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平均預期壽命是在一定的年齡別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確切年齡X歲以後,平均還能繼續生存的年數,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居民健康水平的一個指標。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生活質量的高低。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限制著人們的壽命。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人類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同時,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 外文名:Life expectancy
  • 基礎:當前分年齡死亡率
  • 屬於:假定的指標
  • 特點:反映出一個社會生活質量的高低
  • 意義:衡量國家、民族居民健康水平指標
定義,意義,計算方法,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

定義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英文:Life expectancy)是指假若當前的分年齡死亡率保持不變,同一時期出生的人預期能繼續生存的平均年數。它以當前分年齡死亡率為基礎計算,但實際上,死亡率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平均預期壽命是一個假定的指標。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示意圖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示意圖
這個指標與性別、年齡、種族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常常需要分別計算。平均預期壽命是我們最常用的預期壽命指標,它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是度量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壽命的長短受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限制著人們的壽命,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另一方面,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因此,雖然難以預測具體某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計算並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預期每個人出生時平均可存活的年數。這就是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意義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指標。公元前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僅20歲左右,以後持續緩慢地延長,1850年左右達到40歲,即在漫長的近2000年的歷史中終於延長了一倍。按此計算,平均每百年不過增壽一歲而已。這種極其緩慢的增長速度,顯然與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緩慢有關。19世紀是一個轉折點,隨著工業化革命,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迅速上升!自1850年以來的100多年內,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大約增加了三十多歲,按1977年聯合國人口年鑑所示,已達到平均72歲的水平,這同醫療技術的進步和衛生環境的改善是分不開的。特別是抗生素的發現和免疫接種術的套用,撲滅了曾使古代人口大批死亡的各種流行性傳染病(如霍亂天花鼠疫等),使得歐洲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本世紀內以平均每十年的增長達到2.3歲左右的速度,與古代形成鮮明的對照。

計算方法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計算要用到一連串的數學公式。如果用文字來描述,則計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方法就是:對同時出生的一批人進行追蹤調查,分別記下他們在各年齡段的死亡人數直至最後一個人的壽命結束,然後根據這一批人活到各種不同年齡的人數來計算人口的平均壽命。用這批人的平均壽命來假設一代人的平均壽命即為平均預期壽命。由於事實上要跟蹤同時出生的一批人的整個完整的生命過程有很大的困難,在實際計算時,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齡人口的死亡率水平,來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齡的死亡率水平,然後計算出各年齡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數,由此推算出這一年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因此,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與同時代的死亡率水平有關。

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

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6年的76.5歲提高到76.7歲,嬰兒死亡率從7.5‰下降到6.8‰,孕產婦死亡率從19.9/10萬下降到19.6/10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