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都鎮

井都鎮

井都鎮地處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東部,東接海門港,南臨南海,西連隴田鎮,北與潮陽區中心城區隔江相望。轄區總面積43.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7.5公里;管轄14個村(居);2008年有人口87390人,15401戶。

【地形地貌】 區域地貌呈葉狀半島形,三面環水,海岸線7.5公里,沙灘向海面20米水深3-4米,北臨練江,西北臨龜頭海,總面積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475畝,林地面積5486畝,水域面積17610畝,境內水域面積廣闊。

【自然氣候】 井都鎮地處沿海低丘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均氣溫21.5℃,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冷期短,暖期長,長年極少有霜凍、冰雹天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井都鎮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東部
  • 電話區號:0754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東部
  • 面積:45.9平方公里
  • 人口:99996人(2016年 )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 火車站:廈深高鐵潮陽站
  • 車牌代碼:粵D
行政規劃,歷史沿革,經濟概況,特色產業,地方特產,基礎設施,產業轉移工園,旅遊景點,各村介紹,神山村,古埕村,上南村,平湖西村,平湖新村,平湖東村,新明村,隴尾村,隴二村,連豐村,和豐村,鳳光村,雙山村,詩家村,姓氏,

行政規劃

井都鎮轄14個村(居):古埕居委會、平湖西居委會、神山居委會、平湖東、平湖新、上南居委會、鳳光、新明、和豐、連豐、隴一、隴二、詩家、雙山。

歷史沿革

“隆井之村曰古埕、曰浦東、曰渡頭、曰平湖、曰練江、曰後洲、曰甘泉、曰古汀、曰神山。而神山、練江、浦東三村人眾初猶設土圍居之,厥後竟被海寇焚毀,無一村得完者。至今人家屋宇盡變為荊棘,江南一望極目蕭然矣。”——明隆慶《潮陽縣誌
“隆井都,在練江之南。
練江(廢)、古埕、浦東、平湖東、平湖西、古汀、神山、甘泉(廢)、後溪墘(廢)、鳳洲、渡頭、隴尾、東門仔、上店、南厝、蘆池、東溪頭、益裕(即新鄉)。案隆井一都乃縣唇齒之區,臨江對峙,為縣股肱。內地與海澨迥別,數鄉多詩書世族。居民田少,以魚鹽為業,園圃半之。人知方而聽約束,與邑相呼吸。鄉外距海三十里,無港道可通潮,長則濤翻,退則沙積,船隻經此必壤。從來海寇無有取道於此者。洵邑江南無形之長城也。故都惟以海門為咽喉焉。”——光緒《潮陽縣誌
井都,是隆井都之省稱。據1996年《汕頭市地名志》“井都鎮”條:“……因地處沙灘地帶,靠挖井取水灌溉作物,故明、清稱隆井都,後改稱井都。民國初廢都為區,屬縣第七區,1952年稱十五區,1954年稱井都區,1956年稱井都鄉,1953年與沙隴合建金星公社。1959年析置井都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2003年潮陽市撤市改區,井都鎮屬潮南區。
井都村落簡介(數據來自1996《汕頭市地名志》):
古埕,瀕練江出海口,與海門對望。宋端平年間(1234-1236)福建莆田人遷此建村。
浦東,包括和豐、蓮豐兩個自然村。南宋鹹淳三年(1267)建村。
平湖東,村處海積平原,形似湖,故初名平湖。清代分東西2個自然村,村在東部,稱平湖東。明建文元年(1399)福建莆田人遷此建村。明戶部主事林紹,是該村人。
平湖西,村處海積平原,形似湖,故初名平湖。清代分東西2個自然村,村在西部,稱平湖西。南宋紹定二年(1229)福建莆田人遷此建村。古蹟有福田庵,村北有渡口,可通棉城。
鳳洲,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建村。
神山,村中有一小山,相傳有仙人經此,留有仙眠床、仙腳桶、仙腳印等遺蹟,故名神山。宋末福建莆田人遷此定居。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修建寨牆。寨門匾額有石刻“神仙發祥”尚存。
井都鎮
上店,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毗鄰神村人遷此建村。
詩家,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達濠東湖村四戶人家遷此建村。初名四家;清鹹豐六年(1856)建寨門,取“詩禮之家”意,改稱今名。古蹟有“蟹目古井”。
雙山,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李雙山遷此建村,村以人名為名。
隴尾,《汕頭市地名志》無介紹。

