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村(山東萊蕪高莊鎮轄村)

五龍村(山東萊蕪高莊鎮轄村)

五龍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南10公里處,屬純山區地帶。整個村莊三面環山,東翻北陡崖是龍王莊,南越筆架山是龐家莊,西過蛤蟆山是綠礬崖,北行2公里出山谷是羊莊村。五龍莊現有360戶,931口人,耕地面積654畝,山場面積3000畝,村莊東西約1000米,南北約500米,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萊蕪高莊鎮
  • 人口:931人
  • 方言: 萊蕪土話

五龍村村名的歷史不長,最早使用於1950年。五龍村原名巒峪,因村莊位於峰巒疊嶂山谷之中故名巒峪。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部分人感覺巒峪有“亂峪”之意,遂改為五龍。更名五龍的依據是村中從北向南依次排列著東西走向的五條土壟,借壟之諧音,喻五龍騰飛之意。
清康熙《萊蕪縣誌》載:“汶南保·巒峪”。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萊蕪劃分為三縣時,五龍村屬新甫縣(萊南)汶南區管轄;1958年10月高莊人民公社成立屬高莊人民公社;1960年4月撤銷高莊人民公社建制劃給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5月高莊人民公社恢復,五龍村又回到了高莊人民公社;30多年來,不論機構名稱如何更改,五龍村至今仍然屬高莊街道辦事處管轄。
五龍村建村時間較晚,據記載:“大明崇禎七年由亓氏從坡草窪遷此建村”,至今有384年的歷史。過去村裡有亓、王、李、劉、張、高、孫、雷、郭、田、閆1l姓氏村民居住,田姓已無後人,亓姓人口居多。五龍村整個地形南陡北緩,村內有溝,是流經羊莊、勸禮、冢子3村五龍河的發源地,村莊置於溝壑兩邊依山勢而建、村內沒有較直的大街,房屋多是草房,1983年以後逐步改為瓦房。
五龍村由於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過去村民生活較為艱苦。因此村里沒有較為富裕的人家,大多數村民以耕種山嶺薄地乞討要飯為生。村中沒有文物遺蹟,最有代表性的古蹟是村北頭的土地廟。土地廟規模不大,一大間屋子、門窗全是石頭鑿成,四周有矮院牆,置一小門。殿內供奉著龍王、山神、土地、增福、牛王5尊神像,塑像前有4個站班的小泥塑人。土地廟建在一高土丘上,廟內植有柏樹若干株,“文革”中廟被毀。進村不遠在溝西有古井l口,系清光緒八年為解決五龍村人畜用水聘請博山人而打的,井旁佇立著兩座石碑詳細地介紹了五龍村缺水打井的全過程。井上一架鐵制的轆轤,今已棄之不用,井口的石板上有被井繩磨出的深淺不一若干條的道道溝痕。村中過去有古槐兩棵,系建村時栽植,粗的需三人合圍,現已不復存在。
五龍村由於環境惡劣,祖祖輩輩靠耕種土地,開墾山場收入生活。過去亓氏建村居住較早,因此大部分土地屬於亓氏所有,其他姓氏遷入較晚,多以開荒、栽植果樹為計。由於生活條件艱苦,多數青壯年勞力外出扛活的較多,20世紀30年代不少有志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毅然舍家投身於革命,像王曰風、亓慶標、劉子敬等就是五龍村最傑出的代表。五龍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村莊的地理優勢,加之貧苦農民之多,因此許多青年嚮往革命,投身革命,加入黨組織的積極性非常高。1938年就設立中共巒峪黨支部,支部書記王日鳳,黨員5人;1943年黨員總數達到48人,對當時一個只有50戶村民,300口人的小山村來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五龍村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就有19人,被人們譽為“光榮村”、“烈士村”。
1941年至1945年萊蕪劃分為三縣,新甫縣(萊南)委的部分機關曾設在五龍村,王醒、谷乾、亓星辰等經常出入該村,組織黨員民眾進行抗敵鬥爭。五龍村成了對敵抗日的敵後根據地、山中的“紅色堡壘”,有三十幾人同時參軍。1946年女青年亓明彪、亓秀華由於受黨的影響,毅然投身於革命隊伍的行列。
1947年7月國民黨“還鄉團”捲土重來時,五龍村黨組織的領導人由於經受不住敵人的威脅利誘和嚴刑拷打,泄露了黨的機密,黨組織遭到嚴重的破壞,村中部分黨員自首變節。9月12日,村幹部張京江、閻修才、王佐忠、現役軍人雷寶迎、李漢傑(回鄉探家)被“還鄉團”逮捕至塔子村,在嚴刑拷打受盡折磨後5人在塔子村西蒼龍峽河口被槍殺。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五龍村,從1947年8月之後五龍村黨組織一直建立不起來,直到1950年才重新恢復組織建立黨支部。
