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

中國人口眾多,在世界各國中位居首位。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數據,截止2012年12月31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5404萬。中國從1970年代開始執行計畫生育政策。中國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官方說法為共有56個民族,一些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自治的政策。中國人口的主要語言是漢語,各地方有多種方言,但通行的口語和官方語言都是國語。

2014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達136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萬人,女性人口66703萬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376萬人。

2015年,全國總人口是13.75億人,未來峰值人口約為14.5億人。到2050年,全國總人口預計仍有13.8億人,勞動年齡人口大體會增加3000萬左右,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有所降低,這樣使人口的結構更趨於均衡。

基本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人口數據,總人口,人口分布,人口增長,家庭戶人口,性別構成,年齡構成,民族構成,受教育程度,城鄉人口,流動人口,人力資源,民族情況,基本情況,區域自治,語言文字,生活習俗,節日,宗教信仰,老年人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11年4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總人口為13億人。
國家統計局2008年11月3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畫生育政策的貫徹落實,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至2010年,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至19%。 
改革開放30年,我國人口數量平穩增長,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就業人數成倍增加;
2008年1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每5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擔負不到2個少兒和老年人口的撫養,人口年齡結構處於黃金時期。
2010年5月,國務院公布《全國人口普查條例》,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7月,我國人口學界首次提出建設“三型”社會理念。
2012年4月,國務院公布《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2‰以內,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9億人以內。
至2011年7月,中國的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指標均處於開發中國家最好水平。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68歲提高到73.5歲,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類發展指數從0.53上升到0.66,是全球提高最快的國家之一;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成為開發中國家消除貧困的典範。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比10年前提高了3.43歲。
現階段,中國人口眾多的國情沒有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勞動年齡人口在到達峰值後緩慢下降,勞動力成本趨於上升,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人口素質提出了迫切要求;人口流動遷移活躍,城鄉人口分布出現根本變化,對社會管理和人口管理帶來新的挑戰;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偏高,成為社會和諧面臨的重要問題。
未來一個時期,人口數量問題仍然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人口素質、結構和分布問題將逐漸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新形勢,中國政府把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作為戰略任務,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總體部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國將堅持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引導人口有序遷移和合理分布,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健全家庭發展政策,促進家庭和諧幸福。

人口數據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如下:(普查登記結束後,全國統一隨機抽取402個普查小區進行了事後質量抽樣調查。抽查結果顯示,人口漏登率為0.12%。)

總人口

  • 全國總人口:1370536875人。

人口分布

  •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1339724852人。
  • 香港7097600人。
  • 澳門552300人。
  • 台灣23162123人。
地區
人口數
(人)
比重(%)
2000年
2010年
內地合計
1339724852
100
100
北京市
19612368
1.09
1.46
天津市
12938224
0.79
0.97
河北省
71854202
5.33
5.36
山西省
35712111
2.60
2.67
內蒙古自治區
24706321
1.88
1.84
遼寧省
43746323
3.35
3.27
吉林省
27462297
2.16
2.05
黑龍江省
38312224
2.91
2.86
上海市
23019148
1.32
1.72
江蘇省
78659903
5.88
5.87
浙江省
54426891
3.69
4.06
安徽省
59500510
4.73
4.44
福建省
36894216
2.74
2.75
江西省
44567475
3.27
3.33
山東省
95793065
7.17
7.15
河南省
94023567
7.31
7.02
湖北省
57237740
4.76
4.27
湖南省
65683722
5.09
4.90
廣東省
104303132
6.83
7.79
廣西壯族自治區
46026629
3.55
3.44
海南省
8671518
0.62
0.65
重慶市
28846170
2.44
2.15
四川省
80418200
6.58
6.00
貴州省
34746468
2.78
2.59
雲南省
45966239
3.39
3.43
西藏自治區
3002166
0.21
0.22
陝西省
37327378
2.85
2.79
甘肅省
25575254
2.02
1.91
青海省
5626722
0.41
0.42
寧夏回族自治區
6301350
0.44
0.4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1813334
1.52
1.63
現役軍人
2300000
難以確定常住地
4649985

人口增長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
  • 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

家庭戶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
  • 401517330戶,家庭戶人口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性別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
  • 男性人口:686852572人,占51.27%;
  • 女性人口為652872280人,占48.73%。
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