經濟概況

2003年,全鎮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1015億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69426.5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6018萬元,農業產值33408.5萬元;完成國地兩稅622萬元,其中國稅514萬元,地稅108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41萬元;農村人年均純收入2490元。
2008年,全鎮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6055億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84881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9438萬元,農業產值35443萬元;完成工商各稅1144萬元,其中增值稅845萬元,地方稅299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04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2965元。
2012年,全鎮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87億元。
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1億元,同比增長8%;工業總產值8.19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4.82億元,同比增長7.6%);農業總產值6.9億元,同比增長3.62%,固定資產投資5.06億元,同比增長17.9%,外貿進出口4663.5萬美元,完成工商各稅1205萬元,同比增長33.15%(其中,國稅完成562萬元,地稅完成643萬元)。

特色產業

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富民政策,堅持走“鞏固農業,提高工業,發展第三產業,加速農業產業化步伐”的發展路子,在鞏固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初步形成蔬菜種植、水產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加工四大生產基地。擁有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僑豐集團、汕頭市農業龍頭企業德興種養實業有限公司、潮南區農業龍頭企業井都水產品發展公司等特色產業企業;擁有1萬畝蔬菜基地,其中上南、平湖西兩地共2500畝蔬菜種植被省農業廳列為“無公害蔬菜基地”。其中形成以上南為中心連片機械化噴灌蔬菜基地1200畝。
2008年12月17日,經國家農業部、國務院台辦批准設立的廣東汕頭潮南台灣農民創業園位於井都鎮深汕高速公路南側的沿海地帶,創業園核心區規劃面積5500畝,初步規劃建設6個功能小區。
據介紹,規劃中的蔬菜良種引進繁育功能區面積250畝,擬建設50畝溫室遮陽大棚和200畝高標準蔬菜原種繁育田,引進台灣地區以及日本、東南亞的蔬菜優新良種,進行試種、品種對比和鑑定,篩選出適合在廣東乃至長江以南地區推廣種植、具有生產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蔬菜新品種。無公害蔬菜設施化生產功能區面積2500畝,擬建設現代標準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開展蔬菜無公害、反季節、標準化生產及示範,發展外向型蔬菜生產基地。
同時,還千方百計引導企業爭創名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其中,僑豐集團已通過美國FDA質量認證,其註冊商標“珍味源”系汕頭市重點保護商標, 2007年“姚船長”品牌還被省外經貿委授予“廣東省出口品牌”。德興種養實業有限公司“綠都”牌種豬商標通過省有關部門批准認證;上南“潮綠”牌無公害蔬菜商標通過國家農業部和商標局認證。

地方特產

井都蘿蔔
蘿蔔俗稱菜頭。井都鎮地處沿海,大部分土地由濱海半流動沙土聚積而成,土層深厚鬆散,適宜種植蘿蔔,已有數百年的栽培歷史。其所產蘿蔔,個大皮薄、肉白嫩,為大宗特產。井都蘿蔔有早、晚種之分。早蘿蔔有“馬耳”、“長葉”2個品種,多作家常食蔬。晚蘿蔔為南畔州品種,多醃製為酸甜菜頭片,曬製成菜脯或製成蘿蔔罐頭。其種子可入藥,稱萊菔子。
井都鎮
井都菜脯色澤碧黃鮮艷,肉厚酥脆,味道鮮甜,可調煮多種潮汕湯菜,且富含糖份、維生素C、鈣、磷等無機鹽及澱粉分解酶,能助消化,促食慾,為時尚佐膳佳品。

