唱、重唱、領唱、合唱等)和放鬧號(用於晚飯前的勞動中)。其曲調、節奏歡快、鮮明。
仡佬族民歌有《八月十五走坡來》、《我家住在龍潭邊》、《仡家幸福花》、《仡佬族敬酒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等歌曲,其中《仡家幸福花》2011年入選貴州省紅歌。

弘揚與發展

仡佬族歌手羅鋼、李泓弘揚與發展仡佬族民歌,唱出了仡佬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李泓瀅開啟新民樂之門。
原生態民歌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
民歌是農業生活的產物,農業文明與民歌是一種依附的關係。物質的發展與快節奏的生活使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生存環境的改變,(如情歌、勞動號子、祭祀歌等)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同時,外來文化的衝擊。隨著電視的出現,農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很多人對民歌失去了興趣。
原生態民歌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
城市的音樂話語大權被通俗音樂所壟斷,祖祖輩輩留下的民歌成了無人繼承的、奄奄一息的遺產。在現代社會,伴隨著社會風俗的改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個體創作的彰顯以及媒體的炒作,民歌的鄉土性、集體性和口頭性已基本不復存在。民歌的處境持悲觀態度,現代化對民間歌曲的衝擊比十年浩劫還要大。
原生態民歌難以進入音樂課堂
現代社會中存在農民音樂難以進入音樂課堂的現象,同時,也是由於思想觀念的偏離。長期以來,我國的辦學模式帶有偏見,認為歐洲音樂有著完整的體系,而我們自己的藝術是落後的。
保護是原生態民歌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環節
不論是作為史料還是作為創作資料,或者別的用途,總而言之,民歌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很好的對原生態民歌進行傳承與發展已經顯得極為重要。當然首先我們應該做的還是要先對它們進行保護,保護好了流傳下來了,才能更好的去發展。
1、資料保存
把民歌保存在博物館,從而達到保護民族文化。博物館形勢的資料保存對民歌的保存起到輔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對民歌進行的資料式的保存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紀錄民歌。
2、民歌進課堂從而進行課堂教育保存
2004年的藝術教育期刊中的一個學術論壇中薛麗靈指出,從上世紀西洋美聲正是傳入我國以來,確實為中國的聲樂文化提供了一個較大的科學發展空間。於是中國從高校音樂學院到重視音樂專業,教育體式也越來越西化,很多民族歌曲親切獨特的中國地方韻味都全然無存了。讓民歌進課堂已經刻不容緩,要讓音樂教育為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復興做出貢獻。
3、民俗式保存
中國藝術研究院喬建中先生認為,原始的藝術只有留存在民間才真正有生命力,他在第二屆中國南北民歌擂台賽上透露:“總的來說,這兩年的民歌熱對於調解我們目前整個文化生態的失衡還是很有裨益的,但是,現在的這種民歌節其實是不得已的,把全國各族的民歌手集中到一起比賽,其實已經改變的它們本身的生態了。如果各地能自覺地意識到要保護當地的民歌遺產,那就會好很多。”各民族和各地方社會生活方式是原生態民歌得以產生、傳承和發展的土壤與溫床,她的交流傳承和信息傳遞,需要一定的空間,因此,如果割斷了原生態民歌同本民族社會生活的聯繫,喪失了原有的價值觀,就只能加速她的滅亡。
4、藉助媒體進行展演式保存(旅遊、比賽)
李閩在《“原生態”的逆變 ------ 從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唱法分類談起》中提到,2006月4月,CCTV“隆力奇杯”第十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將“原生態”唱法加到了唱法分類中,而這種變化其實與近幾年藝術屆對“原生態”的重視有著關係。“原生態”近幾年在社會上似乎成了熱點。就音樂界來說,這幾年影響較大的使用“原生態”音樂的作品由楊麗萍領銜並擔任總編導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像》,還有譚盾的在湘西鳳凰首演的新作《地圖》,此外中央電視台的很多欄目都在大量地介紹民間歌手及他們演唱的民歌,還有 2003 年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成功地挖掘並推廣大量的原生態民歌。應該說,“原生態”能成為社會的關注點,與文化屆的覺醒以及國家出台的關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有直接的關係。
原生態民歌的發展
1、原生態民歌在國內的發展
(1) 打造樹立民歌品牌
2005 年 04 期《中國音樂》刊登的《廣西黑衣壯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中指出:近幾年來,廣西的高層領導除了對黑以壯民歌的社會傳承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外。還提出了打造樹立黑衣壯“尼的呀”民歌品牌的新思路,使其成為廣西西部大開發展戰略中重要的文化開發項目,為對外宣傳廣西,為實現富民興桂的經濟建設服務。 領導明確指出:在改編、創作黑衣壯題材的音樂是要具體做到高、深、美、土五個字的要求。高——即高起點、高要求、高水平、高質量;精——即精心策劃、精確表現、打出競精品;深——即要深入調查、深度挖掘、深度開發、深刻表現;美——即音樂美、形象美、服飾美、形式美;土——即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態。
這種利用原生態民歌發展經濟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使原生態民歌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它利用品牌的傳播效應很好的將原生態民歌傳播開來,不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原生態民歌的發展。
(2)利用原生態民歌創作新民歌
付玉蘭在《信陽民歌的發展過程及新民歌創作》中提出了一些用原生態民歌來創作新民歌的建議:用民間音樂原型改編現代民歌。在傳統民歌、戲曲、曲藝、民間樂曲基礎上加以改編,讓民歌賦予新的內容和形式。他的主要特點是在直接使用原型音樂材料(原則上不去原型音調)的基礎上,根據新民歌內容的需要,僅在印餘額旋律上對某些小音節的音高或節奏進行前後、快慢調整。這樣做既可保持原曲的輪廓,又有創新之意。也可以在民歌原型基礎上加工伸展,例如民歌曲調的改編,民歌節奏的改編等。又或是將民間音樂的音調融會貫通進行創作,運用具有典型風格特徵的民間音調進行創作。
2、原生態民歌在國外的發展
從2005年“多彩貴州”系列活動開展以來,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得以挖掘和展示,民族歌曲已發展到國外。我國是個民歌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有著深厚而優秀的文化傳統。民歌藝術作為我國音樂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而不可分割的。只有將民歌更好的繼承發展下去,中國的民族音樂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要求,更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要,只要我們都來關心原生態民歌,原生態民歌就一定能很好地生存和發展,就一定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