年齡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
  • 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占16.60%;
  • 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占70.14%;
  • 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 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
  • 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
  • 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
  • 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民族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
  • 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占91.51%;
  •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 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
  • 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受教育程度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 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
  • 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7985979人;
  • 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9656445人;
  • 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58764003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 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
  •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
  • 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
  • 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
  • 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4656573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 文盲人口減少30413094人,文盲率由6.72%下降為4.08%,下降2.64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
  •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5306人,占49.68%;
  • 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 城鎮人口增加207137093人,
  • 鄉村人口減少133237289人,
  • 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
2012年8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5》顯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達到了51.27%。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表明中國已經結束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開始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的城市時代。

流動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
  • 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
  • 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
  • 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 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
  • 增長81.03%。
地區別
人口數
(萬人)
地區別
人口數
(萬人)
地區別
人口數
(萬人)
北京市
1382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內蒙古自治區
2376
遼寧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龍江省
3689
上海市
1674
江蘇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門、馬祖等島嶼)
3471
江西省
4140
山東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廣東省
8642
廣西壯族自治區
4489
海南省
787
重慶市
3090
四川省
8329
貴州省
3525
雲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區
262
陝西省
3605
甘肅省
2562
青海省
518
寧夏回族自治區
56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25
解放軍現役軍人
250
中國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為134人。但分布頗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過400人;中部地區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中國人口的構成情況,大體如下圖所示的比例(%):
按性別分
按城鄉分
按年齡分
男性
女性
城鎮
鄉村
14歲以下
15-64歲
65歲以上
51.65%
48.5%
37.7%
62.3%
22.5%
70.4%
7.1%

人力資源

2010年9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多年來,中國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使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力資源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09年底,中國總人口達到133474萬人(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其中,勞動力資源106969萬人,比2000年增加11267萬人;就業人員77995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1120萬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5910萬人和7969萬人。
國民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中國實行教育優先的發展戰略,建成了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2000年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職業教育得到重點加強,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2009年,全國普通高中在校生2434.28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2195.16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2144.66萬人,在學研究生140.49萬人。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就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5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9.9%;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4 年。
就業人員產業布局日趨最佳化。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例大幅下降,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例有較大提高。2009年,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例由2000年的50.0∶22.5∶27.5改變為38.1∶27.8∶34.1。
人才資源開發取得積極進展。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中國政府制定和實施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統籌推進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等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經過多年努力,人才資源總量不斷增加,人才素質明顯提高,人才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漸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14億人。
收入、衛生、社會保障等人力資源發展的保障條件逐步改善。隨著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穩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人民幣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人民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49年的44元人民幣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人民幣。國家大力開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為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截至2009年底,全國共有衛生機構28.9萬個、衛生技術人員522萬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96萬張。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2009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3550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合計超過12億人;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2715萬人、14896萬人和10876萬人。中國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底,有2347.7萬城鎮居民和4759.3萬農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有計畫、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開發,2009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為3597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6%。

民族情況

基本情況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由於漢族人口眾多(占全國總人口的91.6%),習慣上把其餘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55個少數民族中,100萬人口以上的有壯、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瑤、朝鮮、白、哈尼、黎、哈薩克、傣18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達1617.9萬人;10萬至100萬人口的有畲、僳僳、仡佬、拉祜、東鄉、佤、水、納西、羌、土、錫伯、仫佬、柯爾克孜、達斡爾、景頗、撒拉、毛南17個民族;不足1萬至10萬人口的有布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溫克、京、基諾、德昂、烏孜別克、俄羅斯、裕固、保全、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不含台灣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0個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僅2965人。
漢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主要聚居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東北平原。55個少數民族雖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區卻很廣,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4.3%,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的邊疆地區。雲南省居住著20多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一個省份。由於歷史上多次的民族遷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國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又雜居又聚居、互相交錯居住的狀況。此種局面,為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以及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觀條件。

區域自治

實現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共同繁榮,是中國政府處理民族關係的基本原則。根據此原則,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即在國家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由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事務。另外,國家還通過普通高等學校、民族大學(學院)、民族幹部學校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中央政府在財力和物力上給予民族自治地方積極支援,以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1984年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具體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的基本法律。現在,全國已建立了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以及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此外,還建有1300多個民族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各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的人大常委會主任或副主任,以及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都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人口增長人口增長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除行使同級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還享有廣泛的自治權利,包括: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主地安排使用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 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遺產,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

語言文字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語是當今中國的通用語言,也是國際上的通用語言之一。外國人士常有的印象是漢字繁多,其實常用漢字並不多,據現代書報用字統計,3000個左右的漢字已占書面文字出現頻率的99%。在55個少數民族中,除了回、滿兩個民族通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個,共使用27種文字。現在,在以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都各自採用本民族文字的課本,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授課。

