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教育

他人教育

21世紀的教育將以學會“關心”為根本宗旨和主要內容。一般認為,“關心”包括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和關心學習等方面。“關心他人”無疑是“關心”教育的最為重要的方面之一。學會關心他人既是繼承我國優良傳統的基礎工程,也是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許多革命偉人,許多英雄模範,他們之所以有高尚境界,其道德基礎就在於“關心他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他人教育
  • 根本宗旨:學會“關心”
  • 方法:學會與人分享等
  • 主要內容: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和關心學習等
內涵,方法,

內涵

“關心他人”的內容
關心他人既要關心爸爸媽媽,也要關心老師和同學,還要關心鄰里和其他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人。
(1)學生應學會關心爸爸媽媽。
在現代社會,由於獨生子女的出現,許多家庭患上了“四二一綜合症”,即四個老人和一對父母共愛一根獨苗,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孩子在家中是“小太陽”,其地位高人一等,受到特殊待遇,覺得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應該的、必須的,自己理應受到周到的照顧;反之,當爸爸媽媽需要幫助、需要安慰時,孩子從沒想到要關心爸爸媽媽。
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必將養成孩子自私自利的個性。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古語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孩子連自己最親的人尚且不關心,人們還能指望他關心其他的人嗎?因此,關心他人應首先從關心爸爸媽媽做起。小學生關心爸爸媽媽,既可以體現在細小的方面,如每天問候下班的父母,主動請父母休息,關心父母的健康,也可以表現為給父母過生日,當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等。
關愛他人關愛他人
(2)學生應學會關心老師和同學。
小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除了家庭之外,就是學校。在學校里,學生交往和交流的最主要的對象是老師和同學。可以說,學校就是小學生除了家庭之外的另一主要社會,是學生從家庭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場所。不關心老師和同學的小學生,很難想像他會關心他人。
因此,教育小學生關心他人,除了關心爸爸媽媽之外,其次就應該學會關心老師和同學。小學生關心老師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①教育學生懂得老師工作辛苦,應尊重老師勞動,聽從老師教誨,特別要虛心聽取老師的批評。
②當學生取得成績時,應該提醒學生不要忘了向老師報喜,表示感謝。
③提倡學生親近老師,老師有困難要幫助,老師生病要慰問,遇到節日去看望老師。關心同學則可以是當同學學習、生活上有困難需要幫助時給予盡力幫助,同學有病去看望慰問,不要欺侮小同學,不要占同學小便宜等等。
(3)學生還應該學會關心鄰里。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良好的鄰里關係是一種人際美德,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快樂。另外,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看,5歲以上孩子就需要夥伴。
為了擺脫孩於的“孤獨”和“自我中心”,應該讓學生搞好鄰里友誼,讓學生到鄰里“串門”,鄰居要借東西讓學生熱情地送去,鄰居家有困難盡力去關心幫助,鄰居家有病人時能去探訪慰問,遇到喜事可以相互祝賀。
(4)學生應該學會關心其他一切需要關心的人。
正如前文所言,人類之所以能生存並持續發展,就在於人能夠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關心社會上一切需要關心、需要幫助的有難之人,這才是人類的最高境界,是“關心”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總之,教育學生學會關心他人,最根本的就是要教育學生不能自私,應心胸坦蕩、志向高遠、愛己更愛人。唯其如此,才是21世紀所需要的人,也才配得上是21世紀的人。

方法

父母要給孩子做關心別人的榜樣
俗話說: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我的愛人都受過高等教育,深知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一直嚴於律己、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我們孝順長輩、關心親朋、鄰里關係和睦,在倫倫面前從不議論別人的長短,儘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氣的同情心。
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
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間經常爭吵、謾罵甚至打鬧,孩子時常處在恐懼、憂鬱、仇視的環境裡,又怎能要求他去關心別人呢?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夫妻之間要恩愛、相互體貼。
我們從不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對對方的關愛:餐桌上,我們在給孩子夾菜的同時不忘給愛人也夾一筷;出門前,在給孩子整裝的同時也忘叮囑愛人一句;外出購物,在給孩子買玩具衣物的時候,也不忘和孩子商量給爸爸或媽媽買一樣什麼東西。
一個西瓜切開來,總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偶爾一方不在,總是跟倫倫商量著剩下三分之一給爸爸或媽媽吃;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我會一手攬著獨生子一手攬著丈夫,我很滿足於丈夫兒子一家健康的幸福,我也實實在在地流露著我的感情,讓倫倫和我們一起體驗這種幸福。
愛心,人性本真的那一抹鮮紅愛心,人性本真的那一抹鮮紅
學會與人分享
這裡有兩層意思,既要教孩子學會分享,還要家長學會分享,而家長學會分享更易被忽視。舔犢之情使為人父為人母們都寧肯虧了自己也不願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盡數都往孩子面前堆。一邊擔心著孩子會發展為不關心別人的冷血兒,一邊又在做著阻止孩子學會分享的蠢事。
經常會發生這樣一幕:孩子誠心誠意請家長分享,家長卻堅決推辭,哪怕只是象徵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謝絕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有了謙讓與分享的同時,自己首先要學會分享,坦然地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讓孩子分享的對象。
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
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受苦受難,擔心孩子遭受挫折。儘管我們自己面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儘管我們有許多不快樂和情緒不穩定,但我們總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穩。一來錯誤地認為這有利於樹立家長形象,二來美其名曰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不過早地承受生活重擔,其實這是錯誤的。
既然我們在提倡和孩子建立朋友關係,建立平等關係,就應該讓孩子了解一些我們的喜怒哀樂,就如我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一樣,讓孩子學著承擔一些我們的喜怒哀樂。
記得兒子剛上幼稚園時,我每天很早就把他從床上拉起來,趕著去上班。每次他都要反抗,又哭又鬧。一天,我實在忍不住了,面對才3歲的獨生子大喊大叫:“我也想睡懶覺,可是沒有辦法,我得去上班掙錢,給你付幼稚園的學費,你明白嗎?”
原本只是一時性起發泄一通,根本沒指望3歲的兒子會體諒我的艱辛,但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倫倫從此再也不哭鬧了,每天早上只要我一喊,他就會乖乖地爬起來,有時冬天困得不得了,他也會賴床,但一會兒就會爬起來。
有時我加班或下班晚回家,他會很懂事地說:“媽媽掙錢很辛苦!”現在我常會把生活中的一些難題講給倫倫聽,和他一起商量,對他提一些必要的要求,每次都能取得意外的效果。所以,家長不要刻意地去掩蓋生活的另一面,讓孩子從國小著和你一起去分擔,哪怕只是讓他了解一下,理解生活的不容易,這樣他才會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才會關心別人。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要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只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一般情況下,勤快是培養出來的,所以家長要樹立這種觀念,並付諸行動。要循序漸進地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膽放手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當我們勞累了一天,坐在桌邊準備吃晚飯時,倫倫會為我們盛飯、放置碗筷,餐後又會把所有的碗盆收到廚房間,將剩菜包上保鮮膜並放入冰櫃,熟練勤快的樣子常會贏得偶然來作客的朋友的誇獎,這全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