基礎設施

公路運輸方面:深汕高速公路海門、田心兩個出入口距井都鎮區僅7.5公里;井田公路貫穿全境,連線和惠公路,往東可達深汕高速公路海門出入口,往西可達深汕高速公路田心出入口。
供水方面:首期日供水1萬噸的自來水廠能滿足工業用水和生活飲用水需要。
供電方面:有1萬伏的高壓輸電線路,基本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民眾生活用電需要。
市場建設方面:有神山、上南、平湖西、和豐、古埕等5個綜合貿易市場,還有古埕水產品及上南蔬菜2個貿易點。

產業轉移工園

深圳龍崗(汕頭潮南)產業轉移工業園是潮南區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雙轉移”發展戰略的重要平台,2008年7月21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認定為省級工業園,2010年,省正式批准汕頭市自行規劃建設省示範性產業轉移園,園區以承接國際和珠三角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工業。園區位於隴田、井都二鎮交界處,距深汕高速公路田心出入口2公里,海門出入口3公里,距離汕頭市區30公里,潮南中心城區15公里。園區控制範圍20平方公里,分設產業區、物流園區、中心商貿區、研發區和配套生活區等7個功能區。規劃用地6160畝,分兩期開發建設。首期啟動區1160畝,重點發展數碼電子、IC製造產業;第二期發展區5000畝,為先進制造業區,重點發展服裝生產和加工,輕工製造等產業,逐步把產業轉移工業園建成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2010年7月已基本完成 “七路二水一橋”及供水供電、排水排污管網、通訊管網等首期基礎配套設施工程。至2012年,已簽約進園企業15家,計畫投資9.6億元,預期年產值21.66億元。為加強對進園企業的服務和扶持,園區制訂了免收潮南區出台的任何地方性收費項目、免收14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半徵收8項經營服務性收費等措施,實行各類行政許可“代理式”服務。

旅遊景點

金獅藍寺簡介
西林庵在廣東汕頭潮南井都鎮上南居委北側,因其兩邊有神山荔頭山及與之相距2.5公里的平湖西荔頭山,被稱為兩隻獅眼,西林庵處於“獅地”,因而也被稱為金獅藍寺
人文歷史
西林庵是明朝洪武廿二年(1389)由邑人、河南開封府蘭陽縣令鄭有武拓建的,建築面積五百平方米。這裡曾是潮人、江西撫川通判鄭廣文早年的讀書處。後該庵寺被倭寇所毀。清康熙壬申年(1692),邑人武舉鄭宣籌資復建。清光緒年間,鄉人又集資重修。兩次修建的碑記現仍保存於庵寺內。
革命遺址
1926年,革命先驅劉廷波彭湃委派來到井都上店鄉組建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隊,他為壯大革命力量範圍、傳播革命火種和培養革命骨幹,以西林庵為據點,宣傳發動勞苦大眾參加農會,劉廷波的革命行動得到廣大農民民眾的積極支持和熱烈回響,當即有200多人農民兄弟報名參加,劉廷波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壯大黨的組織,就這樣,“上店鄉農民協會”於西林庵內宣告成立,選舉鄭錦秋為農會主席。農民協會一成立就舉行示威遊行,當時年僅19歲的農會會員鄭振耀高舉“犁頭”大旗沖在隊伍最前頭,農會主席鄭錦秋帶領農民自衛隊隊員們振臂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土豪劣紳”等革命口號,聲勢浩大,威震匪心。
井都鎮
劉廷波將農民團結在農會的大家庭里,領導農民開展減租運動,跟盤踞在井都的國民黨反動派和壓迫民眾的土豪劣紳作鬥爭,有力地維護了農民的權益,有效地打擊了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同時也在潮汕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種;國民黨井都聯團對此恨得咬牙切齒,當即派並圍剿遊行隊伍,並放火焚燒農民自衛隊隊部(西林庵廂房)及農民協會會址(西林庵後庫)。
1937年底,中共黨員姚念(井都古埕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突尼西亞特命全權大使)回家鄉組織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期間曾寄宿於西林庵。次年,中共黨員教師鄭亦凡(井都神山人)以教書為掩護,在此開展革命活動。此後,西林庵成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革命活動的秘密聯絡站。
文保單位
由於歷史的變遷,西林庵幾經興廢。改革開放後,喜沐盛世春風,在當地僑屬鄭世遠居士等的捐助下,經過修葺,西林庵的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並於1997年被潮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為“潮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各村介紹