生活習俗

由於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經濟水平的差異,中國各民族在飲食、服飾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飲食方面,漢族以米、面為主,喜食蔬菜、豆類、肉、魚及蛋類,尤其注重烹調技術;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烏孜別克族喜吃烤羊肉串、抓飯和饢;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為主,喜飲奶茶;朝鮮族愛吃打糕、冷麵和泡菜;藏族愛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傣族、布朗族和哈尼族愛嚼檳榔。服飾方面,滿族婦女愛穿旗袍,蒙古族習慣穿蒙古袍和馬靴;藏族愛穿藏袍、系腰帶,穿長靴;彝族、苗族、瑤族婦女愛穿百褶裙,佩戴金銀制的飾品;維吾爾族愛戴四楞繡花小帽;朝鮮族愛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稱。

節日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清明節(農曆清明當日,放假一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放假一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端午節(農曆端午當日,放假一天);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少年兒童放假一天);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教師節(9月10日);中秋節(農曆中秋當日,放假一天);國慶節(10月1日,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 、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宗教信仰

中國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信眾總計一億餘人,宗教活動場所8.5萬餘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宗教團體3000多個。這些宗教團體辦有培養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院校74所。在中國,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如拜佛、誦經、祈禱、講經(道)、彌撒、受洗、受戒、封齋、過宗教節日等,都由宗教教職人員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干涉。各個宗教的經典書籍均由各宗教團體負責出版、發行,各宗教都辦有全國性期刊,並在海內外發行。
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國都有傳播;此外,還有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薩滿教、東正教、東巴教等。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東鄉、撒拉、保全十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藏、蒙古、珞巴、門巴、土、裕固族信仰藏傳佛教(也稱“喇嘛教”); 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瑤、彝等民族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漢族中部分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佛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傳入中國,公元四世紀後開始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宗教。藏傳佛教屬於中國佛教的一支,主要流傳於西藏和內蒙古等地。現在,全國共有佛教寺廟1.3萬餘座。伊斯蘭教約在七世紀中葉傳入中國,至元代,伊斯蘭教興盛起來。現在,全國共有清真寺3萬餘座。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紀起逐漸傳入中國;基督教(新教)於十九世紀初傳入中國。現在,全國共有天主教堂、會所4600餘座,基督教堂1.2萬座、簡易活動場所(聚會點)2.5萬餘處。道教形成於公元二世紀,奉春秋時期的道家老子為教祖,以其《道德經》為主要經典。現在,全國共有道教宮觀1500多座。

老年人口

2013年2月27日,我國第一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京發布。報告認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相伴隨,老齡問題的嚴峻性是全世界少有的。藍皮書指出,2012年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黨的十八大作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戰略部署;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法律高度;新農保與城居保實現了制度上的全覆蓋,與此前建立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道,為百姓織就了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網。
截至2012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比上年增加891萬,占總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2034年突破4億,2054年突破4.72億。同時,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進入負增長。少兒人口撫養比從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老年撫養比從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動社會總撫養比從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據中國老年學學會公布的數據,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百歲老人不斷增加,近10(1999-2009)年來百歲老人約以每年2500人的速度增長。2009年中國十大壽星平均年齡117.6歲,新疆喀什的老壽星薩迪克·薩伍提,維吾爾族,生於1887年8月9日,現住喀什市澤普縣,蟬聯中國十大壽星排行榜榜首。
2009年5月22日,萊州市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長壽之鄉”。這是我國第十個、山東省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也是我國北方地區第一個長壽之鄉。截止到2009年3月底,萊州市共有百歲老人87位,占全市總人口的10.1/10萬;80歲以上老人2.64萬人,占該市總人口的3.1%。
截至2010年11月,我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城鄉家庭養老條件明顯缺失。
自2011年7月1日起,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屆時,我國5000多萬城鎮非從業居民,可自願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年滿後領取含有政府補貼的養老金。這是一項重大制度建設。它意味著中國人“老有所養”的千年願望即將初步實現。2011年8月16日發布的《2010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全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57億人,比2009年增加2157萬人,增長9.2%。
目前,全國18個省份建立了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津貼制度,22個省份建立了生活困難老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城鄉各類養老機構發展到4萬多個,養老床位390多萬張,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覆蓋率達到65%。預計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將達30張,養老服務設施將基本滿足社會需求。
居家養老在中國老年福利服務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是中國長期形成的養老模式。此外,中國民政部門還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為居家養老提供有力的支持。到2015年,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將基本覆蓋我國100%的城市社區和50%以上的農村社區,我國將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樣、方便適用、廣泛覆蓋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網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