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地道

人行地道

人行立交過街設施 ( 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 ) 是利用立體交叉的形式,從根本上解決行人與車輛之間的衝突,是緩和城市交通緊張狀況的有效措施。人行天橋只允許行人通過,用於避免車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時的衝突,保障人們安全的穿越,提高車速,減少交通事故。人行地道是專供行人橫穿道路用的地下通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行地道
  • 外文名:pedestrian tunnel
  • 形式:一字型等
  • 選型原則1: 根據施工環境、交通條件
  • 選型原則2:根據水文、地質條件
設計,選型,規定,對比,

設計

(一)總體布置原則
首先,應從總體布置上進行合理的設計,除滿足相關規範的要求外,還應根據路口的交通情況及地面建築位置的情況,保證行人的行程最短,同時行人進出口處離道路邊緣應留出安全距離,一般側牆距道路邊緣大於50厘米為宜;其次,出入口的設計應根據行人流量確定。此外,在城郊結合部設定的人行地道,還應考慮地道的間距,並保證拆遷量最小。
(二)常見布置形式
1.交叉路口兩側均設人行地道出口。人行地道處於十字路口位置,共設出人口8個,方便行人向各個方向出行。此種布置形式適用於路口交通比較繁忙、人流量較大的地區。
2.交叉路口單側設人行地道出口。此種類型地道適用於人流量較小的地區。
3.其他類型。除以上較為常見的兩種類型外,還可以在出入口兩側設梯道,梯道的寬度根據人流量計算確定。
(三)結構設定優缺點
由於人行地道設定比較隱蔽,與附近的景觀基本沒有矛盾,對道路改造影響也較小,但有時需設排水泵站,與地下管線的矛盾較多,建成後管理和維修費用較大。
(四)人性化設計
人性化設計是指設計人員在設計產品時力求從人體工程學、生態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從而真正實現科技以人為本的目的。人行地道除了外在形式應具有時代的特徵外,更應在內部空間考慮對行人的關照,尤其要體現對老、少、病、殘等特殊群體的關懷。
出入口的設計
由於人行地道所擔負的使用功能皆是在地下組織完成的,因此,其空間設計與環境的關係主要體現在進出口的處理上。
1.地道出入口扶手。越來越多的人行地道在梯道位置設定扶手。在無障礙設計中,扶手是重要的設施之一。坡道中一般都設定雙層扶手,分別方便行人與自駕輪椅者使用。
2.坡道。為了方便腳踏車、兒童車、輪椅等的推行,人行地道出人口坡道坡度應小於1:4。
3.護牆。人行地道的上口必須設定護牆,並有一定的安全高度,一般高於路面20厘米以上為宜,護牆上要同時設定護欄。護牆裝飾材料的選擇與周圍環境也要協調一致。
4.電梯。為了行人出入方便,可像捷運出人口
一樣設定電梯,並設罩棚。
人行地道內的設計
1.橫斷面設計。人行地道的寬度應根據設計年限和人流量確定,高度主要由功能要求、人的心理因素及技術條件決定。人行地道的最小淨高為2.5米,對於較寬的地道應適當調高淨高。
2.地道內裝修及色彩的選擇。人行地道內裝修採用的材料在注重美觀、耐久的同時,力求維護簡單,這樣才能持久地保持地道內清潔和美觀的環境。地道內色彩選擇應強調協調統一、純淨單一、與周圍的環境及城市景觀交匯融合。地道的色彩可相對鮮明、熱烈、突出,強調其功能地位,主要顏色不宜超過3種,且要合理搭配,把握適當的面積和比例,以簡潔、明快為主。
細節設計
根據健築設計防火規藕竊的要求,城市人行地道可不設定消防給水系統,可採取自然排煙方式。但許多人行地道為了行人的安全,均設定了滅火器及煙感報警系統。有些城市在人行地道中設定商業區,既兼顧行人的日常需要,又合理地利用了地下空間。
(五)人行地道的防水、排水
人行地道的滲漏水不僅直接影響行人的安全,而且還會降低照明系統的工作效率,誘發設施的鏽蝕,影響結構的耐久性,因此防水、排水設計是人行地道設計中的重要內容。
人行地道內的防水
1.沉降縫處理。為防止兩側結構沉降不一致,導致變形縫處止水帶損壞造成滲漏,可採取底板設定榫槽或地梁的方式。
2.變形縫處理。變形縫應設定一道中埋式橡膠止水帶,重要工程及地下水特別豐富的地區應加設一道外貼式橡膠止水帶。頂、底板中埋式止水帶應成盆狀安裝,止水帶宜採用專用鋼筋套或扁鋼固定。
3.入口阻水設施。地道出入口要設定阻水設施,防止地面的水倒灌入地道內,一般設計成混凝土台階,有時為方便輪椅使用者出行,也可設計成斜坡形式。
人行地道內的排水
根據《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範》,地道內應設獨立的排水系統。城市人行地道的排水溝一般設在坡道或梯道結束的位置,結構底板要在此處加厚,積水以自流方式排人地道外的城市排水管網。如果地道旁沒有可以連通的地下管線,也可在地道旁設泵房。