井都鎮轄古埕、神山、上南、平湖西等4個社區,和豐、連豐、平湖東、平湖新、鳳光、新明、隴尾、詩家、雙山等9個村委。2011年有人口96969人, 17677戶,有黨(總)支部26個,黨員1648人。人口比較多的有古埕、神山、上南、和豐、平湖西等5個村(居)。鄭、姚是兩個主要大姓氏,占總人口70%。

神山村


神山村東與上南村交界,西與隴一村交界,南接南海,北接練江。村地名的歷史沿革,是由始祖鄭徵公、鄭氏65世祖,從莆田露公之10世孫。鄭徵公,又稱解之公,生於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徽宗宣和4年(公元1122年),福建試首中解元,歷任廣南道三泊漕運貨泉都運使。公廉潔自持,忠勤請謹,生二子,誠子、禾子。時值宋室南渡,公於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31)率子新奉郎鄭誠和孫宣教郎鄭峟,舉家從莆田搬遷來潮。因愛潮陽山川秀麗,遂初居縣城西門。後與其弟鄭衍公之孫子,即鄭氏67世祖鄭升定居金浦鄉。鄭徵公見練江對岸隆井都一片平川,於是把金浦居地留給侄孫鄭升。自己與孫擇居隆井都神山鄉,這就是神山的歷史來由。
神山現有人口13956人,戶數3600戶,面積6230畝,耕地950畝,魚池2500畝,林地2630畝,灘地等。社區兩委幹部10人,黨員205人。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種養業。現有家庭作坊、羊毛織業加工等加工業共35家。
轄區內現有中學1所,國小1所,幼稚園6所,村教育文化福利事業機構1所。

古埕村

古埕社區位於練江出海口,瀕臨南海,東南與潮陽區海門鎮隔江相望,西與和豐村毗鄰,距深汕高速公路海門出口2公里。自宋代創寨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一直稱“古埕”。社區現有人口3600戶、19619人,黨員245人,村“兩委”幹部12人;村域土地面積8.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26畝,林地280畝,海、淡水養殖3057畝,灘涂162畝,海岸線9.28公里,海域面積27.8平方公里,是潮南區唯一有港口、碼頭、漁船的村莊。
古埕社區海洋資源豐富,民眾有豐富的捕撈經驗,是傳統的漁業村莊,現有深海作業大馬力漁船66艘(其中鐵殼船3艘),淺海小馬力漁船500多艘。有水產品加工廠15家,畜禽飼養企業1家,擁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1家,其中汕頭僑豐集團有限公司是集養殖捕撈、技術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水產品深加工出口企業,自主生產品牌“姚船長”罐頭蟹肉、冷凍麵包蝦等,在歐美市場享有較高知名度。汕頭市進發水產有限公司生產速凍蟹肉銷往美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廣東德興種養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種豬育種與繁育,水產養殖,果蔬綠化苗木相配套的綜合性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是全國聯合育種協作單位,是粵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無抗生素生豬生產基地。工業企業有汕頭市富力港服裝加工廠1家,家庭作坊以服裝、毛織加工為主。
社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現有初級中學、國小、幼稚園各一所,老年活動綜合樓、戲台、休閒廣場各一處,骨灰存放樓一幢,垃圾轉運壓縮站一個,日能處理生活垃圾達50噸,社區基本實現道路硬化、環境綠化、空氣淨化、照明亮化、污水無害化,是一個宜居宜業的村莊。
古埕社區地靈人傑,歷史上曾出現過抗元英雄、潮陽縣令姚鼎,墓葬於本村北門,系潮陽縣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出現“潮中三鳳”,即順天府治中姚琛、南京兵部郎中姚璦、廣西參議姚紹等歷史名賢;近代有50年代被國家主席劉少奇任命駐突尼西亞大使姚念,等等。
近幾年來,社區班子團結協作,一心一意謀發展,凝心聚力搞建設,呈現了政風正民風順的新氣象,社會和諧穩定,公共事業健康發展,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正朝著富裕的新農村建設方向邁進。

