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馮·克魯克

亞歷山大·馮·克魯克全名:亞歷山大·亨利希·魯道夫·馮·克魯克(1846-1934)1846年5月20日生於明斯特,早年參加過1866年的“七周戰爭”(即普奧戰爭)與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克魯克擔任第一集團軍司令。1915年3月,克魯克的小腿受了重傷。經過戰火的歷練後,1913年成為第七軍區的總督察官。1916年10月克魯克退出現役。1920年他出版了關於巴黎戰場的回憶錄(被譯作《三月份的巴黎》和《馬恩河戰役》)1934年10月19日,克魯克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馮·克魯克
  • 生日:1846年5月20日
  • 個人簡介:亞歷山大·馮·克魯克1846年
  • 參戰經歷:馬恩河會戰
個人簡介,參戰經歷,

個人簡介

亞歷山大·馮·克魯克1846年5月20日生於明斯特,早年參加過1866年的“七周戰爭”(即普奧戰爭)與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經過戰火的歷練後,1913年成為第七軍區的總督察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克魯克擔任第一集團軍司令。1914年8月,德軍按照“施里芬計畫”,長驅直入,直抵巴黎城下。塞拉耶佛的槍聲,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德國為了進行這場戰爭,早就做好了周詳的計畫。德軍是當時世界上組織最完善、裝備最好的軍隊,早在1905年,德軍的整個作戰計畫就已經由當時的德軍參謀總長施里芬擬訂好了,稱為“施里芬計畫”。

亞歷山大·馮·克魯克
根據德國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在中所闡述的思想,施里芬把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作為德軍作戰的最高原則。他構想未來的戰爭中,德軍將要在西線同英、法軍隊作戰,在東線同俄國作戰。為了避免兩條戰線同時作戰,施里芬準備先把百分之九十的兵力放在西線,採用閃電戰方式,在四至六周內擊潰法軍。然後迅速把主力移往東線,全力打擊行動一向遲緩的俄軍,在三至四個月內征服俄國。為了完成德軍主力的迅速調動,德國還在國內修建了一個完整的戰略鐵路網。 在施里芬計畫中,德軍在西線同英、法軍隊作戰時,應該把打擊的重點放在右翼,先發制人,集中優勢兵力,從不設防的比利時,盧森堡攻入法國,從側翼切割、包圍法軍,一舉殲滅其主力。而德法邊界的左翼只負責牽制。施里芬在臨死前還一再叮囑:“切勿削弱我的右翼。”
克魯克是一名衝動的將領。但由於他的莽撞(應第二集團司令比洛的要求,為了不失兩個集團軍之間出現過大的缺口,克魯克命令部隊轉向東南,打算從巴黎的東面和南面——而不是計畫中的西面和北面——發起攻擊),加上德軍高級將領的內訌和英法聯軍有力的進攻(即馬恩河戰役),最終導致了“施里芬計畫”的失敗。
克魯克原本的任務是指揮右翼的德軍進攻左翼的法軍並包圍巴黎,從而迅速結束戰爭。自8月20日攻占布魯塞爾後,克魯克一路乘勝追擊,先頭部隊一度打到離巴黎只有13英里的地方。但1914年9月6-9日的馬恩河戰役(也稱作“第一次馬恩河戰役”)阻止了這一切。他的部隊之前在蒙斯(8月23日)和勒卡杜(8月24日。此地是“野獸派”著名畫家馬蒂斯的家鄉)已經打了兩場消耗極大的仗,他再也無力發動進攻了。隨著德軍的攻勢的停止,戰爭進入了“塹壕戰”階段,基本上持續到戰爭結束。
1916年10月克魯克退出現役。1934年10月19日,克魯克去世。

參戰經歷

馬恩河會戰
1914年9月4日英法軍隊撤過馬恩河。9月5~12日,英法聯軍以6個集團軍66個師約108萬人進行全線反攻。英法聯軍在寬達200千米的地帶上,向前推進60千米,從而使西線轉入持久的陣地戰階段。在這次會戰中,德軍傷亡約21萬人,法軍約14萬人。這是一次高度機動的會戰,是西線1914年戰局中有利於聯軍的轉折點。

亞歷山大·馮·克魯克
1914年8月法國邊境之戰後,法第4、第5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於9月初撤至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爾登一線布防。法軍總參謀長J.-J.-C.霞飛將軍組建第6、第9集團軍,分別部署在巴黎外圍以及第4和第5集團軍之間,準備實施反攻。德第1、第2集團軍為追殲法第5集團軍,偏離原定進攻方向前出到巴黎以東地區,暴露了第1集團軍的右翼。德軍總參謀長H.J.L.von毛奇獲悉法軍即將反攻後,於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團軍在巴黎以東轉入防禦,第3、第4、第5集團軍南下,協同從東面進攻的第6集團軍合圍凡爾登以南的法軍。但德第1集團軍司令A.H.R.von克魯克拒不執行命令,繼續率軍南下,形成有利於聯軍反擊的態勢。同日,霞飛命令法第5、第6集團軍和英遠征軍對德第1、第2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法第9、第4集團軍牽制敵第3、第4集團軍,法第3集團軍在凡爾登以西實施輔助突擊。此時,在巴黎至凡爾登一線,聯軍66個師108.2萬人對德軍51個師90萬人;在主攻方向上,聯軍兵力是德軍的兩倍。 9月5日,法第6集團軍先頭部隊與德第1集團軍在烏爾克河西岸遭遇。法軍首次使用汽車(共1200輛)把第6集團軍一部由巴黎運往前線。亞歷山大·馮·克魯克發覺右翼和後方受到威脅後,命令所部於8日全部撤至馬恩河北岸,遂與第2集團軍之間出現寬50公里的防禦間隙。6日,法第5集團軍和英遠征軍從德軍防禦間隙地帶穿插,8日逼近馬恩河,構成對德第1集團軍的包圍態勢。同時,德第2集團軍業已暴露的右翼也面臨被圍的危險。9日,德第1、第2集團軍被迫後撤。德軍在其他地段雖略占上風,但鑒於第1、第2集團軍所面臨的態勢,毛奇於10日下令全線停止進攻,撤至努瓦永至凡爾登一線。此次會戰以德軍失敗告終。英法聯軍在200公里的戰線上推進60公里,傷亡25萬人,德軍損失30萬人。此役雙方均有失誤:毛奇遠離戰場,對前線戰況不明、指揮不當,各集團軍缺乏協同,導致速勝計畫破產;英法聯軍行動遲緩,坐失戰機,使德軍保存了實力。
1915年3月,亞歷山大·馮·克魯克的小腿受了重傷。1916年10月克魯克退出現役。1920年亞歷山大·馮·克魯克出版了關於巴黎戰場的回憶錄(被譯作和《馬恩河戰役》)1934年10月19日,克魯克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