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詞中的人生百味

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詞中的人生百味

基本介紹

  • 書名: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詞中的人生百味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243頁
  • 開本:16
  • 定價:39.80
  • 作者:鄧喬彬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710758
  • 品牌:中央編譯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詞中的人生百味》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鄧喬彬,廣東珠海人,1943年10月生於重慶,10歲後定居上海。1962年考入華東師大物理系,次年轉中文系二年級。1981年在華東師大中文系獲碩士學位,留系任教,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調暨南大學,領銜創古代文學博士點。從事唐宋詞與詞學批評、詩學、文藝與文化、畫論與繪畫、20世紀古代文學學術史研究。已出論著逾600萬字,編著逾200萬字。1996年獲國務院所頒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被評為南粵優秀教師。

圖書目錄

前言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緣情”之極品,一代之文學
一 愛情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永恆主題”的新發展
一從恨滿丁香結,幾度春深豆蔻梢——痴情少女的美麗形象
人面不知何去,綠波依舊東流——流水帶走的和帶不走的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悲秋的豈止是宋玉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超越了空間的愛情
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分手前的叮嚀囑咐
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文入學士與紅顏知己的婚外情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男兒並非都是負心漢
天便教人,霎時廝見何妨——“愈朴愈厚”的另一個痴心男子
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愛情的痛苦多於甜蜜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追求愛情高境的另一種說法
郎袍應已舊,顏色非長久——談宋詞中的衣服與愛情
無處說相思,背面鞦韆下——思婦懷人的無言之悲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閨中思婦的典型形象
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不幸女子的斷腸詞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陸游、唐琬愛情悲劇的意義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曠達之人的悼亡之痛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又一感人至深的悼亡之作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一一難道只能夠是被侮辱與被損害嗎?
二 閒情
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宋詞中的感物而動與生命意識漫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個很老的話題,一種甚新的感悟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年光之嘆是緣於對生命的強烈留戀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達官貴人的淡淡哀愁是無病呻吟嗎?
如此春來春又去,白了人頭——鐵的法則是多么的無情
春風解綠江南樹,不與人間染白須——無理之妙與無奈之情
仔細思量,好追歡及早——算壽賬後的醒悟
舊遊無處不堪尋。無尋處,惟有少年心——失落的豈止是尋舊之情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對不知不覺的衰老之體驗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新版本
三性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解脫之道得之於宇宙意識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君子坦蕩蕩,自能履險如夷
此心安處是吾鄉——情懷曠達自能隨遇而安
都為自家,胸中無事,風景爭來趁遊戲——要以淡泊的心情來解脫人世間的煩惱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如果不看重仕途經濟,“人”字就可以大寫了
箇中須著眼,認取自家身——若要解脫煩惱,就要始終記住自己的歷史定位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以花擬人,為狷介者畫像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君子不趨時的零落之悲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堅持操守者的自訴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有名的嚴光與無名的漁父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桓溫之嘆的永久生命力
好是悲歌《將進酒》,不妨同賦《惜余春》——志士終未失卻骨子裡的認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從莊子思想中尋找解脫之方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看穿名利才能看穿憂患
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一場人與浮雲的對話
四雅情
詩酒趁年華——說說宋人的生活雅趣
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說說宋人的茶趣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宋人讀書賞景的雅趣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官場上的失意在山居中得到補償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物移我情與移情於物
五節日
清光畔,年年常願瓊筵看——美好的風物與節序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春天帶來的愉悅和悲傷
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人間燈彩與天上月色的交映
覽物興懷,向來哀樂紛紛——上巳日的情懷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清明寒食時節的游賞之樂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端午節的感慨
天孫東處,牽牛西望,勸汝一杯清醑——令人遐想的七夕
玉界擁銀闕,珠箔卷瓊鉤——看不完、詠不盡的中秋月亮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秋天不僅僅是豐收
餞舊迎新,能消幾刻光陰——除夕的人生感觸
……
六 詠物
七 羈旅行役
八 濟世之志
九 流落之悲