上南村


上南社區位於井都鎮鎮區,地處練江下游南岸,南臨南海,東接新明村,西連神山居委,轄區面積4.5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3204人,2451戶,兩委幹部10人。社區現有國小2所,學生900人,幼稚園1所,幼兒700人。
上南居委是一個純農村,農民主要從事蔬菜種植,淡水養殖。上南蔬菜基地是汕頭市有名的蔬菜基地,是汕頭市現代農業示範區的功能區之一。現有蔬菜基地面積2500畝,有無公害蔬菜機械化生產示範基地1200畝,旱園面積33000畝,淡水魚池面積1370畝,防護林面積1200畝。改革開放以來,經乾群努力,建成了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土地連片,土壤條件優越。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產,調整種養結構,引進先進技術,主要蔬菜品種有:馬鈴薯、大白菜、春菜包菜通菜、苦瓜、青椒、菜花芥菜白蘿蔔等,遠銷汕頭、揭陽、深圳等地。產品註冊“上南蔬菜”商標,初步實現了農業增收,農民增收農村協調發展目標。

平湖西村


汕頭市潮南區井都鎮平湖西社區位於井都鎮中部,地處練江下游內灣南岸,東鄰平湖東村,西接鳳光村,南瀕南海,北背龜頭山。
平湖鄭氏乃潮之望鄉剩族,自宋末創鄉以來,歷經七百八十餘年傳二十多世,子孫蕃衍遍布世界各地,歷史之長,人文之盛,古今之沿革,山川之易改,風俗之文明,歷歷可考。因當地沙灘平坦寬廣,故名平湖。
平湖西社區轄區面積3.51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9869人,1779戶,土地面積6250畝,其中耕地面積1240畝,魚池面積1963畝。
平湖西黨總支部創建於1953年,現黨員總人數146人,兩委幹部9人。
平湖西社區是一個純農業村居,村民主要經濟來源靠蔬菜種植、淡水養殖、家庭小作坊加工及外出務工。轄區內有家庭小作坊20家,轄區內種植的雞爪番薯遠近聞名。
平湖西社區是井都鎮的文明之鄉,歷來尊師重教、民風淳樸,文化氛圍濃郁。現有國小1所,學生800人;幼稚園4所,幼兒400人;文化生活方面有英歌隊、龍舟隊、潮樂演奏隊三個民間藝術團體。
為善最樂、扶貧濟困、造福桑梓乃平湖西社區傳統美德。轄區內普安福利會、平湖西理事會兩個福利機構平均每年劃出專款約50萬元用於扶貧濟困、鋪橋修路。
平湖西社區環境幽美秀麗,西側有荔頭山平灘突起,隔江與龜頭山遙相對峙。春色夏夜,江面漁火點點,勝似繁星流動;秋晨冬日,沙灘人流涌動,宛若織錦穿梭,更有福田千年古寺,古井奇觀獨特。

平湖新村

平湖新村地處練江下游南岸,位於井都鎮東北面,東與平湖東村毗鄰,西與平湖西社區接壤,北瀕龜頭海池塭。原屬湖西鄉,自鄭氏平湖六世祖開枝移居創平湖新鄉(俗稱磨湖寨仔)。人民公社後,改稱練青大隊,1983年與湖西大隊合併為平湖西鄉,1986年撤鄉設村,稱平湖新村。現有人口381戶、2065人,黨員54人,村“兩委”幹部5人,交叉任職3人;村域面積0.8平方公里,旱園面積380畝,水田100畝,水產養殖面積170畝。農業生產設施改進,增設自動化噴灌、硬底化排灌渠系,主要種植蔬菜、香蕉、甘薯等作物,是傳統的農業村,是汕頭市蔬菜基地村之一。工業企業有汕頭市茂興農副產品加工廠和順和教育儀具廠等2家,家庭作坊以紅木家具、服裝、毛織加工為主。許多村民外出海南經商務工。
2005年以來,得益於黨和政府扶貧開發的好政策,在鎮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和扶貧掛鈎單位、駐村工作組的支持幫助下,乾群合力,內外同心,逐步解決了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致力搞好村莊建設,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實施改水改廁,修築了村道水泥路面並架設全村路燈,新建學校禮堂綜合樓、修跑道並完善學校配套設施;建設村人口文化生態園、同心廣場和全民健身廣場,種樹綠化,設定健身器材及配套;建設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老年人活動中心,配套農家書屋、婦女之家、圖書閱覽室、弦樂室、文體室等,逐步完善公共設施配套,改善村容村貌,最佳化了生產生活環境。村先後獲得“全國計畫生育協會先進單位”、“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宜居示範村莊”、“汕頭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汕頭市文明村”、“汕頭市生態示範村”、“汕頭市宜居村莊”、“汕頭市體育先進社區”、“潮南區黨建示範單位”、“潮南區創建好班子先進集體”、“井都鎮先進基層黨組織”、“井都鎮年度先進單位”等稱號。

