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亭(福州市晉安區五里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始建於明代的福州東郊古代送別長亭——五里亭,2006年夏在鼓山鎮後浦村重建。這一座集古亭文化、驛道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楹聯文化和書法文化等於一身的名亭,是福州迄今僅存的一座古代郊外的送別長亭,歷史上在這裡曾送別無數赴台謀生的福州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里亭
  • 開放時間:2006
始建於明代的福州東郊古代送別長亭——五里亭,2006年夏在鼓山鎮後浦村重建。這一座集古亭文化、驛道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楹聯文化和書法文化等於一身的名亭,是福州迄今僅存的一座古代郊外的送別長亭,歷史上在這裡曾送別無數赴台謀生的福州人。
今年春,為了再現“亭前垂柳,折柳惜別”的古風古俗,後浦村人又在五里亭旁遍植柳樹,豎起五里亭和後浦村留存下的清代耕田碑、河界碑、水源保護碑和民初建橋碑等珍貴的古碑,重現後浦八百年文明古村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風光,建起了以歷史文化與生態文明為主題的柳園,為古蹟五里亭添上了許多文化底蘊,保護了歷史文物,也為研究福州東郊古代水文地理、集市貿易和古代耕田制度保存了珍貴的歷史實物。現在,五里亭及其附屬景觀柳園成了福州東郊的又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蹟。
情牽台灣的古亭
明代福州府城的東南城牆上開著一扇“水部門”。出此城門而東,鋪著近2米寬的石板路,蜿蜒穿過郊野,串起原野上星星點點的村莊,直通向馬尾、閩東各縣邑。在距水部門5華里的這條驛道上,蓋著一座亭子,等候著城內外的行人在此歇腳或送別。這就是名聞數百年的福州東郊五里長亭。
從明末開始,福州先民大量遷徙到台灣。有的翻越相思嶺經福清漂海去台,相當多的人是經福州東郊五里亭到馬尾港乘船去台灣的。至今,東郊一些老人還能依稀憶起當年傳唱的一首淒婉動人的《五里亭送郎歌》:“送郎送到五里亭,楊柳依依是奴情。此去台灣路迢迢,馬尾港外波不平!送郎送到五里亭,執手相看淚盈盈。一到台灣頻寄信,應記今日奴叮嚀!”
前年重建的五里亭,利用清代五里亭遺留下的4根完整的石亭柱,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加以修復,具有濃郁的清代風格。4根亭柱撐起歇山式的亭蓋,翼然卓立,金碧輝煌。亭柱前聯曰:“北極位尊恩媲萬家生佛,南閩地迥靈鐘五里長亭”,隸書體;後聯曰:“寶劍燭天龍降虎伏,福星當路鳳翥鸞翔,”行書體。書法精湛,意含吉祥,祝福亭上遠行者能在寶劍護送和福星照耀下,一路順風,平安抵達閩東或台灣。
柳園四古碑
柳園緊連著五里亭,面積雖不大,但蘊含的歷史文化積澱卻十分豐富厚重,人文景觀多多。這裡不僅豎立著福州僅有的極富歷史價值、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的4塊古碑,而且再現了古代桑溪流觴的景觀,也能讓人提起“黃瓜井”感人的古代神話故事。
柳園入口處,立著1塊高約2米的青石碑,碑刻“柳園”二字。“柳園碑”的右側立著1塊清代“水源保護碑”,高1.76米,寬0.45米,厚0.11米,花崗岩質,碑座刻著“後浦村擔水塘鄉規民約”。擔水塘是後浦村民自南宋以來一直挑水飲用的水塘,閩江的支流環繞著後浦村,清澈的河水注入擔水塘,形成數畝寬的水面,哺育了世代的村民。老祖宗重視擔水塘水源環境的保護,立了此碑。碑文共69字,其大意說:“水之所用,多經鍋灶。是有不潔,神必譴責。嚴禁污穢等物在此洗濯。敢有不遵……或陽奉陰違,必遭孽報。”數百年前的文化信息,原汁原味地重現於今人面前,我們仿佛聽到老祖宗們嚴厲的告誡。如今,後浦河消失了,擔水塘也不復存在了,然而,這塊水源保護碑卻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感慨和警醒。
走過數十來米的園中花徑,便見一巍然聳立的巨大石碑。碑高2.7米,寬0.88米,厚0.17米。碑座刻寫著“清代耕田碑”字樣,碑文約2000餘字,碑額刻“嚴諭各佃不準拖欠官置惜字田租谷告示碑”,左側落款是“大清道光貳拾叄年肆月貳拾伍日給。”此碑是1843年閩縣正堂嚴諭閩縣崇賢里二圖地區,即五里亭周邊租種官田的佃戶們應交好地租的告示碑。從中可以看出,當年福州東郊的農民可以租種政府的田地(官田),這是福州歷史上較少見的一種封建土地制度。官田分上中下三等,佃戶按耕地級別交租。佃戶賴租的現象十分普遍,以致於政府不得不立碑催交。也可以看出當年東郊有著阡陌縱橫、田疇連野的自然風光。最令人叫絕的是立碑人惜地如金、珍愛耕地的理念,碑文中常見丈量耕地面積的文字,如“官丈下則田叄分陸厘玖毫柒絲伍忽”、“計田貳畝玖分玖厘壹毫伍絲肆忽”,連碗口大小“絲忽”面積都精確地丈量到了。我們站在這塊老祖宗的石碑前,難道沒有一點聯想和感嘆嗎?