後記

以上,我們通過宋詞作品,從愛情、閒情、性情、濟世之志、人生體驗、羈旅行役、流落之悲,以及節序活動與相關民俗、詠物等方面,對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匆匆作了一番巡禮。過去,人們常說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後來,又說文學就是人學。持“反映論”的強調客觀,持“人學論”的強調主觀。其實,文學史既應是人類的心靈史,也應是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宋詞就很全面地將生活史與心靈史融為一體。在文學史的流程中,宋詞成為了“一代之文學”,又在其流傳過程中,一直給人以感動,直到千年之後,我們還可以在閱讀中感受當年的生活,和古人的心靈悸動,仿佛可以看到一幕幕生活場景和男男女女的音容笑貌。
西方從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結構和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進入到資訊時代以後,生存狀態與思想觀念的變化更是前人難以想像的,“地球村”與“世界經濟一體化”概念的提出,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國家在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後,重新打開了關閉已久的國門,此時又一次痛苦地發現,我們比起先進的國家,竟然落後了那么多年!中國人不得不再一次睜開眼睛看世界,並奮起直追,以求儘快地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新時期以來的三十多年,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各項事業都有很大發展,經歷了這一段歷史變化的人們,在回首前塵時,恐怕都會毫無例外地發出驚嘆。是啊,三十多年前,誰能想像出今天到處高樓林立、高速公路貫通南北東西的情景,在樣樣都要票證的時代,能構想今天的買方市場嗎?物質生活的巨大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同樣,精神生活的變化也是顯著的。在無畏實為無知的“紅衛兵”向“封資修”“宣戰”,大破“四舊”之時,有多少優秀的文化遺產被付之一炬!“八億人民八個戲”的日子持續了十年,全國統一、別無分店的新華書店裡,除了革命導師的著作外,大概只有“樣板戲”劇本、劇照和少量作家的“革命小說”了。在那個時代,“手抄本”小說以“地下工作”的方式流傳,僥倖未毀於“秦火”的唐詩宋詞選本,同樣也是採取“地下”方式閱讀。是啊,當時還真沒有過勇敢的構想,會想到竟然有大量出版物擺滿書店的一天。
不過,經歷了巨變的中國人也會發現,隨著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也的確帶進來一些蒼蠅蚊子,在階級鬥爭、“鬥私批修”的“革命”煉獄中走出來以後,我們不必為了想一睹《天鵝湖》的優美舞姿,而反覆觀看革命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但是,在外國電影紛紛進入已久,不少人感興趣的往往不再是崇高和美,而是娛樂性,是拳頭和枕頭。相關的書籍閱讀也往往與之類似,除了功利性、實用性的閱讀外,審美被降到了極其次要的地位,而文學的功能似乎大部分轉移到了娛樂性、遊戲性一側。當年的一切,早已成為過去,青年人對於三十多年前發生的事情,幾乎看成是天方夜譚。
文藝不應是純然的崇高,老是讓人肅然挺立或正襟危坐,是難以接受的,也是無法做到的。人類普遍具有兒童般的天性,需要娛樂、遊戲、放鬆、休閒,但是,人類在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的同時,也不應在精神上沉淪。走出了中世紀黑暗的歐洲人,在喊出博愛、平等、自由的口號同時,也知道真善美的追求是人類的共同目標,甚至是終極目標。世界變得愈來愈小,經濟在很快地一體化,也有人開始對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係提出了新看法。但是,正如政治上不應是單極世界一樣,文化更不應是單一的,強調民族性並沒有成為過時的話題。在我國經濟與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應忘卻自己民族曾有過的輝煌,不應在迅猛的發展中割斷與歷史的聯繫,未來的文化發展並不意味著在“全新”基礎上的新生。我們雖不必再對“老牛車水慢悠悠”的農業文化緬懷不已,但也不能忘卻曾有過的精神家園……
沒有名氣的南宋詞人管鎰在其《醉落魄》詞中寫道:
春陰瀵漠,海棠花底東風惡,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枚,不放花零落。
宋代眾多的詞人曾以滿腔深情關注過身邊的生活、事情、人物,曾袒露出自己的心靈和感情。千年之後,依然給我們以感動。我們也不應冷落古人,我們還可以同他們進行靈魂的對話。對宋詞這筆文化遺產,我們很可以本著“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的態度,珍視她,愛惜她,理解她。儘管她實際上已隨著歷史而零落了,但我們至少還應將她看成是護花的春泥。
讓我們滿懷感情,貼近古人,走進他們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序言