平湖東村


平湖東村位於井都鎮中段,東至連豐村,西至平湖新村,南至深汕高速公路,北至練江,是一個純農村。
平湖東村由先祖從福建遷來定居,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轄區面積0.82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097人,1090戶,黨員83人,兩委幹部8人。常住人口2000多人,由四個自然村上鄉、下寨、東溪頭,渡頭組成,統一行政管理。
平湖東村農業經濟以農田和魚池為主,農田面積700畝,魚池面積800畝。全村以農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和淡水養殖。
村內現有國小1所,村內設戲台,老人活動中心,文化室,健身廣場和成德花園等活動場所。

新明村


潮南區井都鎮新明村位於井田公路地帶,北為鳳光村,南為上南居委。新明村現有人口3680人,戶數686戶,面積約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0畝,魚池500畝,林地及灘涂4畝。村委會6人,全村黨員72人。
新明村以純農業為主,家庭小作坊四家,特色農業產業有番薯、蘿蔔、花生、蔬菜等。
新明村的教育文化福利事業相對完善,現有學校1所,幼稚園1家,福利機構1個。
新明村歷史人文始於宋鹹涼年間,宋始祖鹽使公出生,鹽使公任元職任石橋頭鹽使官,晚年致仕後,創居潮陽古訂鄉(即舉登),解放前故址為舉登鄉,鄉氏是陳姓,解放後,重取名為新明村,全村由上池、寨內、上下門樓、林厝地四個自然片區合併而成。

隴尾村


隴尾村地處練江下游南岸,位於井都鎮東南面,東與神山社區毗鄰,南與詩家村接壤,西接運頭港池瑥。原屬神山鄉,自鄭氏二十二世祖開枝移居創隴美鄉人民公社後,改稱一大隊,2001年與隴二一、二大隊合併為隴尾村。現有人口2871人,486戶,黨員50人,村支兩委幹部5人,交叉任職1人;村城面積0.75平方公里,旱地面積470畝,水田面積500畝,水產養殖面積160畝,灘地30畝。農業生產設施改進,增設自動化噴灌,硬底化排灌渠系,主要種植蔬菜,生柑,甘薯等農作物,是傳統的農業村,是汕頭市蔬菜基地村之一。
2004年以來,得益於黨和政府扶貧開發好政策,在鎮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和扶貧掛鈎單位,駐村工作組的支持幫助下,乾群合力,內外同心,逐步解決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致力搞好村莊建設。投入資金近300萬,實施改水,改廁,垃圾衛生集點,修建村道水泥路面,並架全村路燈,新建排污溝石礪,種樹綠化,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逐步完善公共設施配套,改善村容村貌,最佳化了生產生活環境。村先後獲得省計畫生育“汕頭市文明小區”、“汕頭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潮南區創建好班子先進集體”、“井都鎮年度先進單位”等稱號。