選型

人行地道一般有以下形式:一字型、L型和口字型等。
選型原則:
1.根據施工環境、交通條件、施工期限、設備能力、技術力量和投資可能,結合施工工藝進行技術經濟比較,選著結構體系。
2.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按有利於結構安全和結構防水的原則進行選擇。
3.地道布局應結合道路交通規劃,人流導向,配合公共運輸站點、捷運車站、集散廣場、公園綠地等設施。

規定

1 新建城鎮道路範圍內的地下人行地道,宜與道路同步配合施工。
2 人行地道宜整幅施工。分幅施工時,臨時道路寬度應滿足現況交通的要求,且邊坡穩定。需支護時,應在施工前對支護結構進行施工設計。
3 挖方區人行地道基槽開挖應符合有關規定,且邊坡穩定。填方區內的人行地道填土至地道基底標高后應及時進行人行地道結構施工。
4 遇地下水時,應先將地下水降至基底以下50cm方可施工,且降水應連續進行,直至工程完成到地下水位50cm以上且具有抗浮及防滲漏能力方可停止降水。
5 人行地道地基承載力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地基承載力應經檢驗確認合格。
6 人行地道兩側的回填土,應在主體結構防水層的保護層完成,且保護層砌築砂漿強度達到3MPa後方可進行。地道兩側填土應對稱進行,高差不宜超過30cm。
7 變形縫(伸縮縫、沉降縫)止水帶安裝應位置準確、牢固,縫寬及填縫材料應符合要求。
8 為人行地道服務的地下管線,應與人行地道主體結構同步配合施工,並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9 採用暗挖法施工時,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10 有裝飾的人行地道,裝飾施工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對比

人行立交過街設施 ( 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 ) 是利用立體交叉的形式,從根本上解決行人與車輛之間的衝突,是緩和城市交通緊張狀況的有效措施。人行天橋只允許行人通過,用於避免車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時的衝突,保障人們安全的穿越,提高車速,減少交通事故。人行地道是專供行人橫穿道路用的地下通道。人行天橋或人行地道的選擇應根據城市道路規劃,結合地上地下管線、市政公用設施現狀、周圍環境、工程投資以及建成後的維護條件等因素做方案比較。
從結構設定角度看,人行天橋可以採用鋼筋混凝土材料也可以採用鋼箱結構,造型多樣,且裝飾靚麗較容易與周圍環境相結合。但是人行天橋作為橋樑跨越城市幹道或高速公路,在跨徑上一般為非常規跨徑且當所跨越道路較寬時施工難度較大,且建築高度較高,成本較高。人行地道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按有利於結構安全和結構防水的原則進行選擇,採取結構自防水和外防水相結合的方法,採用防水混凝土結構。人行地道一般比較隱蔽,除了出入口局部突出於地面外,與附近的景觀基本沒有矛盾。它在有效解決市民通過街道時,不會打斷城市道路空間的連續性,而且,通過加強出入口局部的精緻化設計有利於城市小環境美化和地下空間的開發。通常人行地道大多集中布置在人流密度高的城市中心區域,結合城市中心區域商業點來綜合布局,有效引導地面層人流的進入,在解決人流的通過性問題的同時來充分發揮城市中心區域的土地利用效益與綜合效益。
從建設條件角度考慮,人行天橋由於需要施工樁基和架設梁體,因此會對車輛通行帶來短期的不便,且人行天橋因為占地、管線等原因一般需要經過繁雜的溝通才能確定具體的橋位。人行地道的建設必須對地基進行開挖,施工工期較長,因此會對交通產生較長的影響,並且人行地道的布局將會與市政設施之間發生衝突,這會使地下市政工程管網變得複雜。尤其南方地區由於地下水位偏高、地質較差以及暴雨天氣對人行地道的影響使得地道防排水要求更加嚴格。
從建設成本來講,人行天橋除了自身結構外,主要還要考慮外觀裝飾與周圍環境相融合,但是由於人行地道大多需要設定排水泵站,且與地下管線矛盾較多,如果在地質條件不是很好的區域,地基處理和支護將會增加很大的工程投資。因此地道造價偏高,一般為人行天橋的兩倍左右,而日常維護費用也比人行天橋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