“文學即入學”是曾被嚴加批判、又是改革開放後廣為流行的一句話。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月里,“人性”與“人道主義”是忌語,“入學”講“抽象的人性”,不講階級鬥爭,當然會橫遭撻伐。(到了今天,因此說實為天經地義的樸素真理,經撥亂反正恢復原貌、以至於再作陳述時會沒有一點激情,甚而流於空泛。)殊不知從理論上肯定文學即入學只是西方在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後的結果,而這句話的傳入我國還是幾十年前的事情。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文學常被政教工具論所扭曲,其“入學”的價值得不到統治者的承認。舉個例子講,《詩經》中的《國風》不僅占了整部詩集中作品的大多數,而且其中相當多的是表現男女愛情的主題,可是因受漢儒解經的影響,卻長期被曲解為“后妃之德”的教本,直到南宋的大儒朱熹才在《詩集傳》中對自漢代以來被人們深信不疑的《毛詩序》作了總批判,指出:“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著名學者朱自清先生在其名著《詩言志辯》中,對西晉陸機《文賦》所說的“詩緣情以綺靡”一語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緣情”是對於“言志”的突破。在古老的《尚書·堯典》中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之說,而“言志”的“志”,其本意是記憶、記錄、懷抱三義(聞一多的看法),而到了“詩言志”這句話中,就專指“懷抱”,在以後的發展中,更是與政教大事牢牢地掛上了鉤。人是有感情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這就造就出最原始的詩歌,“詩緣情”一語只不過是承認了一個早巳存在的事實罷了。在我國長期的詩歌史中,“言志”的傳統一直在繼續著,“緣情”的傳統也一直在發展著。到了唐朝中期,一種用新興音樂“燕樂”伴奏的新詩體——詞,開始興盛,並向緣情的方向發展。隱士張志和、詩人自居易、劉禹錫都紛出新作,晚唐的溫庭筠和韋莊更是大量作詞,成為了“花間詞派”的“鼻祖”和先導。經過五代時期、尤其是西蜀和南唐的繼續開拓,到了宋代,詞這種文體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是“創調數百,列體盈千”,而且文人學士、高官大吏紛紛染指,造就出一代之盛。
宋代是一個“鬱郁乎文哉”的時代,由於從宋太祖以來就奉行優待文人的政策,出身貧寒的庶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或過去不為人重的商人子弟,都可以通過科考的途徑踏上仕途,造就出宋代特有的合文士、學者與高官為一體的現象。在他們為官之前,是以較多的精力關注經史與詩文,在詩賦及策論上用功,以求仕進;而為官之後,則常有充當多種人生角色的現象,廟堂上進國策,當眾人論經史,朋友間贈詩文,酒宴中作小詞,並非一二人之所為。他們在正式場合不能表露的思想與感情,在被視為“小道”的詞中就可以不必避忌,可以盡情地傾訴;他們正人君子的人生角色也許扮演得太累,在詞中就可以徹底放鬆,真實地表現出並不那么高大的一面;他們甚至可以在詞中暴露自己的隱情,表達對異性的賞玩、思戀或傾慕,傷離怨別、嘆老嗟卑,生活中的不滿與牢騷,都可以出於筆下,流播於酒宴與歌場。儘管宋朝為知識分子提供了較多的仕進機會,但仕途畢竟擁擠,又因國力不強,長期受迫於遼、夏、金、元,南宋時期更是喪失了幾近一半的國土,“中州士女”的大量南遷,使北宋以來的冗官問題更為突出,士人的為官更為困難,以至於許多人奔走江湖,以謀衣食。所以那些長期沉抑下僚或終身布衣的文士,更是沒有扮演多種人生角色的顧忌,也沒有分散精力、多方“經營”的機會。他們傾全力於文學,專心致志地寫詞,作品中完全用不著掩真作偽、虛飾矯情,而是盡情地傾訴自己的身世之感、飄零之思、淪落之悲、家國之怨,還有那些人生不遇的遺憾,難以忘懷的愛情,綿綿不絕的思戀……
在宋人的詞中,我們看到的雖也有應歌、應社的無謂之作,酬酢、應景的無聊之篇,但主要的還是他們的真情實感、喜怒哀樂,擺脫了“教化”觀的制約、功利目的的異化,所以不以追求“善”為最高目的,而是求真、求美,以其真感動人心,以其美悅人視聽。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宋詞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儘管在宋代視之為“小詞”、“詩餘”,地位遠在經史、詩文、歌賦之下,後人論宋代文學卻多首先取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更是將其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文、唐之詩、元之曲並論,作為宋朝的“一代之文學”。
歐陽修曾在《玉樓春》詞中寫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的著眼點不應只限在“風與月”,而要看到“人生自是有情痴”對於感情的勇敢承認,而這正是“文學是人學”的體現。當然,宋詞中所表現的感情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中的家長製造就了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兒女婚姻的社會現象,才會在宋詞中有那么多表現婚外情的作品,使得愛情這一“永恆主題”綻放出苦澀多於甜蜜的諸多“野花”。生活中有“遇”與“不遇”,“幸”與“不幸”,但宋詞的作者卻都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的短促,所以傷春悲秋,懼怕老之將至,常常緬懷青春少年時。在政治鬥爭和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有挫折,傾訴於筆下而為詞,讓我們看到了或憂懼、悲戚、煩惱,或坦蕩、曠達、狷介、疏狂,性情發露,而多為本真之情。社會生活的豐富性,也帶來了宋詞中情感表現的豐富性,既有志士對民族鬥爭中濟世之願失落的悲憤,又有宦遊生活中對羈旅行役的厭倦,對於安定、平和生活的嚮往,更有在民族災難中失去親人、流離失所的痛楚;當然,還有節序活動和豐富的民俗,溫馨的親情以及精神生活、閒情雅趣中的諸多快樂與傷感……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所造就的敏感的心靈所產生的感情,都體現出“人生自是有情痴”的總體精神。
的確,宋詞稱得上是“緣情”之極品,一代之文學,儘管時間已過去了近千年,我們與祖先的精神紐帶卻是無法割斷的,我們不僅在肌體上帶著祖先的遺傳基因,在精神、感情上同樣如此,讓我們藉助宋詞去了解宋人的生活,去一窺我們祖先的心靈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