隴二村


隴二村地處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井都鎮政府西南部,東北與神山地界接壤,西至壇頭港,南與隴一村相鄰。
隴二村歷史悠久,創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地處隴地下方,稱隴(龍)尾村。相傳虱母仙於壬戌年(公元1382年)建寨門,並挖清泉井一口,尚存泉水清甜無比,遠近聞名;寨門遺址有“龍尾古寨”石刻尚存。解放初期並於沙隴區聯華鄉,人民公社成立時,劃入井都公社,隴尾下村、上村、新村合併為隴尾大隊;1976年拆鄉各自成立行政村後,合新村為隴二村;1980年-1983年下村、上村、詩家、新村合為隴尾鄉;1984年-2005年成立獨立隴二自然村;2006年至今與隴一村合併為隴尾行政村,隴尾村隴二現有班子4人,黨員12人。
隴二自然村轄區總面積405畝,旱園108畝,水田152畝,魚塘60畝;居住人口750人,125戶,村民居住為磚木結構和鋼混結構房子。
隴二自然村村民民風淳樸勤勞,主要從事水稻、生柑等農業生產、小規模水產養殖。
隴二自然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經多方籌資,建有新校舍一座。

連豐村


連豐村地處練江下游內海灣南岸,位於井都鎮東北部,東、南與和豐毗鄰,西與平湖東村接壤,北瀕龜頭池塭。
自宋末創寨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解放前,稱浦東吳村,解放後至今,一直稱連豐村。連豐村現有人口693戶、3510人,黨員43人,村“兩委”幹部5人,交叉任職1人;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0畝,水田180畝,水產養殖面積560畝。農業主要是種植蘿蔔、蔬菜、甘薯等作物,是汕頭市蔬菜基地村之一,是傳統的純農業村,沒有工業企業。許多村民外出經商務工。
連豐村盛產菜脯,是“井都菜脯”的主要生產基地。其中城九、吳源兩家菜脯廠通過QS認證,產品暢銷省內外。
現有國小一所,建於1988年,占地10畝,配有教學樓、禮堂各1幢,能滿足學生就讀。
連豐村地靈人傑,曾出現過吳仕彥等歷史名賢。

和豐村


和豐村地處井都鎮東部,東鄰古埕村,南瀕南海,西接連豐村,北臨練江下游,距潮陽城區約10多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全村總人口13232人,2380戶,轄區總面積3.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20畝,淡水魚池1285畝,林地310畝,灘涂地157畝,村兩委幹部9人,4個村民小組,中共黨員130名。
史俗稱浦東鄉(含連豐村),據傳南宋鹹淳三年(即公元1207年)建鄉和豐村歷,解放前浦東鄉分為浦東姚,浦東吳,解放后土地改革時合併總稱浦東鄉,分為六個地區。1953年組成若干個互助組,初級社,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1956年成為二個高級合作組,後改為兩個行政村即和豐村和連豐村。
和豐村歷史以產鹽著稱,有“鹽鄉”之稱,市場經濟轉型後,因設備落後,引海水困難,產量減少,於1993年開挖成為淡水魚池,淡水魚、蝦混養及銷售一體,是村裡的主產業,其次有淺海捕撈及農副產業,尤其蘿蔔(蘿蔔乾)、番薯、瓜類等是村的特色農產品,現發展有小商品業和手工加工業為輔的新型農村經濟產業。
和豐村素有好學勤教之風氣,教育教學資源十分豐富,現有學校1所(前身為鹽工子弟學校,近代稱浦東學校,後改稱和豐國小),學校占地14畝,校園布局合理,配套設施完善,教育教學環境較優越。村設教育基金1個,有效的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村有歷史文物古蹟一處——東來古剎寺,占地5000多平方米,據傳始建於南宋末年,環境清幽,瑞氣繞邑人,佛緣惠澤社,寺殿古建築幾經修繕,仿古創新,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是一座具有靈氣的佛教文化及文物勝地,可供信眾奉仰觀光。