道光碑下方不遠處,橫放著一塊“官河界”石碑,高0.36米,寬0.89米,厚0.16米,系清代官河界石,出土於後浦村北端。宋代《三山志》載:“崇賢里:後浦、茶焙浦,官河北頭小浦、南頭小浦,城外官河(六百十八丈,闊三丈,深六尺)”;又明代《八閩通志》云:“官河北頭小浦(長九十丈)、南頭小浦長二十丈,城外官河(長六百十八丈)。”這“官河”是誰開挖的?與官田有何聯繫?它位於崇賢里何處?有何功能?歷史上遺留下的諸多懸案,也許能從柳園中這塊官河界碑上尋找到一些答案。
柳園的東側圍牆前有一塊民初建橋碑。高2.16米,寬0.63米,厚0.15米,碑文620字,無一缺漏,落款“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記載了“述遠堂”、“永祥鋪”等23家店號和林植荊、郭懋添等商人集資籌建後浦河橋的往事前塵,字字清晰,反映出81年前福州東郊水文、橋樑交通的狀況,和商業的繁榮,是一頁石刻的史書。
柳園東北側的牆邊地上,再造了“桑溪流觴”的景觀。一條以漏透皺瘦大湖石砌成的小溪流,浸透著兩千多年來歷史歲月的坎坷。2200多年前的福州東北郊登雲山桑溪是史書載的“閩越王流觴處”,比王羲之的“蘭亭曲水流觴”還早550年。登雲山上還有一個“黃瓜井”古蹟,傳頌著一位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小仙童的動人故事。因了這位小仙童,鄰居們每天清晨都可在這口井裡汲上一條黃瓜魚。然而,這“桑溪流觴”和“黃瓜井”古蹟早已淹沒於水庫深處,難覓其蹤了。柳園恢復了這兩處古蹟。所示的就是“黃瓜井”,清代井圈上覆著一個也是清代的蛙形井蓋。井蓋重15斤,村里幼稚園小朋友常來井邊,說是沾上小仙童的仙氣,就會聰明起來,提起蛙蓋,今後就能中狀元,考上北大、清華。
柳園十二景
柳園內自然景觀也不少,展現後浦村歷史上的原生態風貌。葫蘆池是當年擔水塘的縮影,池內的假山流水潺潺,花草蔥蘢;池上的灞橋可演繹唐代折柳惜別的習俗。池畔的“草堂”門楣上有唐代杜甫詩句楹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匾額“草堂”二字由書法家周書榮先生書寫。
柳樹、花草栽滿全園。最令人喜愛的是園北的1丘16平方米的水田,綠油油的水稻正吐著稻穗的芬香,這是目前城郊僅有的一小塊水田,是後浦人對過去農事和農家樂的記憶,它使眾多的參觀者如痴如醉,流連忘返。還有數塊菜園,瓜果正香,人人都可以在此試栽。田埂上有刻文:“田園日日去,親戚淡淡走。”
楊柳青青,綠意濃濃,五里亭及其柳園工程的主要主持人林利本副教授概括出柳園十二景:灞橋惜別,葫池清賞。瓜井追思,桑溪流觴。碑前考古,柳下納涼。草堂吟喔,榜書可仿。菜畦試栽,稻田觀秧。古臼舂米,石磨流漿。真是目不暇接,意韻雋永,令人嚮往。
五里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