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食俗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污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1958京族年正式改名為京族。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近年京族三島又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珍珠養殖場。 京族主要從事海洋漁業,同時又受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表現在飲食習俗上就是從大米為主食,紅薯、芋頭為雜食、喜食魚、蝦、蟹、魚汁及糯米製品。婦女愛嚼檳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京族食俗
  • 地理標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污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
飲食特色,風吹(米乙),

飲食特色

京族人家普遍喜吃糖食,特別喜歡用糯米糖粥來招待客人。無論在哪一家作客,主人總要把客人視為良朋貴賓光臨而喜氣洋溢。在茶餘飯後之際,給客人捧出甜潤潤、香噴噴的糯米糖粥;要不就是綠豆糖水、糖湯冬粉或紅薯糖湯等等。
為什麼京家人這么喜歡糖食,而且特別喜歡以糯米糖粥或其他甜品來招待客人呢?
"糖"是甜蜜的,京家人以此隱喻著對幸福的嚮往和寄託。京族有句古老的諺語:"家積萬金,不如高朋滿座"。由此可以窺見,京家人在傳統習俗上對友誼的珍視和崇尚。而糯米糖粥的甜潤膠蜜,正是寄寓著"友誼常在,如膠如漆"的美好願望和虔誠的民族心態的啊!
京家人認為,家中有客常來,是人生很幸福的一種殊榮。正因為如此,所以必須以自己最崇尚的"甜蜜"之情來敬奉客人。這種以"甜蜜"寄寓著"幸福"、"美好"的習俗事例頗多,在生活社交中幾乎隨處可見。
例如,在婚娶的習俗儀式中,男方向女方送定婚禮時,其中就少不了"糖"和"糯米"。在節日習俗中亦如此,如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日的早餐,家家戶戶都要吃糯米糖粥;八月十五中秋節吃"團圓飯"首先吃的也是"糯米糖粥";哈節祭神首先就要有糖糯米飯。此外,在民間歌謠中以"甜"來寄寓"美好"的現象也很普遍。特色飲食
鯰汁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京族人最愛吃的,最會吃的當然是魚蝦了。京族漁家平時以小魚醃製的一種調味汁,叫"鯰汁",是京族地區獨特的產品之一。
鯰汁在市場上一般叫魚露,是用小魚醃製的一種調味汁,每年3至6月間,漁民家家醃製鯰汁:在一個洗淨的大瓦缸內底墊上稻草和沙包當過濾層,過濾層下的缸底腳邊鑿一小孔,安裝上塞子及漏管。將清洗好的小魚及鹽一層一層鋪在缸里。
缸裝滿後,上壓重石,加蓋密封。一星期後,打開漏管,鯰汁不斷流出,其色如濃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鯰汁,"頭漏汁"便告取盡。然後向缸內再添冷卻了的鹽開水,過數日接取"二漏汁";最後壓濾"三漏汁"。
就其質量來說,一次比一次差點。因而頭漏汁多出口東南亞各國,二漏汁多在國內市場銷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即便是三漏汁,也會使初嘗者讚不絕口,回味生津。俗語說:"千汁萬汁,不如京家鯰汁"。做湯時加些鯰汁,湯味頓覺鮮美;吃肉時蘸以鯰汁,入口便覺清香。

風吹(米乙)

是大米製成的食品,當點心吃。用熱水浸泡大米後磨成粉漿,舀入直徑40公分的鋁製托盤,將盤漂浮放在開水鍋里蒸熟成一張張薄粉膜,撒上芝麻,置於大眼蔑屏上以炭火烘乾即成。因其輕而薄,似乎可迎風而起,故稱"風吹(米乙)"。
其味香脆可口,旅行出海或居家待客,都很方便。若把蒸熟的粉膜切成細絲烘乾,即成"冬粉"。把冬粉、螺貝肉、蟹肉、沙蟲乾、蝦仁等海味混在一鍋煮,就是"(米乙)絲海味湯",只要一次品嘗,便會終生難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