鳳光村


鳳光村位於練江出海口南岸,東靠平湖西居委,西靠新明村,南倚深汕高速公路與上南居委地界接壤,北臨龜頭海與筆架山遙相對望,轄區面積1.25平方公里。
鳳光村周氏始祖仲勛公於元末明初(約公元1368年)從普寧溪南新鄉調任於此任鹽務官,後創寨定居於此地。因地形似鳳凰,村寨位於龜頭海灘沖積地,故歷稱鳳洲村,於1958年改稱為鳳光村,並一直沿用至今。
鳳光村現有人口2449人, 458戶,耕地面積425畝,魚池灘涂400畝,村支兩委幹部5人,黨支部1個,中共黨員67人。
鳳光村主要經濟收入靠蔬菜種植和淡水養殖為主,是純農業村,僅有家庭小作坊(製衣廠,羊毛加工廠)4間。
村現有完全國小1所,於2000年建成,可容納就讀學生500人,校就讀學生為188人,教職員工19人,幼稚園1所,入園幼兒50名,老人活動中心1處,可供老年人休閒娛樂。
鳳光村人傑地靈,俊彥輩出,代有其人,祖祠歷朝官爵匾額足以為證。十三世周鳳來於康熙四十四年中乙酉科解元,康熙四十五年又晉中第十二名進土,欽點翰林院編修,並授為太子保賜探花,祖祠有“元甲翰苑”匾額。十四世周靖邦於康熙五十九年中舉人稱副元,出任東阿縣正堂。民國期間廿二世周偉光於1933年出任定安縣縣長,1942年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博士學位,後在聯合國救濟總署從事經濟分析工作,1947年回國後任國民黨政府審計部總務處長,並擔任審計部財政部經濟事務顧問。建國後二十二世周木炎擔任江蘇省委辦公室主任。二十一世周裕貞曾任潮陽縣縣委委員,財政辦主任。廿三世周賢盛現任陜西省郵政總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現於國家科研單位搞科研和政府部門任職的鄉賢仍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鳳光村為統一周姓,支派蕃衍,源遠流長,素有敦宗睦族之風。

雙山村


雙山村地處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井都鎮最南端,東南與隴田鎮的南埔村接壤,西南與隴田鎮的茆港村交界,西北與隴田鎮的望上村溪橋連線。
雙山村歷史悠久,創於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63年)。由潮南區成田鎮簡樸村李雙山移居我村,故命名為雙山村並沿用至今,同時建有李姓祖祠,今尚有記載。
解放前雙山村隸屬廣東省惠來縣管轄,於人民公社建立時才由汕頭市人民政府劃為潮陽縣井都公社轄下村。
雙山村現有人口5000多人,756戶,轄區面積1.67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232畝,其中水田面積450畝;池塘25畝,林地2080畝。村支部班子人數3人,支部黨員45人,村委成員5人。
雙山村民原居住都以磚木結構居住下山虎為主,於1995年後部分村民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得益下,才有居住三層式鋼筋混凝土樓房居住。
雙山村為“三教”集結村,有信仰天主教約45%,基督教約占8%,佛教約占47%。現村建有天主教堂一座,基督教堂一座,建有校舍教學樓二層式四幢、禮堂一個。

詩家村


詩家村在井都鎮西南方,屬詩家村委會,村背靠沙丘,東至林場渠道,南至工業園路,西至望上村交界,北至隴一村水溝。
四百多年前由楊姓祖先從澄海東湖遷入立村,解放前屬惠來縣管轄,稱雙新村,後兩村拆開,稱詩家村,現與隴新村合併一行政村。
全村總人口2090人,401戶,其中隴新村87戶,人口464人,轄區面積0.95平方公里。詩家村水田面積360畝,沙丘100多畝,魚池40畝,村支兩委4人,黨員30人。隴新村水田面積105畝,旱園30畝,魚池13畝。
全村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蔬菜。現有國小1所,興建教學樓一棟,內設幼稚園,一至六年級各一班;老人娛樂室一間,

姓氏

井都姓氏不多,據不完全統計,有9個姓氏,按人口數量排列(僅供參考)。
鄭氏
神山居委會(10000人以上)
上南居委會(10000人以上)
平湖西居委會(5000—10000人)
平湖新(1000—5000人)
隴一(1000—5000人)
隴二(1000—5000人)
雙山(1000—5000人)
姚氏
古埕居委會(10000人以上)
和豐(5000—10000人)
林氏
平湖東(1000—5000人)
陳氏
新明(1000—5000人)
雙山(1000人以下)
周氏
鳳洲(1000—5000人)
吳氏
連豐(1000—5000人)
楊氏
詩家(1000—5000人)
和豐 (人數?)
和豐(人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