五龍村歷史上缺水,明末建村時村里沒有水井和山泉使用,全部土地無一壟水澆地,全是山嶺旱田。村民用水除夏秋兩季雨水、山泉可以利用外,冬春兩季人畜用水要翻越蛤蟆山行2公里山路到綠礬崖取水。過去曾流傳著:“有女不嫁巒峪村,打水要到綠礬崖根。出時穿著繡花鞋,回來露著腳後跟。”這首民謠生動地反映了五龍村過去缺水的狀況。由於生活貧困,五龍村光棍漢不少,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男性青年還有近30人未娶媳婦。缺水一直困擾著村民的生產生活。清光緒年間有人號召村民打井治水。村民郭維世年輕好善,在村民中威望較高,他提出打井的建議後,立即得到了全村百姓的回響。他長途跋涉親赴博山聘請李繼清來到五龍村實地勘察選址打井,經過村民釺鑿斧劈上百個晝夜終於打出了深30餘米,長2米、寬5米的大口井一眼,從此結束了村中無井的歷史。過了幾年之後忽然乾涸,郭維世等會同鄉親再深鑿六尺果然見水,從此未見於涸。為記述打井經過,村民在井台邊立碑兩幢。大口井的成功只是解決了村中的人畜用水,大旱之年莊稼顆粒不收,樹木乾枯,村民的生活仍極其艱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村民的生活逐步好轉,但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村民的生產生活還比較落後。1950年村里成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社長張京泗,1955年成立高級社,社長張京漢;1958年高莊人民公社成立,稱五龍大隊。為改善村民的生存環境,1968年五龍村聘請山東水文地質隊第二勘探隊在村北選址打深井獲得成功,徹底了卻了五龍村祖祖輩輩盼水的一樁心事。深井打成後五龍村在深井旁修建90立方米水池1座,方便村民用水。1975年五龍村曾在村東的北陡崖開鑿涵洞用於龍王河水西調,整座涵洞高2米,寬2米,長500米,歷時一年半,動用工日13000個,雷管15200個,炸藥30噸。涵洞貫通後,洞內鋪砌50公分見方水渠1條。在龍王莊村西修建50立方米水池(用於二級提水)1座,安裝機電設備1套。在經過抽水試驗之後,因費用過大支付困難,棄之不用。龍王河水西調水利工程沒有發揮任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96年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終於變成了現實,由村里投資鋪設鋼管把水送到了村子的最高處,村民自購管件把水引到了各家各戶,終於結束了吃水困難的歷史。深井的打成也為全村種植結構的調整創造了條件,五龍村部分土地過去單一的栽種地瓜改為一年兩季小麥、玉米,近幾年也有少量生薑栽培,糧食生產自產自足,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不斷擴大。
五龍村的優勢是林果業,3000多畝山場養活了五龍村人。建國後五龍村積極回響上級的號召,封山造林,綠化山場。幾十年來一直未間斷的開發和治理荒山,使全部山場變綠,果樹滿山,產生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20世紀50年代栽植的柿子樹已成為村林業的老資源,經濟效益逐年遞增。村集體開發的150個果園已被花椒樹所替代,現在僅剩11個,而且果品質量優良。滿山遍野、地頭堰邊的花椒樹全村15萬株,人均200餘株。2002年花椒總產量達15萬公斤,柿子15萬公斤,柿餅7萬多公斤。僅此一項村民人均增收1200元。
五龍村過去通往外村的路沒有大路。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出村須爬山越嶺,向北平坦一些,但沒有像樣的路,惟一一條小路順石河子而下,蜿蜒曲折,通向勸禮。20世紀70年代村里在原通往勸禮村的小河邊依託舊道修了一條鄉村大道能通拖拉機。天旱無雨可通,逢雨山洪爆發不能使用。最多的還是使用獨輪車,多少乾鮮果品都是村民們用肩膀扛出去的。1992年村里通過與羊莊村協商,由過去通往勸禮大道改道羊莊,公路拓寬至4米。1998年又在原來土路的基礎上鋪上石子,並進行了壓平,道路基本暢通,2000年開通了五龍至萊城的客班車。公路的修通也為村民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現在五龍村有32戶乾鮮果品、花椒、中藥材購銷專業戶往返於萊城至五龍之間,有的已在萊城買房定居。
五龍村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國小堂,由幾家較富裕的戶聯辦。抗日戰爭時期村里時辦時停。1946年抗戰結束後村里除有國小堂外,還有夜校、識字班。1950年村里成立國小,至2002年國小仍然在村里未與其它村莊合併。五龍村舊時沒有大學生,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後至2002年有3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
五龍村文化藝人不多,清末有吹鼓手,代表人物是郭奎一,吹手世家。1950年以後村里經常活動排練節目的人物有李漢軍、郭德勝,唱腔多是萊蕪梆子。“文革”中曾有宣傳隊,1977年停演解散。
五龍村20世紀50年代村里通廣播,1975年通電。2000年開始安裝程控電話,電話人戶率達到30%, 2002年全村電視機總數達到320台;2002年各種車輛達到30台(輛)。
旅遊資源可以開發利用的有筆架山、北陵崖、蛤蟆山、古井、民居等若干景點,2002年村里已經制定了生態資源旅遊開發規劃和近期目標。
舊時的五龍村不堪回首,如今的五龍村已今非昔比。五龍村200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3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3200元,村民生活美滿富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