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音樂

京音樂是唐宋年間的曲子與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完美融合的經典之作,它在曲譜、發聲、樂調、樂器的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多處繼承唐宋樂曲的精髓。其特點是以吹管樂器為主奏樂器,輔以雲鑼、鼓、磬等打擊樂器,曲調古樸典雅、悠揚深沉,樂曲結構編排嚴謹但又富於變化,採用中國的傳統記譜法——工尺譜來記譜。智化寺京音樂有著保守、嚴格的傳承訓練方式,它是中國唯一按代傳襲的樂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音樂
  • 類別:藝術
  • 釋義:曲子與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完美融合的經典之作
  • 時期:唐宋年間
歷程,簡介,源起流變,演奏曲目,曲牌,樂制,價值,

歷程

傳統智化寺的音樂又稱京音樂、智化寺京音樂,來源於明代宮廷禮儀音樂,是我國現有古樂中惟一按代傳襲的樂種,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樂有明確紀年的工尺譜本,有特色的樂器、曲牌和詞牌,有按代傳承的演奏藝僧。它與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台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一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智化寺的工尺譜本帶有紀年,最早的一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由15代藝僧永乾抄錄完成的。上個世紀50年代,一個僧人在收拾藏經櫃時發現了這個珍貴的譜本,便送給了著名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楊蔭瀏先生拿著譜本和寺院裡25、26代藝僧所吹奏的音樂做比較後,發現與幾百年前的音樂相比,保持得非常完整,沒有一點私自加進去的演變。由此學術界推證,智化寺560年的音樂沒有任何演變。
京音樂京音樂

簡介

京音樂
建於明正統十一年的北京智化寺是佛教京音樂的中心,即智化寺音樂,包括禪門(聲樂)、音樂門(管樂)、法器(打擊樂)三部分,分別用於佛教法事活動。長期以來,一直遵以嚴格的師承關係,在演奏姿勢及技巧,甚至是樂譜傳承方面都非常嚴謹,比較完備地保留了古老的風貌。傳承至今,有古譜十餘部,刊載曲牌600餘首。目前已傳至第二十八代。
古老的智化寺京音樂,對於研究中國佛教音樂藝術、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學等學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源起流變

大太監王振當年邀得明英宗“敕建”之封號建寺後,為了使其“手握王爵”的權力得以向世人展示,擅自把部分宮廷音樂移入寺院訓練僧人演奏傳習,即佛教樂曲“京音樂”(又稱經音樂),迄今為止已有五百六十多年的歷史。大約在道光、鹹豐年間(公元1821-1861年),智化寺京音樂向外傳授到天仙庵,以後又分別傳授到成壽寺、水月庵、地藏寺、夕照寺、觀音廟、火神廟、九頂廟及普寧寺等十餘座寺院,智化寺京音樂逐漸成為北京北傳佛教音樂的中心。
音樂演奏音樂演奏

演奏曲目

音樂演奏
01.醉翁子 02.喜相逢 03.垂絲釣 04.四季 05.送仙人
06.水晶宮 07.醉太平 08.千秋歲 09.小華嚴 10.三皈贊
11.山荊子 12.拿天鵝 13.雁過南樓 14.春夏秋冬 等
演奏的曲目主要來源於《音樂腔譜》。此譜是智化寺第l5代傳人永乾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49年)抄寫的。這是一本工尺譜。譜中記譜符號、點板方式與民間不盡相同。而智化寺這種記譜方法恰與宋代字譜相同。其中點板符號”同唐代工尺譜一樣。智化寺的《音樂腔譜》雖為清代僧人抄寫,但留有唐宋音樂字譜的痕跡。譜中曲牌來源不一,豐富多彩。有與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千秋歲》等,有與元曲相似的《山荊子》、《點絳唇》等。其中最多的是為宗教活動服務的曲牌,如《三寶贊》、《金字經》、《五聲佛》等。

曲牌

智化寺音樂的曲牌分為只曲和套曲兩種。單獨演奏的曲牌叫“只曲”,若干首曲牌聯綴演奏的名“套曲”。白天禮拜《華嚴寶仟》時用的套曲為《中堂曲》;晚上施放《瑜伽焰口》時用的套曲名《料峭曲》。套曲結構模式有所謂序、身、尾之分。如《料峭曲》的序曲為《好事近》,以《千秋歲》、《醉太平》、《滾繡球》為“身”曲,以《四季》為“尾”曲。

樂制

智化寺的音樂樂制,在辦法會、作佛事時,一般由九位僧人誦經、禮仟、敲擊法器,分別吹奏管二支,笙二串,笛二支,雲鑼兩架,大鼓一面,饒、鈸各一副,檔子一面,鑷子(小鈸)一副。在管樂中,管為九孔(前七後二),笙有十七簧。根據北宋陳場《樂書》的記載,九孔管、十七簧笙為唐宋舊制。演奏時,管子處於領奏地位,要求忠實於原譜,以奏出神韻佳,笙應富於節奏感;笛的演奏應自由活潑地穿插於旋律之中。各種樂器的演奏者,既相互照應又各自發揮所長,既避免單調齊奏又不得有亂章法!以此體現智化寺音樂的獨特風格。

價值

保存了宋代古樂甚至更遠的隋唐燕樂遺音,為國內、國際都十分罕見的完整、真實的古代音樂資料。智化寺京音樂和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台山青黃寺音樂、和福建南音,同屬我國現存的最古老音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